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往昔路漫漫(1 / 3)

回首往昔路漫漫

我國的化學工藝,具有悠久的曆史。古代造紙、火藥、羅盤、印刷四大發明,其中造紙和製造火藥就是運用了化學方法。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反映了我國漢代的染料和油漆就具有較高的水平。明代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十八卷中有十卷涉及到化學工藝。到了二十世紀初,隨著世界化學工業的發展,我國也陸續建立了自己的近代化工企業,開始生產硫酸、純堿、油漆、染料、橡膠製品、醫藥等化學品。源遠流長的化學工藝技術是我國幾千年文明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我國曆史上長期受封建製度的束縛,近代又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化學工業發展比較緩慢。新中國建立前,僅在沿海幾個城市有少數化工廠。一九四九年,全國化工總產值為1.77億元,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1.6%。

舊中國化學工業的發展史,是與災難深重的舊中國曆史緊密相聯的。有在艱難中誕生的民族資本化工企業,又有帝國主義侵華遺留下來的化工企業,以及為數很少的國民黨政府的化工企業。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解放區的化學工業,曾對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為我國化學工業的發展寫下了珍貴的篇章。

▓民族資本化工企業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我國化工企業開始發展。當時,歐洲戰事緊張,西方帝國主義無暇東顧,對我國輸出的商品減少。在此期間,我國民族資本家在沿海大城市建起了幾個化工廠,生產輕化工產品。一九一五年在上海創辦了開林油漆廠,一九一八年開設振華油漆廠,一九二九年在天津創立永明油漆廠等,主要生產厚漆、噴漆。一九一九年開始,在青島、上海、天津等地陸續開辦了一些染料廠,主要生產硫化染料。二十世紀初出現了藥品加工廠,一九二二年在上海開辦的五洲固本皂藥廠,生產肥皂和藥品。到一九二四年,上海市已有藥廠93個。一九一五年,歸國華僑在廣州開設“廣東兄弟創製樹膠公司”以後,上海、大連、青島等城市先後也建立了一些橡膠廠。上述這些化工廠生產所需的原料,部分或者全部依賴進口。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至抗日戰爭時期,民族資本家創辦的生產化工原料的企業,主要有兩個,即範旭東所辦的天津永利係統和吳蘊初所辦的上海天原係統,當時稱為“北範南吳”。

一九一七年,範旭東以一九一四年開辦的久大精鹽公司為基礎,創辦永利製堿公司(後改名永利化學工業公司)。一九一九年在塘沽建設永利堿廠,采用索爾維法(Solvay process)生產純堿。一九二一年,範旭東邀請當時在美國的化學家侯德榜回國,從事製堿技術的研究,一九二四年八月永利堿廠生產出了產品。一九二六年,又生產出優質產品——紅三角牌純堿。同年,紅三角牌純堿在美國費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上獲得了金質獎章。一九三四年,永利公司又在南京興辦硫酸铔廠(簡稱铔廠,以後稱為永利寧廠),一九三七年春建成投產。當時四種產品的設計能力為日產合成氨39噸,硫酸112噸,硫酸銨160噸,硝酸10噸。抗日戰爭期間,铔廠遭到日軍飛機轟炸。日軍占領南京後,將生產硝酸的全套設備拆走。永利公司籌劃在四川樂山五通橋建設川廠,未能實現。

上海天原電化廠創辦於一九二九年,一九三○年開工生產,產品有燒堿、鹽酸和漂白粉等。另設天廚味精廠。一九三四年,因生產上需用耐酸陶器,設立天盛陶器廠。同年,又創辦了天利淡氣製品廠,生產合成氨和硝酸。抗日戰爭時期,天原電化廠遷到重慶,一九四○年在宜賓設立分廠。

一九四三年,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在天原電化廠加入資本,實行合營。對永利化工公司也多次要加入官股,遭到永利抵製,未能實現。這個時期,私營化工企業所需要的原料和生產的產品,國民黨政府都嚴加控製。抗日戰爭結束後,美國在我國傾銷商品,沉重地打擊了我國民族工業。民族資本化工企業,外受帝國主義的傾軋和排擠,內受官僚資本的控製與壓榨,步履艱難,發展緩慢。新中國建立後,民族資本化工企業才獲得新生。

▓帝國主義侵華遺留下來的化工企業

鴉片戰爭以後,腐敗的清政府與許多帝國主義國家締結了不平等條約,帝國主義取得了在我國設廠的許多特殊權利。一八八九年,英商在上海開辦美查製酸廠,後來改名為江蘇藥水廠,以鉛室法生產硫酸,供銀爐業提煉金銀用。帝國主義在華遺留的化工企業,以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期間在東北和華北所辦的企業最多,較大的企業有下麵幾個。

滿洲化學工業株式會社(簡稱滿洲化學),建於大連甘井子,一九三三年創立,一九三五年投產。生產合成氨、硫酸、硝酸、硫酸銨、硝酸銨等化工產品。合成氨能力為年產5萬噸,硫酸銨為18萬噸。主要原料煤來自撫順和本溪,硫鐵礦和粗硫礦由日本運來。產品硫酸銨和硝酸銨運往日本,硝酸為侵華戰爭所需,生產一再擴大。

滿洲曹達株式會社(簡稱滿洲曹達),也建於大連甘井子,一九三六年開辦,一九三七年九月投產。生產能力年產純堿3.6萬噸,一九三八年增加到7.2萬噸。一九四○年,增加苛化燒堿生產,能力為年產3,000噸。

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化學工廠,建在沈陽,利用東北原鹽製造燒堿。副產的氯氣,用於生產氣缸油和鹽酸。鹽酸供味之素工廠用。

滿洲礦山公司葫蘆島硫酸廠,利用楊家杖子鉛鋅礦冶煉副產的二氧化硫生產硫酸。一九四五年投產不久,日本帝國主義就投降了。

侵華戰爭開始不久,日本帝國主義籌劃在吉林建設一個規模較大的有機合成工業基地。一九四二年開始建設,建成了兩座小電石爐、一座煉焦爐,大部分工程未建成。

日本投資建設的橡膠廠,在東北有三十家,主要是東洋輪胎公司和太陽、亞細亞橡膠公司;在青島有青島橡皮工廠;在天津、上海也有三十多家工廠。日本投資建設的染料廠,主要有大連大和染料株式會社、天津維新染料株式會社和青島維新染料株式會社。

一九三八年,日偽華北鹽業公司在天津漢沽設廠,一九三九年投產,生產溴素、氯化鉀等產品。一九三九年,東洋化學株式會社在天津漢沽建立氯堿工廠,一九四二年投產。

▓國民黨政府的化工企業

國民黨政府僅有為數不多的化學兵工廠、硫酸廠、燒堿廠、純堿廠、酒精廠、煉油廠和其他化工廠,產品在基本化工原料中所占的比重不大。

抗日戰爭期間,河南鞏縣兵工廠遷到四川瀘州,改為二十三兵工廠,生產硫酸、燒堿、無煙火藥、毒氣產品等,是當時最大的化學兵工廠。國民黨政府還辦了江西硫酸廠、昆明化工材料廠,產量都很少。資源委員會一九四七年在南京籌辦的中央化工廠,到一九四九年解放時,隻建成廠房一幢。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國民黨政府還接收日軍侵華留下的化工企業,廠房、設備、器材遭到嚴重的盜賣和破壞,生產大部分停頓。

▓革命根據地的化工企業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個革命根據地為適應戰爭需要,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創辦了一些化工企業,對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並且積累了經驗,培養了大批幹部。比較鞏固的陝甘寧、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和膠東等革命根據地都有化工企業,生產硫酸、硝酸、鹽酸、純堿、燒堿、酒精、乙醚、甘油等化工原料,以及雷汞、雷銀、硝化甘油、硝化棉、無煙火藥、二硝基萘、炸藥等軍用產品。

黨中央所在地的陝甘寧邊區,地瘠民貧,軍事上和經濟上都受到國民黨政府及其軍隊的嚴密封鎖,工業品和日用品供應都很困難。邊區軍民貫徹自力更生發展生產的方針,組織了醫藥、軍用炸藥、彈藥和一些日用化工品的生產。一九三九年,軍區衛生部創辦了衛生材料廠,也稱延安八路軍製藥廠。到一九四四年,建立了一批小規模的化工廠,如製藥廠、肥皂廠、皮革廠、火柴廠、玻璃儀器廠、造紙廠等,同時還建立了硫酸廠,以後又生產了硝酸、鹽酸,試製成功了酒精、乙醚、硝化棉、無煙火藥,並有小量生產。

在晉察冀邊區,一九三八年軍區衛生部辦起了衛生材料廠,也稱伯華製藥廠。一九三九年成立了統一的軍事工業領導機構——晉察冀軍事工業部,還設立了化學科。一九四○年,用陶瓷大缸土法試製硫酸成功,在唐縣大安溝建了一個硫酸廠。一九四一年,先後試製成功濃硝酸、乙醚、二硝基萘、硝化棉、無煙火藥等,為製造各種槍彈開辟了原料來源。一九四三年,試製成功甘油和硝化甘油,進一步提高了手榴彈、地雷、炮彈所用炸藥的爆破效能。雷銀的大批量生產,解決了缺乏水銀的難題。到了解放戰爭時期,軍事化學工業的生產條件有了改善,建立了半機械化的生產設備,各種產品的產量也都成倍或數十倍地增長。一九四五年在張家口建起了新華製藥廠。

在晉冀魯豫邊區,一九三八年建立了軍區製藥廠,也稱光華製藥廠。一九四一年建立了硫酸廠,以後又生產了硝酸、鹽酸、雷汞、酒精、乙醚、硝化棉、無煙火藥等產品。硫酸廠分成太嶽、太南和百步交三個化工廠,又增加了脫脂棉、硝基萘和硝銨的生產。一九四四年,在黎城源泉建立化工廠,生產硫酸、硝酸、雙基無煙藥、硝基萘、雷汞等。一九四七年,在山西長治建立炸藥總廠,主要生產硝銨甘油混合炸藥,還建立了隘峪山化工廠、晉城化工廠和內旺化工廠,主要生產火工產品。

在晉綏地區,一九四二年初,晉綏軍區後勤部將當地肥皂廠改建為化工廠,工廠遷建在陝西省吳堡縣萬戶峪,生產肥皂和皮革兩種產品。一九四五年後勤部組建軍工部,化工廠遷陝西省佳縣境內,擴建為軍工部第四廠,生產有較大發展,除繼續生產肥皂和皮革外,還生產硫酸、硝酸、鹽酸、甘油、硝化甘油、硝化棉、硝基萘、炸藥、發射藥以及雷管、雷汞、電池、黃磷、玻璃、陶瓷等產品,並總裝各種彈藥。一九四七年,該廠搬到黃河以東山西省離石縣境內,設總廠和幾個分廠,總裝十多萬發各種炮彈、幾十萬發槍彈和手榴彈,對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膠東地區,抗戰初期就有了軍工廠生產手榴彈,以後逐漸發展到能生產硫酸、硝酸、鹽酸、甘油、硝化甘油、硝化棉等18種產品,用以製造手榴彈、槍榴彈、迫擊炮彈以及炸藥等。並以路布蘭法(Le Blanc process)生產純堿,苛化法生產燒堿,還生產木焦油、硫磺,以及鈣皂裂解製汽油等。一九四三年成立了軍區製藥組,並逐步發展成為山東新華製藥廠,生產黃碘、酒精、葡萄糖等。隨著解放戰爭的進展,從一九四六年至解放前夕,膠東與魯中、魯南連成一片,集中一批技術人員和老工人,研究試製成功了一些急需的軍事化工產品。他們所生產的彈藥,在孟良崮戰役和解放兗州、濟南等地的戰役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九四七年,解放戰爭急需大量軍火。當時大連已經解放,由蘇軍駐守。大連的工業基礎較好,有進行軍工生產的條件。在中共旅大市委的領導下,各解放區派到旅大市的人員,組成建新工業公司,建立軍火生產基地。大連化學廠是建新公司的一個工廠,其前身是日本的滿洲化學工業株式會社。為了支援解放戰爭,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建新公司在大連化學廠組織了硝酸、硫酸、乙醚、二苯胺和硝化棉、硝化甘油及無煙火藥的生產,不僅為本公司生產山炮彈提供了發射藥,還供應了各解放區生產迫擊炮彈和子彈所需的發射藥,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戰爭。

在新中國建立以前,我國化學工業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是基礎十分薄弱,品種很少,產量很低。最高年產量,硫酸不過18萬噸,硫酸銨22.6萬噸,純堿10.3萬噸,燒堿1.2萬噸,輪胎4萬條。

新中國建立後,化學工業以比較快的速度向前發展。在經曆了全麵恢複化工生產、建設重點化工基地和改造私營化工企業、進行了化學工業發展的探索和調整後,又經過十年動亂,才進入了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

▓全麵恢複化工生產,為新中國化學工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國家沒收了官僚資本化工企業,使之成為全民所有製的社會主義企業。同時,立即著手醫治戰爭創傷,開始了艱巨的恢複工作。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進展,東北的化工企業先期恢複生產,接著華北、華東、中南、西北、西南等地的化工企業也相繼恢複生產。到一九五二年,化學工業的主要產品產量,都已經恢複到或者超過了解放前最高的年產水平。

當時,東北的基本化學工業基礎較好,又有比較豐富的資源,國營化工企業的比重也比其他地區大。因此,東北地區是我國化學工業恢複的重點。

恢複工作麵臨的困難很多,企業在戰爭中遭受了慘重的破壞,廠房隻剩殘垣斷壁,生產停頓,資料散失。從各老解放區調去接管化工企業的領導幹部,多數對管理化工企業缺乏經驗,技術人員又極其缺乏。麵對這些困難,企業的黨組織把形勢和任務告訴給廣大職工群眾,進行宣傳教育,大大激發了職工當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各級領導幹部發揚了艱苦樸素和密切聯係群眾的優良作風,用自己的模範行動帶領廣大群眾向困難作鬥爭。為了充實技術力量,東北工業部到全國各地吸收大量知識分子參加東北經濟的恢複建設工作。大批工程技術人員和專業人員為了建設新中國,遠離家鄉,不怕艱苦,從上海、廣州、武漢、重慶等大城市奔赴東北。特別是一些在海外的專家和留學生,為了參加新中國的建設,拋棄了國外優裕的生活條件,衝破了重重阻力,克服了種種困難,不遠萬裏,幾經輾轉,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滿腔熱情投入了祖國化學工業的恢複和建設。

一九五○年,美帝國主義發動侵朝戰爭,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我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極大地激發了全國人民高度的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熱情,也推動了化學工業的恢複和發展。

為了解決器材缺乏的問題,各個企業開展了獻交器材運動。這對恢複生產起了很大的作用。例如,沈陽化工廠的工人搜集、挖掘敵偽散棄、埋藏的大量設備和器材,使車間恢複了生產。有一個老工人搜集的材料和零件,就裝配了18台氯氣泵,解決了生產急需。

東北工業部提出了“重點恢複合成氨和酸、堿等重化學工業,建立利用煤焦油副產品工業”的方針,大連化學廠擔負了恢複合成氨生產的艱巨任務。該廠以老解放區來的幹部為領導骨幹,緊密依靠廣大工人群眾,充分發揮國內技術人員和留下的日本技術人員的作用,發揚自力更生的精神,從實際出發製定了修複方案。經過艱苦工作,克服了一道道難關,隻用了一年多的時間,一九五一年二月,第一套合成氨係統就生產出了氨。同年五月,第二套合成氨係統也恢複了生產。六月二十五日,舉行了開工典禮,正式投入了生產。七月二日下午,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和鄧穎超同誌來到大連化學廠視察,看了煉焦、造氣、變換、合成、硫銨、硝銨等車間,詳細詢問了恢複工程和生產情況,鼓勵大家為發展化肥工業、支援農業和國防多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