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膠工業
橡膠工業是以橡膠為基本原料,加入配合劑和骨架材料,經物理和化學加工,製成各種橡膠製品的工業。其中還包括舊輪胎翻修和廢橡膠再生等行業。炭黑、促進劑、防老劑等橡膠製品專用輔料、助劑的生產以及橡膠機械的製造,也屬於橡膠工業範疇。
橡膠具有彈性高、密封性好、耐磨損和抗介質腐蝕等優良性能,各種橡膠製品也具有不同的功能。目前,橡膠製品主要分為輪胎、力車胎、膠鞋、膠帶、膠管、膠布、橡膠雜品和乳膠製品等8大類,廣泛應用於交通運輸、工業、農業、基本建設和其他經濟部門,既有重要的生產資料,也有人民生活的必需用品。在國防工業上,橡膠製品有著很重要的用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橡膠製品的應用範圍還在不斷擴大。
新中國成立後,橡膠工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一九八三年橡膠工業產值達到91.61億元,在化學工業總產值中占21%。生膠消耗量一九四九年為1.3萬噸;一九八三年達到55.2萬噸,僅次於美國、蘇聯、日本、聯邦德國,居世界第五位
一九八三年,橡膠工業已有1,000多個企業,遍及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約34萬名職工;30.5億元固定資產,形成了上海、青島、天津、沈陽、廣州、北京,重慶、貴陽、牡丹江、桂林等10個較大的生產基地。
解放初期橡膠製品僅有1,000多種,一九五二年增加到5,000多種,一九八三年達到5萬多種(品種、規格、花色)。現在不僅能大量生產普通產品,還能生產具有耐高低溫、耐特種化學介質、抗燒蝕等特殊功能的各類新型橡膠材料和製品。產品質量顯著提高。以輪胎行駛裏程為例,解放初期隻有5,000—8,000公裏,現在已達到8—11萬公裏。在橡膠製品中,合成橡膠的使用量已占生膠消耗量的35%。不僅大量用了丁苯橡膠、順丁橡膠、氯丁橡膠、丁基橡膠、乙丙橡膠等通用和半通用的橡膠;而且也廣泛用了丁腈橡膠、聚氨酯橡膠、聚硫橡膠、氯醇橡膠、丙烯酸酯橡膠、矽橡膠、氟橡膠等特種橡膠。輪胎和力車胎骨架材料基本上已采用化學纖維,膠帶、膠管等產品骨架材料也正在更新換代。
橡膠廠的裝備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新型的密煉機、壓延機、壓出機、成型機、硫化機等單機和聯動機組,正在取代過去陳舊落後的設備,生產的機械化、自動化水平不斷提高。常規的試驗儀器已經普及,硫化儀、流變儀、粘彈儀、應力鬆弛儀、X光檢驗機和快速模擬試驗機等現代測試設備儀器已在應用,測試手段逐步改善。在工藝配方、產品設計和生產控製方麵,已開始大量運用電子計算機。
我國的橡膠工業已經建起產品製造、設備加工、輔料助劑生產、科學研究、工廠設計、專業教育等基本配套的工業體係,是為國民經濟、國防事業和人民生活服務的一個重要行業。
▓新中國建立前的橡膠工業
我國最早的橡膠企業是一九一五年鄧鳳墀、陳玉波在廣州創辦的廣東兄弟創製樹膠公司,主要生產膠鞋底。一九一九年在上海開辦了中華橡皮廠,生產鞋底、力車胎和橡膠玩具。到一九二七年,上海和廣州的橡膠廠發展到15個。但是,這些作坊式的小廠,勢單力薄,無力與洋貨競爭,大多數夭折。
在私營橡膠企業中,實力最雄厚的是旅日華僑餘芝卿一九二八年創辦的上海大中華橡膠廠,生產雙錢牌膠鞋。在當時提倡國貨、抵製日貨的愛國運動中,它的產品很快打開了銷路,盈利甚多。後來國內膠鞋市場蕭條,這個廠又適時添置設備,開始生產汽車輪胎。一九三七年,大中華橡膠廠已成為國內資本最多、規模最大的橡膠廠。另一個較大的企業,是一九三○年在上海成立的正泰橡膠廠。它是由一九二七年開辦的義昌橡皮廠組建而成,投資白銀12萬兩,生產膠鞋。這個廠注重產品質量,一九三四年創製回力牌球鞋,式樣新穎,暢銷全國各地。
大中華和正泰兩個橡膠廠的發跡,吸引了民間資本相繼開辦橡膠廠,從上海、廣州擴展到天津、山東、遼寧。一九三一年各地橡膠廠發展到70個,一九三六年發展到96個。這時,上海的膠鞋產量達到3,000多萬雙,其中大中華橡膠廠為870萬雙。
一九三七年日本帝國主義入侵中國以後,橡膠工業遭到了巨大的災難。上海31個橡膠廠,毀於日軍炮火的資產即近總額的四分之一。為了求生存,上海有一部分工廠向內地搬遷。大中華橡膠廠內遷的輪胎設備和其他幾個廠的設備,途中全部散失。利華橡膠廠內遷時,沿途靠變賣原材料支付搬運費,輾轉幾年,經桂林、貴陽等地,一九四五年才到達重慶。一九三八年,上海能開工的隻有6個橡膠廠,約7,000名工人失業。後來,大中華橡膠廠也難以維持生產,終於在一九四二年全部停工。
廣州淪陷以後,這個地區的橡膠廠基本上都已停產或倒閉。最大的馮強橡膠廠,在內遷中設備散失殆盡。
一九三九年愛國華僑陳嘉庚組織南洋華僑集資,成立中國南洋股份有限公司。一九四○年這個公司在重慶、昆明、貴陽分別開辦橡膠廠,總稱中南橡膠廠,經營翻修輪胎業務,其中重慶廠還生產膠鞋。從此,西南地區也有了橡膠企業。
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以後,私營橡膠企業重整旗鼓,橡膠廠由107個很快增加到496個。大中華橡膠廠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綜合性橡膠企業,擁有6個橡膠分廠、3個原料分廠、1個機修分廠,職工3,280人。正泰橡膠廠在楊少振的經營下,也成為擁有4個橡膠分廠和兩個原料廠,職工達2,600人的大企業。兩廠的分廠擴展到天津、廣州,批發所分布到二十幾個城市。中南橡膠廠從上海買到一個橡膠工廠以後,生產經營活動的重點由重慶轉到上海。
一九四七年,時局動蕩,經濟蕭條,各地的小橡膠廠紛紛倒閉。一九四八年大中華和正泰兩廠的生產下降40%;一九四九年解放前夕,生產又下降40%。生產經營不景氣,還受當局的敲詐勒索,大中華廠一九四七年被當時社會局勒索黃金100多兩,一九四八年又被強令將資本黃金2,700兩和3萬美元兌換金圓券,並且限期賣出大量橡膠製品換金圓券。由於通貨惡性膨脹,金圓券貶值,損失慘重。私營橡膠企業已處於風雨飄搖的境地。
二十年代初,在我國橡膠工業開始發展時,日本人就在上海、大連等地先後建了5個橡膠廠。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一年,日本人在青島、天津、遼寧等地又建了8個橡膠廠。這些廠生產的膠鞋和其他產品,全部在中國傾銷。三十年代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華北以後,繼續在我國興建橡膠廠。到一九四四年,日本在東北已建有橡膠廠30個。其中略具規模的有東洋輪胎株式會社和太陽、亞細亞橡膠株式會社等12個。在青島、天津、上海等地,日本也有橡膠廠30多個,其中青島膠皮工廠具有一定規模。
一九四四年國民黨政府利用美國提供的戰時援助,在貴陽和重慶建了兩個翻胎廠。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國民黨政府交通部、經濟部資源委員會和國民黨中央黨部等係統接收了各地的日偽橡膠廠。接收以後,有的廠被標價拍賣,有的發還原主,剩下19個橡膠廠大部分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有些廠的設備器材全部或部分被盜賣,至解放前夕,各廠殘存的設備僅剩三分之一;國民黨軍隊還炸毀了沈陽橡膠二廠,把青島鑫和橡膠廠的設備拆運台灣,各廠的技術資料大部散失。
以一九四九年與曆史最高年份相比,生膠消耗量下降13%,輪胎產量下降65%,力車胎產量下降24%,膠鞋產量下降25%。
舊中國橡膠工業帶有半殖民地的特點:一是產品質量很差,品種不全。例如,汽車輪胎隻能生產10.00—20以下的10個規格。膠鞋品種少,穿用壽命很短。二是技術落後、設備陳舊、工廠規模小、生產零散。主要設備煉膠機,有90%都是直徑在14英寸以下的小型機械,且大多是國外過時的舊貨。一九四八年全國有507個橡膠廠,隻有煉膠機1,000台,平均每廠不到兩台;職工2.4萬人,平均每廠40多人;一半以上的工廠是手工作坊,開工率常年隻有三分之一到一半。三是原材料絕大部分依賴進口。一九○四年即有南洋歸國華僑在海南島種植橡膠樹,但直到解放前夕,種植麵積僅有3萬畝,生膠年產量約300噸,隻能滿足需要的2%。橡膠輔料和助劑幾乎全靠進口。四是工廠集中在上海、青島、天津、沈陽和廣州五大城市。
解放區的橡膠廠從一九四五年開始建立。抗日戰爭勝利後,東北人民解放軍接管日本滿洲護謨工業株式會社,成立東北軍區軍需部第三局遼寧橡膠廠,生產膠鞋。將安東(後改名丹東)的三和、永昌兩個橡膠公司組建成安東膠皮工廠,下設兩個橡膠分廠、1個輔料部和1個配件部。一九四八年全廠職工有1,148人,日產膠鞋達到1萬雙。為了適應解放戰爭需要,部隊購買了海城的私營海輪橡膠廠,搬遷到瓦房店,生產膠鞋和橡膠雜件;在哈爾濱,自造設備新建了國光、強華、惠利3個橡膠廠,生產膠鞋。後來三廠合並成立東北軍區軍需處橡膠廠。此外,東北地區還有建業、政新等7個公營橡膠廠,小量生產膠鞋和橡膠雜品。在山東,威海市私營中威橡膠廠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恢複了生產。以後,東海軍分區、北海銀行和威海市人民政府給中威橡膠廠投資,辦成了解放區第一個公私合營橡膠廠,有職工246人,年產膠鞋27萬雙。與此同時,煙台的新興橡膠廠由膠東軍區組織恢複生產,後來成為中威橡膠廠的分廠。
一九四八年東北地區解放以後,解放軍接管了國民黨政府各係統在東北的橡膠廠並進行了改組。同年十一月,東北工業部企業管理局成立東北橡膠公司,管轄沈陽、安東、遼陽3個地區的9個橡膠廠、1個機修廠和1個研究室,職工共約5,000人。東北橡膠公司成立以後,立即組織搶修廠房、設備,籌措資金、原料,招聘專業人才,使絕大多數工廠在三個月內恢複了生產,以輪胎、膠鞋、雨衣、膠艇等產品支援了解放軍南下。公司還抓了基礎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為以後建設新中國的橡膠工業初步積累了經驗。
▓橡膠工業體係的建立和成長
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給橡膠工業帶來了新的生機。解放初期,橡膠工業由輕工業部管理;一九五六年六月,劃歸化學工業部管理。
一、醫治戰爭創傷,積極恢複生產
人民政府將接收的橡膠廠改為國營企業後,立即發動群眾,組織恢複生產,並且實行民主改革。一九五○年三月,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視察了沈陽國營第一橡膠廠。在中央領導同誌的親切關懷下,東北地區各橡膠廠的恢複生產工作迅速展開,經過艱苦奮鬥,攻克了下述四道難關。
一是設備器材關。廣大職工發揚主人翁的精神,共尋找、獻出了生產器材和設備零部件六百多件,價值39萬餘元;並日夜奮戰修複了上百台設備,利用舊機器零件近千件。
二是原材料關。廣大職工厲行節約,產品的原材料消耗降低了6%。同時積極尋找原材料,由公司研究室李潤良等組織利用國內已有的炭黑、氧化鋅等原材料資源,保證了生產急需,使進口原材料的比例由80%減少到60%。
三是技術力量關。為解決技術力量問題,東北橡膠公司除積極發揮廠內原有技術人員的作用外,從關內招聘了阮覺施等一批技術人員,並從東北高級職業學校化工專科分配的學生中培養了技術人員。還采取老工人帶新工人,技術人員講技術課,以及現場操作表演等辦法,使3,000多名新工人迅速成長為恢複生產的骨幹。
四是資金關。國家采取調撥原材料、器材和流動資金的辦法,解決了恢複生產的資金問題。
東北的9個橡膠廠中,有8個不到一年就全部恢複了生產。接著,青島、天津、上海、廣州的國營和私營橡膠廠也在短時間內陸續恢複了生產。
一九五○年七月,輕工業部召開了首次全國橡膠工業會議,確定了工作方針:“一般的維持,重點的整理恢複,避免盲目擴充,逐步走向計劃生產和配合國家經濟的恢複和建設,穩步地準備將來的發展”。為此,采取了以下三項措施。
第一是優先發展生產資料橡膠製品。生活用橡膠製品,主要是麵向農村,力求大眾化。在保證產品質量前提下,千方百計節約原材料,降低成本。為控製產品的生膠用量,各地主管部門給橡膠廠下達了原材料消耗定額。
第二是建立了主要橡膠製品按國家計劃組織生產的製度,提出了一九五一年全國橡膠工業生產計劃草案,以加速國營橡膠企業的發展,發揮國營經濟的主導作用。同時,對私營橡膠企業實行扶植、改造,發揮其積極作用。
第三是著手解決橡膠原料資源的開發利用問題。解放初期,帝國主義對我國實行經濟封鎖,進口生膠十分困難。國家決定在廣東、廣西、雲南開發和擴大橡膠樹的種植,建立天然橡膠生產基地。這段時間,中國科學院組織了我國西南和西北地區橡膠植物資源的調查;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開始進行氯丁橡膠的開發;各橡膠廠進行了使用再生膠的試驗研究。此外,國家還有計劃地組織了炭黑、陶土、碳酸鈣等輔料和促進劑、防老劑等助劑的生產。
二、開展增產節約運動,支援抗美援朝
一九五○年十月,我國人民奮起抗美援朝。東北工業部決定將沈陽國營第一、第二橡膠廠和遼陽國營第九橡膠廠全部遷到牡丹江,合並為國營第一橡膠廠;將沈陽國營第六橡膠廠遷到哈爾濱,並把原東北軍區軍需處橡膠廠並入第六橡膠廠;將安東國營第八橡膠廠遷到長春。從而把東北地區南部50%的橡膠廠、75%的生產能力轉到東北地區北部,使東北的橡膠工業基地來了個大轉移。
東北各橡膠廠的職工,發揚了高度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同仇敵愾,全力投入了搬遷工作。第一、第二、第九橡膠廠的1萬多噸設備、器材,在一個星期之內全部拆卸完畢。3,100多名職工和家屬,連同設備、器材,一個月裏全部抵達牡丹江市樺林施工現場。從上海應聘來廠的工程師容子光,也不顧年高體弱,毅然隨廠北遷。在攝氏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冬季節,幹部、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一齊奮戰,修廠房、打基礎、安設備,利用日偽時期留下的殘破不堪的紙漿廠房,建起了國營第一橡膠廠。從開始搬遷到投入生產隻用了100天,一九五一年一月生產出了輪胎,並且很快從日產40條增加到400條。遷到哈爾濱的第六橡膠廠和遷到長春的第八橡膠廠,也克服了許多困難,先後恢複了生產。
在這場搬遷戰鬥中,出現了許多動人心弦的事跡,湧現了幾百名先進工作者和幾十個先進集體。他們有的跳到三米多深的水池中,擰開已經鏽死的螺釘,打開閘門,上來後成了“冰人”。有的迎著刺骨的風雪,爬上8米高的電杆搶修高壓線,完成任務時已經變成“雪人”。有的運機器、挖基礎、灌砂漿,成了“泥人”。大家不怕辛苦,不計報酬,不分白天黑夜地奮戰,一心為遷廠,一心為抗美援朝。這種革命精神,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一九五一年,橡膠工業積極支援抗美援朝。有的廠接受了試製飛機輪胎的任務,從生產自行車輪胎轉產飛機輪胎。有的廠接受了試製航空用橡膠製品的任務,從生產一般橡膠雜品轉產航空用品。有的廠還建立了特種輪胎車間。這些工廠都在轉產的當年就把產品送到了前線。與此同時,有幾個膠鞋廠也轉為輪胎廠。通過搬遷、轉產和專業改組,國營橡膠企業生產實力大大增強,國防用橡膠製品也開始生產。一九五二年九月,朱德總司令視察了國營第一橡膠廠,題詞勉勵職工“努力工作,提高質量,減低成本,爭取超額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