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學家
俞同奎(1872—1962)
中國化學家、化學教育家。字星桓,浙江德清縣人,1876年11月10日出生於福建省閩侯縣(今福州市)。1902年考入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師範館。1904年赴英國利物浦大學化學係留學,獲碩士學位後又去德、法、意等國考察、學習,1910年回國到京師大學堂任理科教授,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名北京大學,俞同奎任化學係主任和學校教務長。1920年任北京工業專門學校(後改名北京工業大學)校長兼北京大學教授。1937年任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大學生就業委員會主任。1938—1945年任液體燃料管理委員會昆明辦事處主任。1947—1956年任北京文物管理委員會秘書。1956—1958年任文化部古代建築修整所所長。1962年2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俞同奎是中國高等化學教育的開拓者。1910年開始主講無機化學和物理化學(後來又主講定量分析)。1914年任北京大學教科書編委會化學科主編,親自編寫和組織編寫了《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和《應用化學》等我國第一批大學化學教材。1916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後,在學校設立評議會,由各科部分著名教授組成,俞同奎被選為評議員。1919年北京大學廢“門”改“係”,成立教授會,俞同奎被聘為化學係首任係主任和教授會主任,對化學係的課程設置、學生成績考核等,親自規劃,並籌建化學實驗室,購置化學儀器、藥品等,為北京大學化學係早期的教學和實驗工作奠定了基礎,也為中國其他大學化學係的創建做出了示範。
俞同奎在留學歐洲期間,於1907年12月24日在巴黎與李景鎬、吳匡時等聯合發起成立了“中國化學會歐洲支會”,這是中國最早的化學學術團體。俞同奎曆任該會臨時書記、會長、評議員等職,為該會的組織、創建和開展學術活動,做出了貢獻。其中一項最重要的工作是對化學名詞的命名和統一進行研究,提出方案和建議,編寫了2000多頁的化學名詞手稿。回國後,他負責化學名詞的審定工作,為中國化學名詞的命名和化學教育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俞同奎還對中國古代建築的修整事業做出過重要貢獻。他任北京文物管理委員會秘書和古建築修整所所長多年,曾對北京的一百多個名勝古跡作了考察和研究,並對首都的新城規劃、古建築和名勝古跡去留問題,提出了很有價值的意見和看法。他對北京地區的一些重要文物古跡,認真組織普查、修複,對古建築的壽命問題、損壞原因、保存原則和方法等,都作過深入調查研究,采取過一些措施,例如研究如何用化學等現代科學方法保護古代建築,使中國這個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的民族文化遺產不受破壞。
俞同奎著有《中國化學會歐洲支會戊申年報告》(手寫本,1908年)和《偉大祖國的首都》(1956年),發表過“略談我國古代建築的保存問題”和“談萬裏長城”等文章。
丁緒賢(1885—1978)
中國化學教育家、化學史家。字庶為,1885年10月11日生於安徽阜陽,1978年9月20日在杭州逝世。丁緒賢1909年赴英國留學,1914年獲倫敦大學化學係榮譽學士學位,1916年回國。曾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北京大學、中央大學、東吳大學、廣西大學、浙江大學等校教授,是我國講授和研究化學史的先驅者。1919年,在《理化雜誌》上發表了“化學家普利斯萊傳”;在《北京大學月刊》創刊號上發表了“有機化學史”譯作。1925年,由北京大學出版部出版了他的重要代表作《化學史通考》。
《化學史通考》是我國第一部化學史專著,為我國學者研究化學史和講授化學史課程奠定了基礎。該書1925年以“國立北京大學叢書”出版後,不僅引起化學工作者的興趣,而且頗受科學界和一般人士歡迎,許多人欲購無從。1936年,又由商務印書館以“大學叢書(教本)”在上海出版發行。全書共664頁、近40萬字。
丁緒賢先生對化學史研究有極大興趣,《化學史通考》一書,是他多年的研究成果和根據他在各大學講授化學史十多年的經驗撰寫而成。該書從數千年以前的上古時代一直寫到20世紀初期的近代化學的最新進展,對整個化學的產生和發展,作了係統的介紹和論述。不僅介紹了化學各學科、各領域的科學成就,而且還介紹了為化學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一些化學家,刊有80幅人物肖像。
《化學史通考》內容豐富、材料翔實、史論結合、圖文並茂,一直被人們作為工具書、教科書和參考書,至今仍有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該書不僅培養和影響了我國一批化學史學者,而且也受到國際科學史家的關注。
丁緒賢還是中國半微量定性分析化學最早的倡導者和推廣者,譯著有《半微量定性分析》(1947年)和《試驗金屬及酸根用有機試劑》(1949年)。他還熱心學術團體和學術刊物,1917年在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發起成立了“理化學會”,1919年創辦了《理化雜誌》,這是中國較早的學術團體和學術刊物。
張子高(1886—1976)
中國化學家和化學教育家。原名張準,字子高,1886年7月14日出生於湖北枝江縣。
1909年考取北京清華學堂第一批庚款公費留學生赴美留學,1915年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化學係。1916年回國,先後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東南大學前身)、金陵大學、浙江大學任化學教授。1929年應聘到清華大學任化學係教授兼係主任,1931年任教務長,1952年任工程化學係主任,1962年任清華大學副校長。1939—1945年,還曾任燕京大學客座教授、北平中國大學教授兼係主任、理學院院長和輔仁大學教授。1976年12月11日在北京病逝。
張子高早年在美留學期間,進行了稀有元素分離研究,並對我國特產金屬鎢進行了分析鑒定,並取得了顯著成果。回國後在幾所著名大學任教,培養了幾代化學人才,吳有訓、惲子強、張江樹、吳學周、柳大綱等著名科學家,均受業於他的門下。
張子高在教學工作中有四個突出特點:一是努力反映最新科學成就,二三十年代就把化學熱力學這門新興學科引入國內;二是嚴謹治學,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認真對待,嚴格要求,特別對化學實驗課,他常常在實驗室巡視,直到最後一個學生離開;三是注意教學方法,在備課時考慮如何突出重點,在輔導學生時,注意了解學生學習的難點;四是關心青年教師的培養,他常說:“全力培養青年,是我們老一輩的責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正是我們老一輩的期望。”
張子高除畢生致力於化學教育工作外,還潛心研究化學史。早在20年代初,他和張江樹一道,根據明代科學巨
著《本草綱目》上的記載,對氯化汞的製備進行了實驗,並取得了成果。1949年以後,他側重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研究我國古代輝煌的化學成就,發表了有關中國古代煉丹術、造紙術、釀酒、冶金等方麵的學術論文十多篇,專著《中國化學史稿》(古代部分)於1964年出版,該書力圖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研究總結中國古代化學的成就和發展,
受到了科技史界和化學界的關注和好評。
張子高先生還擅長書法,愛好寫詩。在他擔任中國大學化學係主任期間,1943年為畢業生題有“江雪渭樹長相憶,秋菊春蘭各自芳”的詩句,字跡清秀,流傳後世。
王璡(1888—1966)
中國分析化學家、教育家。字季梁,祖籍浙江黃岩,1888年1月7日出生於福建閩侯縣。1909年被北京清華學堂錄取為第一批庚款留學生赴美留學。先在賓夕法尼亞州科學學院學習中學課程,1911年轉入裏海大學學習,1915年畢業,獲化學工程學士學位,當年回國。先在湖南長沙高等工業學校任教,後到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創建理學院及化學係,並在浙江高等工業學校籌建了我國第一個化學工程係。為在大學開設理化課程、培養自己的理工科大學生,做了許多開拓性工作。
1928—1934年,應蔡元培邀聘,為中央研究院創建化學研究所,並任首屆所長,組建了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中藥、塗料、纖維素和陶瓷玻璃管研究小組,對滬寧一帶的化學工業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1934—1936年,王璡應邀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任訪問研究員,同時攻讀碩士學位,1936年獲碩士學位後回國。同年應四川大學校長任鴻雋之聘,任該校化學係教授兼係主任。次年應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之聘,轉至浙江大學任教,先後任教授兼化學係主任、理學院代理院長和代理校長,同時創建浙江師範學院並任院長。1958年浙江師範學院改為杭州大學,他一直任該校化學係教授,直至1966年12月28日不幸被貪財暴徒毆擊致死。
王璡專長分析化學和化學史研究。1923年發表的“五銖錢化學成分及古代應用鉛、錫、鋅、鑞考”論文,首次對分析方法的準確度進行了開創性研究,通過對不同朝代錢幣的分析、化驗,得出了判斷五銖錢年代的科學依據。1927年關於“南京之飲水問題”的論文,是我國最早的有關水質分析的研究報告,對以後長江水質變化的研究,是很有意義的參比資料。此外,他還對中國古代冶金技術、中國古代陶瓷器製造、中國古代酒精發醇以及中國古代的化學成就等,作過廣泛研究,並引起中外科學史家的關注。
王璡在50餘年的科學生涯中,不僅是近代分析化學和化學史的開創者,而且是一位出名的化學教育家。他講授過高等分析、微量分析、近代分析化學選論、無機化學、物理化學、工業化學和礦物學等多門課程。每講一門課,都親自編寫教材。教材中不僅有新材料、新觀點,而且有自己的評論和見解。
王璡在教學工作中有三個特點:一是極為認真負責,在講授物理化學期間,親自運算每一道習題,一貫對基礎理論和實驗課並重,對實驗要求嚴格;二是不斷更新知識和設備,堅持走在學科發展的前沿;三是注重教書育人,二三十年代他寫過一些介紹科學家事跡和品德的文章,以此為榜樣來啟發、教育學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自勉並教導學生:“生也有涯,知也無涯,要努力學習,加強研究,盡力為新中國多做工作。”
他的專著有《中國古代金屬化學及金丹術》(1951年),譯著有《定量分析》(上冊,1953年),並主編了高等師範院校教材《分析化學》(上、下冊,1958年)。
楊石先(1896—1985)
中國有機化學家、教育家。曾用名楊紹曾,號石先,後來為了避免與別人重名,故從號石先為名。1897年1月8日出生在杭州。祖籍安徽懷寧,遠祖為蒙古族人。1910年考入清華留美預備學校,1918年被保送到美國紐約州康奈爾大學留學,先學農科,後改學應用化學科,1922年獲該校理學碩士學位。同年回國後在南開大學任教,編寫了《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講義,其中《有機化學》是當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最早使用的教材。1929年,他再次去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學習,1931年獲有機化學博士學位,並被選為美國科學研究工作者榮譽學會會員。1931年回國,繼續在南開大學任教。1938—1945年,他除擔任西南聯合大學理學院化學係主任外,還兼任該校師範學院理化係主任,後又兼任教務長。1945年夏,他再度去美國,在印第安納大學從事中國抗瘧藥用植物——常山的化學性能的研究工作,因其研究成果卓越,被選為美國化學會榮譽會員。1948年初,返回南開大學,先後擔任教務長和代理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