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興未艾的事業(1 / 3)

方興未艾的事業

一、堅持為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服務

化學工業的發展,要堅持從實際出發,首先要解決好服務方向的問題。因為明確化學工業的服務方向,是發展化學工業的動力所在。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提出發展化學工業的方針,即積極地發展化肥工業,適當地發展酸、堿、染料等工業,加強化學工業與煉焦、石油、有色金屬工業的配合。這個方針明確地指出了化學工業為國民經濟服務的方向。六十年代,進一步提出了為人民的吃、穿、用服務和為國防建設服務。三十多年來,化學工業為工業、農業、輕紡工業、交通運輸、醫療衛生、文化教育和國防建設,提供了大量化工產品,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主義建設,並且在為這些部門服務的過程中,發展了自己。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全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化學工業的服務對象增加了新的內容。為農業服務,不僅要為種植業服務,還要為食品工業、飼料工業、畜牧業、水產業、林業和鄉鎮企業的發展服務。化學工業除了要提供大量的高效優質化學肥料和高效低殘留農藥以及其他支農產品外,還要為新興行業提供化工產品和化工技術,如食品添加劑、飼料添加劑、各種保鮮劑以及現代釀造技術和生物化工技術、林產化學品的開發應用技術等,以適應農村多種經營發展的需要,促進農業向商品經濟轉化。

為輕紡工業服務,要滿足它們所需要的純堿、燒堿、硫酸等基本化工原料,還要積極提供多種新型的化工原材料和精細化學品。例如,造紙、製革、塑料等工業用的各種合成樹脂、新型助劑,紡織品印染、整理用的各種高級染料和專用合成樹脂、助劑等,為輕紡工業開拓新的原料來源,並提供配套產品。

為其他經濟部門,特別是為國防尖端技術和新興產業服務,要繼續向它們提供各種具有特殊性能的、專用的化工產品,並且開發提供新型化工建築材料、電子化學品、生物化學品、功能高分子材料、特種粘接劑、高級感光材料和磁性記錄材料、超純試劑、車船特種塗料等,以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為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化工部門要盡可能多生產一些直接投放市場的消費品,如新式膠鞋、彩色膠卷、錄音錄像磁帶、新型塑料製品、子午線載重輪胎和乘用車胎等,以及其他日用化學品,以滿足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多方麵的需要。

化學工業堅持為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服務的方針,必須加強產品的應用開發和技術服務工作,擴大化工產品的應用領域,使化學工業在為這些部門服務的過程中,與國民經濟協調發展,不斷壯大自己。

二、搞好綜合平衡和協調發展

化學工業有20個主要行業,其產品既提供國民經濟各部門和人民生活消費使用,也有許多產品為自己配套。如硫酸的產量中,有80%是為化學工業內部行業提供原料的;化學礦、化工機械,基本上是為化工本身服務的。因此,處理好化學工業與國民經濟以及化學工業內部各行業之間互相配套的關係,搞好綜合平衡和協調發展,是化學工業持續穩定發展的基本條件。

化學工業要與國民經濟協調發展。三十多年來,我國化學工業發展速度一直高於整個工業的發展速度。一九五二年到一九八三年,化工總產值每年遞增14.6%,高於全國工業的增長速度。從工業發達國家的情況看,三、四十年來,美、蘇、日、英、法、聯邦德國等,化學工業的發展速度也高於整個工業的發展速度,說明這種情況是當代世界性的經濟現象。現代經濟需要化學工業為其提供極為豐富多樣的新材料、新產品。新技術革命的發展和我國經濟的繁榮,將對化學工業提出更多和更高的要求。我國必須從基礎化學工業和精細化工兩個方麵都加快發展,才能適應“四化”建設的需要。

化學工業內部也要協調發展。三十多年來,化工內部比例關係是不夠協調的,主要表現在行業之間和品種之間的比例不夠協調。重點發展了化肥,特別是氮肥,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八二年的三十一年間,用於化肥的投資占了化工總投資的一半。這從絕對額來說不算多,少了就更不能適應農業的需要。但是,相對來說,化工其他行業的投資就少了。而且,為保證重點建設,又擠了技術改造的資金,科研、教育事業同生產也沒能同步發展。

為逐步調整好化學工業的內外比例關係,應當搞好長期規劃和綜合平衡。在繼續發展化肥的同時,要適當增加化學工業其他行業的投資比重;既要重視發展化工原料,又要重視發展精細化工,使化學工業內部各行業間能夠按一定的比例關係協調發展。

三、必須改革管理體製,增強企業活力

處理好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的關係,調動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促進化工生產的發展,是化學工業進行體製改革的基本點。在國民經濟恢複時期,化工企業進行了民主改革,奠定了工人當家作主的地位,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以後,又建立了各項管理製度,實行經濟核算製和崗位責任製等,加強了企業管理,提高了經濟效益。在管理體製上,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主要是學習蘇聯的管理經驗,對當時恢複和發展生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缺點是主要用行政手段管理企業,對企業統得較死。後來進行過一些改革,包括在六十年代試辦過“托拉斯”——中國橡膠工業公司和中國醫藥工業公司,但總的來說,體製改革主要在企業的隸屬關係上打圈子,在中央和地方管理職權上反複調整條條和塊塊的關係,而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增強企業活力的問題。一九八四年十月,黨的第十二屆三中全會作出了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明確了城市經濟體製改革的中心是增強企業活力,特別是增強全民所有製大中型企業的活力。在這個方針的指引下,化學工業的政府職能部門開始進行簡政放權,實行政企分開,采用經濟的辦法管理經濟;同時加強了方針政策的研究,注意搞好統籌規劃、綜合平衡、組織協調和監督服務。擴大企業自主權,企業由生產型逐步轉向生產經營型,以增強自我發展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