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教育事業(1 / 3)

化工教育事業

▓概述

化工教育包括後備教育和在職教育。後備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和輸送化工高、中等專門技術人才和技術工人。在職教育的任務是提高化工係統在職人員的政治、文化、科學技術與管理水平。化工教育對化學工業職工隊伍的素質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發展化學工業的戰略重點任務之一。

十九世紀末,我國化學工業開始發展,化工教育事業也隨著起步。一九○三年,清朝政府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規定在大學堂分設經、政、文、醫、格致、農、工、商等科,工科中規定設應用化學門。一九二○年浙江工業專科學校開始設應用化學科,一九二七年浙江大學建立化工係,此後,中央大學、南開大學、北洋大學等校相繼成立化工係。到一九四九年,全國約有30所大學設置了化工係,化工高等教育已有一定的基礎。在化工高等教育興起前後,一些職業學校和工業學校也陸續設置了應用化學科或化工科,化工中等專業教育開始建立起來。解放前,高、中等學校對學生都實行淘汰製,畢業生數量很少,全國化工係科畢業人數最多的年份,也隻有幾百人。化工職工教育多采取師傅帶徒弟的辦法。有些工廠設立了藝徒班或工人夜校。解放初期,化工職工隊伍平均文化水平很低,文盲和半文盲約占一半,科技人員所占比重不到百分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化學工業的發展,化工教育事業出現了蓬勃發展的新氣象。通過高等學校院係調整,充實了教師隊伍和教學設備,增設了專業,本科生招生規模迅速擴大,還招收了研究生和留學生;興建了一批化工中等專業學校;擴大了招生規模;加強了各個教學環節;教育質量有了提高。同時,化工職工教育也得到很大的發展,一方麵廣泛開展了掃除文盲的學習運動;一方麵為配合吉林、蘭州、太原等化工基地的建設,舉辦了各種學習班,培訓了大批幹部、技術人員與技術工人。在三大化工基地,還舉辦了業餘化工學院,開創了我國化工係統在職職工的高等教育。

一九五八年,化學工業部建議,除邊遠地區外,每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各建一所化工學院或在高等學校中設立化工係;各辦一所化工中等專業學校。這一建議的實現,進一步推動了化工教育事業的發展。在這段時間裏,受“左”的思想影響,也出現了盲目追求數量、忽視理論教學、過多安排生產勞動和社會活動的偏向。一九六一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後,這些偏差逐步得到了糾正。化工高等學校與中等專業學校不僅數量增加,而且認真貫徹了《全國高等學校工作條例》和《全國中等專業學校工作條例》,進行了教學改革,教育質量又有提高。職工教育的重點從掃盲轉移到普遍提高職工的文化技術水平,組織了較係統和較正規的管理幹部教育,發展了職工高等教育,在大型化工企業中,形成了從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職工教育體係。

十年動亂中,化工教育事業受到極為嚴重的破壞。教育思想被搞亂,校舍被占用,設備受到毀損,教學基地被撤銷,教學資料散失,教師隊伍受到嚴重摧殘,學校停止招生五至六年。十年間,部分工廠先後辦了一些“七·二一”工人大學;一九七一年以後,高、中等學校也陸續恢複招生,但入學方法及教學製度都不健全,多數學生文化起點低,學習年限又短,教學秩序與考核製度不正常,因而教學質量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教育被列為戰略重點,國家對教育事業采取了一係列正確的政策,調動了廣大幹部和教師的積極性。在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中,調整了學校的領導班子,充實了教師隊伍,整頓了學校的工作秩序,加強了管理,化工高、中等教育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結構和水平上都有了重大發展。一是增設了化工環境保護、化工管理工程、生物化工、高分子材料等新專業,以適應化學工業的發展和世界新技術革命的需要;二是招收了中專生、專科生、本科生、碩士研究生,還招收了博士研究生。培養博士研究生,標誌著化工教育已達到新的水平。三是科學研究普遍開展,與化工生產、科研、設計等單位的聯係日益緊密,重點學校向“既是教學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方向邁進;四是更新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要求,教學改革正在深入發展。

職工教育進入了全員培訓的新階段。一九八○年前重點抓全麵恢複辦學,一九八一年以後重點抓鞏固提高。特別是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職工教育工作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以後,化工職工教育全麵展開。既有青工的文化與技術教育,又有管理幹部的教育,還有技術人員更新知識的再學習。各種辦學形式日益正規化,逐步做到條件具備,機構健全,任務明確,要求具體,製度嚴格,質量有所保證。初步形成了從學文化、學技術到學管理,從初等、中等到高等,從業餘、半脫產到全脫產的職工教育體係。

三十五年中,化工教育麵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到一九八四年,教育部、化學工業部及省、自治區、直轄市共設有10所化工學院,在26所高等院校設有化工係,還在4所綜合大學設有與化工相關的專業;同時,設有化工專科學校5所,化工中等專業學校48所,化工技工學校118所。這些學校分布在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等學校的化工類及相關專業已發展到25個,共有155個專業點;中等專業學校的專業發展到24個,共有135個專業點。各類專業已基本配套。一九八三年,化工高等院校共有教師1萬多人,約為一九四九年的19倍;招生9,848人,在校學生30,983人,畢業14,026人,各為一九四九年的16、15、20倍。化工中等專業學校在校15,000多人,招生6,000多人。職工教育除了各種業餘的、半脫產的、全脫產的學習班和訓練班外,新建了28所職工中專、32所職工大學、1所幹部管理學院、2所夜大學、1個函授部。還辦了數百個電大教學班。職工高校在校人數48,000多人。在一九五○年到一九八三年的三十四年中,以上高等學校與中等專業學校,培養了約1,000名研究生,近12萬名本科生,6.5萬多名大專與中專生,20多萬名技術工人。這些畢業生分配在化工係統及其他部門從事有關專業的工作,一九八三年,化工職工隊伍中,技術人員的比重已達到5.6%。

▓化工高等教育

一、學校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約有30所工科院校設有化工係,招生規模小,不能滿足化學工業發展的需要。一九五二年,根據政務院頒布的《全國工學院院係調整方案》,對原來的30所院校的化工係及一部分化工專科學校進行了調整,集中合並成為2所化工學院和7所工科大學的化工係。簡況如表。

這批院(校)係中,浙江大學化工係成立最早。它是一九二七年以浙江工業專科學校為基礎建立起來的。第一任係主任李壽恒教授在美國獲得化學工程博士學位回國任教後,在浙江大學將應用化學科改為化學工程係,並在四十年代就招收了化工研究生,為我國建立研究化工過程開發的學科打下了基礎。該校以治學嚴謹著稱。華東化工學院於一九五二年初建校,初期設3個係、5個專業,在校學生729人。一九八四年增加到16個係,28個專業,在校學生6,388人,是我國化工學院中專業最齊全、規模最大、曆史最長的一所重點院校。

經過院係調整、充實和發展,一九五七年,各化工院校共招生1,908人,在校學生8,379人,畢業911人。化工高等教育已具有一定的規模。

從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年,各地又興辦了16所化工學院和20所化工專科學校,並在13所高等院校增設了化工係。新辦院校有的是以老校化工係為基礎或由老校支援而建立的;有的是中專升格的;有的是大型化工企業辦的全日製學校。其中一些學校由於發展過快,難於鞏固,在一九六一年調整中,有的合並,有的撤銷,有的仍改為中等專業學校。一九六五年,全國共有6所化工學院,有20所高等院校設了化工係,還有1所化工專科學校。當年,本科招生5,206人,在校學生26,016人,畢業8,407人。一九五八年創建的北京化工學院,建校初期設3個係,當年招生500人,一九八四年發展到5個係,11個專業,規模3,000多人,也是全國重點高等院校之一。

一九六六年以後,化工院係又有增加。一九八四年的化工院校、係及設有與化工相關專業的學校共40所:

清華大學、北京化工學院、天津大學、河北工學院、河北化工學院、太原工業大學、內蒙古工學院、大連工學院、沈陽化工學院、吉林工學院、吉林化工學院、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化工學院、南京大學、南京化工學院、江蘇化工學院、浙江大學、浙江工學院、華僑大學、福州大學、合肥工業大學、江西工學院、青島化工學院、鄭州工學院、華中工學院、武漢化工學院、湖南大學、湘潭大學、華南工學院、廣西大學工學院、成都科技大學、四川輕化工學院、貴州工學院、雲南工學院、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大學、青海工農學院、寧夏工學院、新疆工學院。

化工專科學校有5所:上海化工專科學校、北京石油化工專科學校、南京化工動力專科學校、連雲港化工礦業專科學校、鹽城工業專科學校。

以上這些院校,有的直屬教育部,有的直屬化工部,多數隸屬省、自治區、直轄市。布局已經展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至少有了一所化工學院或一個化工係。

一九七七年以來,國家對這些學校的教育投資逐年增加,辦學條件有顯著改善,更新了部分實驗裝置,大多數院(校)係建立了計算中心、電化教學中心、語言實驗室等新的教學設施。

二、專業、教學計劃與教材

一九五二年院係調整時,按照蘇聯的專業目錄,設置了無機物工學、化工機械與設備、燃料化學工學、石油加工工學、矽酸鹽工學、塑料工學、橡皮工學等專業。隨後,考慮到三大化工基地有基本有機原料廠和染料廠,又增設了有機染料與中間體工學專業及基本有機合成工學專業。一九五六年前後,天然橡膠進口困難,國家決定發展合成橡膠,又設了合成橡膠工學與高分子化合物工學專業。一九五八年以後,隨著化學工業的進一步發展,開設專業更多,劃分也更細。如高分子化合物專業被一分為三,即橡膠、塑料、纖維。一九六三年按國務院批準的專業目錄,將化工類及相關專業調整為通用專業20種、試辦專業4種。在十年動亂中,專業也被搞亂,越分越細。實行分專業培養,使學生畢業以後能較快地適應工作,在迫切而又大量需要化工專門人才的情況下,曾起了好的作用。不過,由於專業劃分過細,削弱了基礎理論,使學生知識麵窄,適應性差,分配工作不易對口。一九八四年再一次進行了專業調整與改革,主要是拓寬專業麵,按學科性質與工程對象的範圍劃分專業。同時,為適應世界新技術革命的發展,增設了生物化工、高分子材料、管理工程等專業。一九八四年九月,國務院公布了新的專業目錄。其中化工類及相關通用專業21種,試辦專業4種。從一九八五年起,按新專業招生。

關於教學計劃,五十年代對本科生就有了統一的培養要求,明確提出本科的培養目標是“工程師”,並規定了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等實踐性環節,以利於理論結合實際。當時把教學計劃作為“法定性”文件執行,限製過死。一九六二年教育部召開工科教學工作會議後,總結了經驗教訓,將教學計劃由“法定性”改為“指導性”。化學工業部組織製訂了無機物工學、有機染料及中間體工學、矽酸鹽工學、化工機械、化工自動化五個專業的教學計劃,與教育部聯合頒發試行。其它專業教學計劃由各校參照這幾個計劃自行製訂。修訂後的教學計劃增加了一定的靈活性,同時將業務培養目標進一步明確為“完成工程師的基本訓練”。但在教學環節、課程安排、學時等方麵仍然統得較多,不利於學校發揮靈活性,辦出自己的特點。一九八○年後再次修訂教學計劃時,又進一步提出統一製訂的教學計劃僅作為參考,各個學校有權製訂本校的教學計劃。

關於教材,解放前大學的化工教材多數是采用英美的原文版。五十年代大量翻譯了蘇聯的化工教材。一九五五年,張洪沅、丁緒淮、顧毓珍教授合編了《化學工業過程及設備》,這是我國自己編寫的第一本全國通用的本科化工類教材,深度、廣度適宜,係統性強,便於教學。出版以後,深受教師與學生的歡迎,至今仍有參考價值。六十年代初開始大規模編寫化工教材。化學工業部組織了13個化工教材編審小組,編寫了五十多種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教材。一九六四年對教材進行了修改,質量有明顯提高。一九七七年恢複高考招生後,教學逐步正常,原有教材的內容已顯得陳舊。一九七八年開始,一些院校又聯合起來編寫了9個專業的49本專業課及基礎課教材,至一九八四年全部出版。其中有的教材如化工熱力學、化工反應工程、化工傳遞過程、化工係統工程等是我國第一次編的新教材。這批教材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明顯的作用。不過,也有的教材理論過深,有的篇幅太大,有的銜接不好、體例不一。在總結以往編寫教材的經驗教訓以後,目前又開始了新的教材編寫工作。

三、科學研究、研究生、留學生

院係調整時形成的幾所老院(校)、係,都在五十年代陸續開展了科學研究。到一九六五年,已成立了10個研究室和3個研究所,在化學工程、工程化學、高分子材料等領域,取得了多項成果。其中華東化工學院的紅外線增感染料及華南工學院的F691絮凝劑應用研究,得到了國家的獎勵。十年動亂中,學校的科學研究被迫停頓。在四個現代化建設的新形勢下,高等學校已成為科學研究的重要方麵軍,科學研究工作欣欣向榮。到一九八四年為止,已有20所院校成立了41個有關化工的研究室,10個研究所,充實和更新了一大批儀器設備。按照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麵向經濟建設的方針,各院校進一步明確了科研工作的方向。科研課題大多是結合化學工業生產建設需要的應用研究,也有少數基礎理論研究。有的課題是國家科委下達的重大攻關項目,有的是有關領導機關安排的重點科研項目,也有的是企業委托的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截至一九八三年底,已取得大批成果。其中有12個院校的30個項目獲得國家發明獎;有62個項目獲得重大科技成果獎;還有一批項目得到部門或省、市一級的獎勵。浙江大學一九八一年完成的新型薄內筒扁平繞帶高壓容器設計,每年可取得1,500萬元經濟效益。天津大學的熱泵精餾節能技術,為我國高溫熱泵精餾領域填補了一項空白。華東化工學院的分子篩脫蠟過程的水蒸汽脫附技術,已投入生產。還有大連工學院的褐煤快速焦化、氣化新工藝及活性分散染料;清華大學的流化床立構件在苯酐氧化爐中的應用及加鹽萃取精餾製無水乙醇新工藝;成都科技大學的“無鉻鈍化黃銅新工藝”;北京化工學院的甲殼素季銨鹽媒染劑與臥式顛動(進動)離心機;南京化工學院的水質穩定劑及熱管等項目,都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學校開展科研,不僅對發展化學工業作出了貢獻,也提高了教師的學術水平,豐富了教學內容,培養鍛煉了畢業生和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