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外事工作(1 / 3)

化工外事工作

我國化工外事工作的任務,是在化學工業方麵進行國際貿易、開展國際技術經濟交流與合作、執行國際主義的對外援助和友好往來,促進我國化學工業的發展,增進國際友誼。它是我國化工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對外交往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

三十五年中,我國化工外事工作大致經曆了與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合作、在動蕩中前進、蓬勃發展三個時期。在這三個時期中,已同70多個國家及聯合國的有關機構進行了交往;完成了援助8個國家共29項成套化工裝置的建設;引進了11個國家的成套化工裝置130多項,其中建成投產107項;廣泛開展了科技交流;在科技合作、引進人才、引進資金、派出和接待進修、培訓、實習以及技術進出口等方麵,也不同程度地開展了工作。同時,在外貿部門主持下,還進口和出口了大量化工產品及化工設備材料。

▓與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開展技術經濟合作

為了鞏固國防、發展國民經濟和改善人民生活,年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急需建立起相應的化學工業基礎。由於原有的底子薄,技術力量弱,缺乏大規模建設的經驗,要發展化學工業,必須貫徹執行“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積極爭取外援。這個時期,帝國主義大國對我國實行嚴密封鎖禁運,隻有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同我國密切交往,援助我國發展化學工業。

一九五○年二月,中蘇兩國政府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和《中蘇關於貸款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協定》。此後,我國化工部門先後用貸款從蘇聯引進和轉口引進了四批化工裝置,建成了大小19項工程。其中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引進的有11項,屬於全國156項重點項目,其餘8項為小型裝置及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引進的裝置。內容包括濃硝酸、合成氨、硝銨、甲醇、硫酸、燒堿、電石、碳氮化鈣、染料、農藥、醫藥、合成橡膠、電影膠片等產品的生產裝置。合同總價約5億盧布。這些項目絕大部分由蘇聯提供設計和成套設備。保定電影膠片廠在蘇聯專家指導下,由我國自行設計,由蘇聯提供主要設備。華北藥廠玻璃分廠和北京合成纖維廠的裝置,由民主德國轉口引進。天津合成纖維廠的裝置由捷克斯洛伐克轉口引進。這19個項目的廠址選擇、勘察、編製計劃任務書等建廠前期工作,以及土建安裝、培訓實習、一直到開車投產,都是在外國專家的指導下進行的。由國外設計並提供成套設備的工程,各階段設計文件的審核,都有中國專家參加,因而工程布局大多比較合理,設計要求大多能較好地結合我國的情況和當地的具體條件。同時對這些工程未來的發展普遍考慮較多,因而一般生產潛力較大,稍加措施即可大幅度增產;總圖布置和設計標準偏大偏寬,投資相應偏大。

從一九五一年至一九六一年,蘇聯、民主德國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先後派來380多名專家參加這些項目的有關工作。與此同時,我國化工部門還聘請了13名蘇聯專家和3名羅馬尼亞專家擔任顧問,協助製訂化學工業的發展方針、規劃,指導有關技術工作和管理工作。這些專家同有關單位合作良好,提出過不少好的建議。例如,吉林化學工業公司化肥廠利用營城煤取代焦炭並采用蘇聯ГИAП型沸騰爐造氣生產合成氨的建議;用石油煉製尾氣取代電石生產合成橡膠,把原計劃設在吉林的合成橡膠廠遷往蘭州的建議;將太原化學工業公司化肥廠原定的利用石膏生產硫酸製硫銨改為生產硝銨的建議等等,都具有較大的意義和作用。他們在幫助提高幹部和技術人員的業務技術水平,製訂業務工作條例與規範,解決生產、施工、設計、科研技術問題等方麵,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這19個項目,從選廠到投產一般用了五年至六年,大都采用了當時蘇聯和東歐國家比較先進的技術,多數產品為我國填補了空白,建設工作於一九五五年至一九六五年陸續完成。這些項目的建成投產,對我國奠定化學工業的基礎,發展經濟,鞏固國防,改善人民生活,起了積極作用。從投資還本期看,製藥廠和染料廠最短;其次是合成纖維廠。太原化工廠、蘭州合成橡膠廠等則投資還本期較長。還本期長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如管理不善,項目內容有變更等。但更重要的是一九六○年蘇聯政府撤銷協議,撤退專家,停止供應重要設備,造成建設困難,推遲了進度,增加了建廠投資。經過我國人民的自強努力,這些項目陸續得以建成。除這19個項目外,還有一些成套引進的化工裝置,由於撤銷協議停止了建設,如昆明磷肥廠、包頭煉焦化學廠等。

一九五四年,中蘇兩國政府簽訂了科技合作協議。根據這個協議,到一九六六年,蘇方提供了化工技術資料500多項,接受我國化工部門考察人員約50人次。我國化工部門提供資料約100項,接受考察人員35人次。一九五八年,兩國又簽訂了122項重大科研合作項目長期協定(1956年—1962年),其中屬化工的有16項。根據這個協定,蘇方提供了205項化工技術資料,接受了我國81名化工方麵的實習、進修人員,派來9名化工技術專家。這些項目的研究成果,主要供我國生產建設應用,其中絕大部分科研報告和成果資料也送給了蘇聯有關單位。通過這樣的合作,促進了我國化工科研工作的開展,較快掌握了一些重要化工產品和化工機械的生產技術,對完成我國化學工業的第一個和第二個五年計劃起了積極的作用。

從一九五三年起,我國還先後同羅馬尼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德意誌民主共和國、波蘭、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等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分別簽訂了科技合作的協定。合作領域包括醫藥、塗料、農藥、化肥、橡膠等行業。根據這些協定,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七○年,我國化工部門共提供了技術資料185份,接受考察101人次,派遣專家6人次。東歐8個國家共向我國化工部門提供技術資料111份,接受考察111人次,派遣專家7人次。另外,一九五七年,南斯拉夫派遣了1人來華考察氟鹽的生產。從一九五七年起,我國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也建立了化工科技合作關係,至一九六七年,共舉行了雙邊會議10次;我國化工部門提供化工技術資料52項,接受考察74人次;朝方提供化工技術資料7項,接受考察和實習人員101人次。通過科技交流與合作,收到了相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效果。

為了對外介紹發展化學工業的成就,在我國國際貿易促進會統一組織下,化工部門曾多次提供展品,在蘇聯、民主德國等舉辦的有關國際展覽會上展出。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一年還同有關部門一起舉辦了6次出國展覽,先後在越南、民主德國、保加利亞、波蘭、緬甸、古巴6個國家展出,觀眾達240萬人次。

在這段時期,我國化工部門的代表還以觀察員身份多次出席華沙條約國經濟互助委員會的有關專業會議,聽取有關化學工業的發展及科學技術報告,我國化工代表也在會上發表了一些科技報告和資料。其中,純堿碳化塔、聯堿工藝與設備、合成氣淨化工藝、氨合成用催化劑的製造與應用等有關技術,受到了與會代表的重視。

援外工作曆來被中國共產黨和政府視為社會主義國家應盡的國際主義義務。在人民節衣縮食的情況下,我國長期大量采取無償方式向接受援助的國家提供成套裝置建設的援助。五十年代中期至一九六三年,我國化學工業部門已承擔了13項援外化工成套裝置的任務。第一個接受援助的國家是越南民主共和國。第一批建成的項目有電解食鹽廠、鈣鎂磷肥廠、塑料加工廠、橡膠製品廠(主要生產人力車胎)以及輪胎車間和農藥加工車間。還有援助蒙古人民共和國養雞場的土黴素車間,以及援助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氣門嘴車間。這段時期,還有5個援外項目破土動工,並有一些項目陸續開展了建設前期工作。這批項目是在我國經濟實力還不強、化學工業基礎還很薄弱的情況下做出的國際主義的貢獻。

援外項目的建設前期工作經驗表明,搞好考察,按照受援國家的條件,正確選擇項目內容是很重要的。我國援外的項目,大多數選擇了對國計民生有直接影響、見效較快、技術成熟的方案。對有些生產過程比較複雜的化工產品,采取分批建設的辦法,或者從後加工搞起,滿足使用要求,隨後再搞原料生產。因此,建設比較順利,成效比較顯著。

在這段時期內,我國化工部門與資本主義國家間基本上沒有往來。隻有一九五七年派出了以化學工業部副部長侯德榜為首的工業考察團到日本考察化學工業。行前,周恩來總理接見了考察團成員,作了重要指示。

▓化工外事工作在動蕩中前進

從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初,化工外事工作先後受到了中蘇關係變化及“文化大革命”動亂的影響,但仍繼續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六十年代初,一些西方國家的商社和企業,開始以各種方式陸續傳來了願意同我國開展技術交流、發展貿易的信息。當時,我國開發了大慶油田,四川天然氣產量也有增長,顯示了發展石油化工的良好前景。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化工部門與西方國家對口企業間的交往,逐漸通過各種渠道開展起來。一九六二年,意大利和法國化工技術人員首先來我國進行石油化工技術的交流。一九六三年,西方國家來華交流化工技術的人員增加到56人,交流項目增加到35項。一九六四年,已有日、英、法、荷、瑞士、瑞典、聯邦德國、加拿大等8國的90多名化工界人士來華,交流項目46項。一九六五年,交流範圍進一步擴大。一九六四和一九六五兩年間,僅日本來華技術交流的化工技術人員、教授、學者就有172人,交流範圍涉及化工16個專業,共66項專題。與此同時,我國化工部門也先後派人到日本、西歐等一些西方國家考察、訪問,參加了幾次在西方國家舉行的國際學術會議。這些技術交流,增進了我國與這些國家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促進了貿易的發展。在此基礎上,化學工業部根據我國當時的具體情況和需要,製訂了引進規劃。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六年間,從西方國家引進成套化工裝置16項。其中,從日本引進5套,英國4套,意大利3套,聯邦德國2套,法國和荷蘭各1套,主要是以天然氣、輕油、重油為原料,製造合成氨、有機原料及合成材料等的石油化工裝置。合同總價近1億美元。此外,還有一個已簽訂合同從日本引進的第二套維尼綸項目,因日本佐藤內閣按照“吉田書簡”意見未予批準,合同未能生效。這段時期從西方引進的化工成套裝置,都屬貿易性質。合同內容和條款比較嚴密,一般均附有外商的技術保證,以及有關生產考核和罰款等規定。專家和實習生派遣的數量較少。交款方式采用延期或分期交付。在雙方配合下,這些項目都在合同規定的期限內,分別於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年按期或提前建成投產。在經濟效益方麵,一般能在投產後5年內收回全部投資。從技術上看,除丁苯橡膠後處理和避孕套屬於老廠改造外,其他產品大都屬於開拓和填補空白性質。其中由英國引進的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合成氨裝置,由荷蘭設計的全循環法尿素裝置,由意大利引進的重油加壓氣化裝置等,都具有當時的世界水平。從日本引進的電石法乙炔和醋酸為主要原料的聚乙烯醇裝置,其產品用途較廣,抽絲紡成的維尼綸纖維在合成纖維中成本較低,比較適合我國當時的條件和需要。總的看來,這些裝置的引進效果是比較好的,對促進我國石油化工的發展也起了較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