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野生蘿莉控生存狀態調查報告(中)(2 / 2)

簡單是,這是親兒子和幹兒子的區別。

以這樣的方式製作動畫的話,實際上已經不能稱之為“委托”了,應該叫做合作出品,木槿社這邊會給出原作和劇本,並且出資一部分,而剩下的資金缺額如果京都對作品有信心的話可以自己投錢,當然了更可以以製作委員會的方式去籌集……以這樣的合作方式進行動畫製作,京都動畫也沒有理由去拒絕。

哪怕賺的不多,甚至第一部作品稍微虧一點都無所謂,畢竟從第一次獨立製作的籌備到放映結束,這是一次對公司資源的徹底整合的過程,妥妥的能夠增加經驗值啊。

不過有了這樣的決定之後,那下一個問題就來了,該選擇製作什麼樣的作品呢?

提到後來的京都動畫,僅從作品上來講,留給人最為深刻的和最初印象的應該是女性角色精彩的人物設定,這些設定無疑是很受觀眾喜歡的,以至於形象都被固化了下來而飽受詬病。

偏向自然的六頭身,短腿、黑絲微內八、自然流暢且富有生活氣息的肢體動作,為了突出可愛屬性帶著稍微的稚氣已經嬰兒肥肉感的麵部……等等。

不過,在現在這個時候,最為知名的輕音臉設計師堀口悠紀子同學可是真正的“同學”,此時的此人不要進入京都動畫就職了,實際上她估計才剛剛進入高中成為了一名jk呢。

這確實是一個問題,不過宮原靜思考問題的方向並不會因此而做出變更,適合京都動畫風格、或者印象之中京都動畫風格的作品,他已經有所考量,同時也有點猶豫。

他想要拿給京都動畫製作的作品,原本是由童夢動畫製作、在5年放映的動畫,如果這部作品最為讓人印象深刻的一點的話,那應該是當年其打出的“可愛即正義”的旗號。

以這部作品當年的反應來,不算大熱,也不算冷門,卻有著一票極為鐵杆的粉絲,這導致了哪怕在十年以後的15年,作品同樣也具備著一定程度的人氣。

如果講一部作品的受喜愛程度的話,那有一種粉絲的自行為可以作為考量,這種行為叫做“聖地巡禮”。

在5年的時候,日本民眾對於動漫迷這個群體的容忍度顯然沒有後來那麼高,對所謂的“宅”抱有的依然是偏負麵的印象,再加上當時有學生遇害的社會新聞,所以在這部動畫播放期間導致的聖地巡禮行為,甚至引起了一定的恐慌。

作品的主要故事舞台是濱鬆室,當年因為動畫播放而導致的大量粉絲湧入住宅區拍照的行為造成了當地居民的極大不滿,他們覺得這群因為愛上蘿莉作品而跑到這邊來的陌生人完全就是潛在的犯罪者後來甚至鬧到刊載漫畫的出版社總公司edia rks出麵呼籲漫迷別再進行聖地巡禮了。

不過要這部作品唯一存在的問題的話,那就是放映的年份太早了,從選材到劇情到人物表現都無可挑剔,隻是可惜它的製作和播放早了五年,要作品放在1年之後,它能爆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