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優良習慣締造成功? (2)(2 / 3)

失敗並非全是壞事,成功並非全是好事。有人喜歡喋喋不休地講述自己昔日的成功,但一般效果不佳,容易引起人們的反感;而有時述說自己以往的失敗,甚至是難以啟齒的恥辱,卻能引起人們的同情或尊敬。

美國《時代》周刊1996年首次評選出了全美“最有影響力的25個人”,其中有一位是電視節目主持人奧普拉。她出身於一個貧困的黑人家庭,從小受到許多歧視,最給她自尊留下創傷的是:十幾歲時未婚懷過孩子和20歲時吸過毒。度過了數不清的不眠之夜後,她終於把自己生命中的恥辱在主持節目時道了出來。“敢於正視事物的真相,哪怕是自己心靈中最可怕的黑洞。”她感到從此解放了,證實了已故美國總統福蘭克林?羅斯福的名言:“最值得恐懼的,正是恐懼本身。”她得到電視觀眾對她更加的信任,她的形象沒有因為她的錯誤而被貶低,相反她成為“一個領導潮流的人”,10年來一直保持訪談節目收視率最高的記錄。正是因為奧普拉“具有一種推心置腹,願意與他人分享一切隱秘的真誠”,她的節目不僅吸引著千百萬美國電視觀眾,而且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態度。

誰都不會見到冬天的枯荷就說荷花不美,誰都知道殘敗之後會有新的豔麗。人的生命也是這樣一個循環往複的過程,孕育、成長、開花、結果,從一個過程走向另一個過程。這中間自然有失敗、有挫折,有辛勤、有汗水,當然也有成功。重要的是人要有敢於正視失敗的勇氣,不害怕失敗,寬容失敗,允許失敗。

“當教育一旦成為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時,人們對於成功與失敗的看法也就不同了。如果一個人在他一生的教育過程中在一定年齡和一定階段上失敗了,他還會有別的機會。他再也不會終身被驅逐到失敗的深淵中去了。”

有了這樣的理念和心態,當失敗降臨的時候,我們應該享受失敗,感謝失敗,樹立信心,迎接成功。

言行謹慎——避免是非的習慣

一個人若有把柄抓在別人手裏,則別人於何時、在何地、用何法發難,完全聽任於人,自己隻能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生活再也難有安寧之日。那麼,怎麼防人呢?其實防人不如防己,防人之要隻有兩點,即謹言與慎行。一個人若能謹言慎行,便可避免授人以柄,別人即使對你有不良的意圖,也難以達到目的。

要謹言。一是不能議人之長短,人有所長我學之,人有所短我戒之;二是不能傳人之是非,人之是非有時真假難辨、頗難定論,對同一事件,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評價,因此不能以別人的是非觀代替自己的是非觀,不要做傳聲筒去傳人是非;再則,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自己既非完人,若有自知之明,便不可傳人是非。不管是論人長短,還是傳人是非,必然存在別人轉告給當事人的可能性。在轉告過程中,大多被人添油加醋、誇大篡改,因此極易得罪人。如果自己能謹言,則不假人以可傳之言,能避免禍從口出,自然也就少了這個方麵的麻煩。

要慎行。人們行事心中應有一個準則,即什麼是可做的,什麼是不可做的,有了這個一定之規,則行事便有分寸,便能不給人以可乘之機。一般說來,慎行包括了兩個方麵:一是不違法亂紀,二是不損人利己。做到了第一條,人生栽不了大跟頭;做到了第二條,人生惹不了大麻煩。

人生最大的敵人便是自己。人生的失敗大都是因為自己言行不慎造成的,因此防人不如防己。做人如不檢點自己的言行便無法防人,要有效防人便須謹言慎行。能夠謹言慎行,才能無愧事、無悔事、無敗事,才能過上自在安穩的日子。

珍惜擁有——惜福的習慣

不要感歎你失去或未得到的,珍惜你還擁有的。

叔本華也曾告誡讀者:“我們很少想到自己擁有什麼,卻總是想著自己缺什麼。”這常是情緒失調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