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原子能)(2 / 3)

U-235裂變過程中,每消耗1個中子,能產生幾個中子,它又能使其他U-235發生裂變,同時再產生幾個中子,再有U-235裂變,這就形成了鏈式反應,如圖2-7所示。

圖2-7中子誘發U-235裂變形成鏈式反應

連續核裂變釋放出巨大的核能,若人工控製使鏈式反應在一定程度上連續進行,產生的能量加熱水蒸氣,推動發電機,這是建設核電站的基本原理;若讓裂變釋放的能量不斷積聚,最後則可以在瞬間釀成巨大的爆炸,這是製造原子彈的原理。

隨著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核裂變的研究被吸引到製造原子彈的工作中去了,自1939年起,美國政府撥出巨款,設立機構,動員各方麵力量投入龐大的原子能研究。經過6年多的研究,1945年7月16日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同年8月6日和8月9日先後在日本廣島和長畸投下原子彈,在人類曆史上寫下了令人難忘的一頁,受害的日本人民的痛苦至今猶在。原子彈的結構原理如圖2-8所示。

隻占0.7%,其餘是U-238,它不能發生連續裂變。因此這兩種核素的分離是首要問題。科學家們是利用六氟化鈾(UF6)氣體擴散速度不同進行提純,使U-235富集到93%,這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分離工作。其次為了使原子彈在需要的時候才爆炸,一顆原子彈中有兩塊U-235,每塊質量都不太大,連續裂變時所釋放的能量不足以引起爆炸,但當兩塊鈾合在一起時,便能在瞬間發生強烈爆炸②。所以在原子彈之中還用一個普通的小炸彈作為引爆裝置,它的爆炸使兩塊鈾擠壓在一起發生爆炸。在鈾塊外麵還有中子反射體,作為減少中子外逸的保護層。一個原子彈的爆炸威力相當於10萬噸普通炸藥(三硝基甲苯,簡稱TNT)。

原子能的研究成果,不幸首先用於戰爭,危害人民。但二次大戰結束後,科技人員很快致力於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使它造福於人民。1954年前蘇聯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功率為5000kW。至今世界上已有30多個國家400多座核電站在運行之中,世界能源結構中核能的比例逐漸增加。核電站的工作原理如圖2-9所示。

核電站的中心是核燃料和控製棒組成的反應堆,其關鍵設計是在核燃料中插入一定量的控製棒,它是用能吸收中子的材料製成的,如硼(B)、鎘(Cd)、鉿(Hf)等是合適的材料。利用它們吸收中子的特性控製鏈式反應進行的程度,U-235裂變時所釋放的能量可將循環水加熱至300℃,高溫水蒸氣推動發電機發電。由此可見核電是一種清潔的能源,它沒有廢氣和煤灰,建設投資雖高,但運行時就沒有運送煤炭、石油這樣繁重的運輸工作,因此還是經濟的。所以發展核電是解決當前電力缺口的一種重要選擇。但有兩個問題總是令人擔憂,一是保證安全運行,二是核廢料的處理。

國際上曾發生過兩次重大的核電事故。1979年3月28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三裏島核電站,因反應堆冷卻係統失靈,使堆心部分過熱,致使部分放射性物質逸入大氣。但事故得到及時處理,沒有引起爆炸,對人傷害不很嚴重,隻是核電站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1986年4月26日在前蘇聯烏克蘭基輔市北部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因人為差錯和違章操作發生猛烈爆炸,反應堆內放射性物質大量外泄,造成大麵積的環境汙染,人畜傷亡慘重。放射性傷害,輕者有白血球減少、惡心、嘔吐、脫發等症狀,重者則有出血、潰瘍、遺傳失常、癌症等。所以核技術單位都有嚴格的防護措施以保工作人員的安全。在核電站建設中必須堅定不移地執行安全第一的方針,站址要設在地質結構穩定的岩石層,能承受地震、洪水、颶風等各種自然災害的侵襲,反應堆的外殼要充分考慮各種可能產生的高壓高溫情況,操作人員必須經過嚴格培訓和考核才能上崗。國際原子能委員會還組織專家對各核電站進行評審,確保安全。總之,核能的開發,安全必須先行。我國自1982起決定要穩妥而積極發展核電,第一座自行設計的30萬千瓦核電站,建在浙江省海鹽縣秦山腳下,地質構造良好,靠山臨海。1995年7月正式通過國家驗收。第二期工程兩台60萬千瓦機組將動工,第三期工程亦在計劃中。秦山核電站的建成,使華東地區的缺電情況有所緩解。此外在廣東大亞灣引進兩台90萬千瓦的核電站正在建設之中,遼寧建新核電站也已開始籌建。預計到2000年我國將有200多萬千瓦的核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