第一章

科學成了神的婢女

目前“中世紀”這個詞對有些人來說也許還不太熟悉。曆史上,中世紀是一個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它大概包括兩個方麵的意義:

一是政治上的,一般是指歐洲的封建製時期,也就是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這段時間。

在科學史上,中世紀這段曆史一般是指介於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結束和歐洲文藝複興之間的歐洲曆史,又主要指西歐和中北歐地區的這段曆史。它在時限上相當於政治曆史方麵的時限,但要稍短一些。

提起歐洲曆史上的中世紀,它還有一個代名詞,那就是“黑暗時代”。為什麼說它是黑暗時代呢?從下麵的比較中,即可以看出這種說法的確有它的道理。

在中國,從公元前11世紀商王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這期間社會基本上是逐漸發展的,沒有發生過曆史的停滯或倒退。

在這一時期,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前770~前221)是中國曆史發展的一個相當繁榮而迅速的階段,這就相當於希臘的繁榮發展時期,它們是同階段的。

在這以後,中國社會進人封建製時代,社會經濟和科學文化都依然漸進地發展著。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都走在世界的前列,成為強盛的封建大帝國。

但歐洲科學的發展則是另一番景象。從羅馬帝國建立開始,科學文化就處於每況愈下的境地,到公元5世紀,由於捐稅日增,生產衰退,對外戰爭不斷爆發,終於導致476年羅馬帝國滅亡。

如果說,羅馬帝國時期,科學雖然衰退,但依然存在的話,那麼,羅馬帝國滅亡之後,科學就死了。這話雖然有些過分,但有它一定的道理。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致使科學無立足之地呢?

歐洲封建社會的特點是基督教統治了整個社會生活和人們的思想,任何違背宗教教義的言行,都被視為異端邪說而遭到鎮壓。

早期的基督教斥責社會上一切不平等的現象,反對貧富不均,主張人人平等,財產公有。但有些觀點為統治者所不能允許,因此,早期的基督教是非法的。

但受苦的人為了尋求思想上的解脫和精神上的安慰,還是源源不斷地擁進了宗教的大門。後來,一些奴隸主和有錢有勢之人也皈依基督,這就使它逐漸變質。

有權勢的人加入教會後,逐步取得了基督教教會的領導權,他們設法剔除了教義中反映奴隸和被壓迫人民願望的內容,宣揚貧富、有權和無權都是上天安排的。

到了4世紀,經過改造的基督教已經成為一股十分強大的社會勢力。統治者們都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

4世紀末5世紀初,日耳曼人南下與羅馬起義的農奴結合起來,推翻了羅馬統治,建立了許多封建割據的小國。

封建統治者們認識到基督教的強大,必須用教會勢力為自己的封建統治服務。而教會也懂得要保存和發展自己的勢力,必須要和封建統治者結合。

於是,統治者們和教會一拍即合,基督教又和封建勢力結合起來。封建統治者在堅持王權至上的前提下,承認宗教的神聖。

這時,教會神父可以把天堂、人間與地獄三位一體地集中到自己身上,成為上帝的代表而主宰人間的一切。整個歐洲籠罩著一片黑暗,科學無處藏身。

希臘時代人們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和羅馬時代那種追求物質享受的傾向一去不返,剩下的隻有對現存世界和人本身的原罪心理,即人生來就是有罪的。

人人都在期待著天國和末日審判的來臨,一切欲望都被禁錮,隻有在基督麵前的無盡懺侮和對教會指令的絕對順從。

一位主教曾說:“討論地球的性質和位置,決不能幫助我們實現對來世的希望。”因此,一切不符合教義的主張均被敵視。

在這種曆史條件下,科學與文化,思想與言論會遭到什麼樣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由於人們獨立地自由地思考被認為是不能容忍的,科學與文化成了多餘的東西。

公元415年,女科學家希帕西亞被基督教暴徒殘忍地殺害,她是羅馬時代最後一位數學家。公元529年,烏斯的涅皇帝封閉了雅典最後一所哲學學校。文化被毀滅,科學遭扼殺,人類淹沒在無知和荒蠻中。

這個時期的歐洲,像一池汙水,疾病與災荒更迭而起,無數生命被奪走了。然而人們還是認為,疾病與死亡是由於對上帝不虔誠而受到的懲罰。

因此臨死的人沒有怨言,隻求早日進人那向往已久的天堂,早日同上帝在一起,這才心安理得。

有一位偉人說過,歐洲的中世紀,哲學和科學成了神的婢女。這就是說:在當時,所有的思想、所有的知識都必須為基督教教義服務,不能越雷池半步;否則就是異端,就要受到上帝的懲罰。

這個時期,數學死了,基督不需要數學;天文學死了,天文學成了一種可笑的迷信,用它來占卜人的未來;醫學死了,醫學被符咒和巫術取代。

神學的天下

到了8世紀,教皇實際上取得了世俗政權的最高權力,基督教會成了歐洲最大的政治力量。在教會的摧殘之下,學術沒有了生機,科學隻存在教義之中。

基督教早期的宗教哲學是教父學,也就是神學。教父學是對《聖經》加工而成的,他的基本觀點是:信仰上帝才是唯一正確的信仰,上帝具有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神格,是萬古長青的。

教父學嚴重禁錮著一切有價值的科學思想,宣揚人們的理性認識要服從信仰,而信仰完全來自上帝的啟示,因此,一切言行都要以《聖經》為準。

教父學從一開始就把科學研究和科學認識的道路全部堵塞了,教父學是愚味、自卑、順從、屈辱和荒唐的哲學。

教父學的代表人物是德爾圖良(160~230)和奧古斯丁(354~430)。

德爾圖良生於北非的迦太基,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學成後先是用拉丁文撰寫神學著作,著有《辨感篇》、《論異端無權存在》,被後世稱為“拉丁教父的創始人”。

德爾圖良認為,上帝並不是用物質的東西造了世界,物質不過是上帝用“無”創造出來的。上帝用一種“邏各斯”造出萬物和世界,於是,“邏各斯”轉成肉體出現。

他還極力宣揚蒙昧主義和信仰主義,貶低人的理性,反對自然科學。他說:隻有對上帝的認識才是真理,而要認識上帝就要靠信仰,否則任何科學研究不僅是無用的,而且是對上帝的褻瀆。

教父學稍晚一些時候的代表是奧古斯丁,他把教父學進一步係統化了。

奧古斯丁生於北非的塔加斯特,他的母親是個虔誠的基督徒,他從小就接受了母親的信仰。

奧古斯丁潛心研究基督教,並於396年擔任了非歐的希波主教,他著有《仟侮錄》、《教義手冊》、《上帝之城》、《三位一體》等神學著作。

奧古斯丁的書籍被後來的基督教徒們奉為經典,他本人也成了教父學的最高成就者。他於430年去世,共幹了34年主教。

他認為,世界上永恒的完美的東西是上帝,上帝不存在時間之中,上帝創造世界之前沒有時間,從創世之日起才有了時間。

此外,他還論證和發展了德爾圖良的“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說法。他說:這三者不是三體是一體,不是三個神,而是一個神,這就是全知全能的上帝。

奧古斯丁還說:自從上帝造人時就造了兩座城,一座是上帝之城,另一座是人世之城,上帝之城是幸福的天國,而人世之城是罪人和魔鬼生活的地獄。

因此,人們要想死後到上帝之城過永恒的幸福生活,就要服從上帝的意誌,人民要服從君主,奴隸要服從主人,任何反抗都會增加罪過。

奧古斯丁關於知識是這樣闡述的:“知識就是關於上帝的學問,無論天上地下還是人間,上帝主宰著一切,安排著一切。

“人們隻要了解上帝就行了,用不著去研究自然,研究自然會使人陷人理智的傲慢,會褻瀆上帝。因此,沒有知識的虔誠教徒比有自然知識的人要好得多。”

奧古斯丁認為理性是有的,理性隻是為了理解信仰,領悟天意,解釋信仰;信仰先於理性,高於理性,理性要為信仰服務。奧古斯丁從理論上把科學全部排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