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的利用使人類獲得了更高的溫度,推動了金屬冶煉技術的發展,工業革命後100多年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人類近代社會的進步。

石油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美國、中東、北非等地區相繼發現了大油田及伴生的天然氣,每噸原油產生的熱量比每噸煤高一倍。石油煉製得到的汽油、柴油等是汽車、飛機用的內燃機燃料。世界各國紛紛投資石油的勘探和煉製,新技術和新工藝不斷湧現,石油產品的成本大幅度降低,發達國家的石油消費量猛增。到60年代初期,在世界能源消費統計表裏,石油和天然氣的消耗比例開始超過煤炭而居首位。表2-1列舉世界能源消費情況,摘自聯合國《能源統計》(1991)。

*各種不同品牌的煤和石油,它們的發熱量是不同的。統計部門按其發熱量折算,以便比較。標準煤的發熱量定為29.26MJ·kg-1。若某種原煤的發熱量為20.92MJ·kg-1,那末1kg這種原煤就相當於0.7150kg標準煤

從表2-1中數據一方麵可以看到從1950至1990年的40年間,世界能源消耗增長速度是相當快的;另一方麵也可看到各種能源在消費中所占百分比有明顯變化:煤的比例下降,石油和天然氣、水電和核電都呈增長趨勢(因天然氣與石油共生,經常把兩者合起來統計)。由表中數據看,1960年時,在能源總消費中,煤占49.5%,石油和天然氣占48.4%,相差無幾,此後石油和天然氣的比例增大而居領先地位,目前實際上是多種能源互補的局麵。煤和石油資源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均勻的,我國的煤炭資源比較豐富,石油資源則比較貧乏。60年代初發現大慶油田後,能源結構大為改觀,但現在我們是石油淨進口國,隨著工農業的發展,供需矛盾還將日益嚴峻。表2-2列舉我國的能源消費量和構成,數據摘自《中國統計年鑒》(1995)。

參看表2-2的數據,我國能源的結構以煤炭為主的狀況可能還要延續相當的時間,因為石油的開發受資源、技術、資金等多方麵的製約,恐難在短期內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