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化學的發展(1 / 3)

德國化學的發展

德國化學同英國化學的自然神學觀和法國化學的早期職業化不同,它的發展是與冶金、醫藥和礦物學的發展緊密連在一起的。同時,德國化學也是通過向英、法學習,進而趕超他們而獲得發展的。德國化學的基礎是大學的化學教育和獨立的化學科學研究活動。

一、德國化學的思想基礎

德國化學的思想基礎主要有兩條明晰的線索:經驗觀察和自然哲學。

德國化學在中世紀和文藝複興後取得的關於煉金術與醫藥化學方麵的成就,是它後來崛起的一個重要基礎。德國血統的醫藥化學家帕拉塞斯提出的“破譯”自然界現象的“三要素說”,將化學首先從古希臘混沌的自然哲學中釋放出來,成為以醫藥為主要表現的醫藥化學,從而在17世紀誕生了一大批所謂的“醫藥化學家”。此外,海爾蒙特(VanHelment,1577—1644)在德意誌地區遊學期間,進一步把醫藥化學具體化為一種現今我們所知的類似於生理學的形式。同時,還對“三要素說”進行了物質化的半定量實驗,並將醫藥化學推進到部分展現物質運動形式的化學哲學。到18世紀初,“三要素說”直接成為德國醫藥化學家貝歇爾和斯塔爾提出的“燃素說”的依據。按照這一學說,物質燃燒是放出自身那部分不可稱重的流質“燃素”的結果,從而認為對於化學現象的研究來說最好就是運用直觀的實驗和觀察方法。顯然,這種經驗方法是同客觀實在的燃燒現象密切相關的。因而從表麵看來,它的公理很能說服即使是實踐經驗很為豐富的人。“燃素說”給德國化學的發展最早打上了經驗觀察的烙印。

此外,1780—1830年期間在德國的豐富的哲學思想庫中,也有部分內容為德國化學的發展起到了奠定思想基礎的作用。這就是德國的“自然哲學”。它對化學作用的結果,在化學史研究中被稱作為“浪漫主義化學”。德國當代曆史學家指出,德國“自然哲學”並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隻是一種哲學,事實上起碼有兩種界限和應用範圍不同的“自然哲學”:先驗自然哲學和形而上學自然哲學。後者又可分為“浪漫主義自然哲學”和黑格爾提出的“思辨自然哲學”。其中,思辨自然哲學對19世紀時期的德國化學產生了重要影響。德國曆史學家認為,那種以為德國自然哲學不利於科學進步的看法是不合適的。“自然哲學”對化學學說的產生具有啟示性作用。可以說,它滋養著化學,特別是有機化學,促進了這一學科的發育和成長。

二、德國化學的發展階段

通過對德國化學史主要事件的分析和概括,可以認為德國化學的發展主要是經曆了三個階段。

(1)啟蒙時期(1815年以前)。在這一時期中,德國化學有如繈褓中的嬰兒,尚未真正感知化學的實在內容。實際上,德國化學此時隻是“燃素”“化學”。除此之外,德國化學還受到了法國文化的衝擊。因為在1815年前,德國實際上隻是一塊由大小幾十個公國組成的德意誌民族區域。它們唯一的共性是德語,而且還是法國軍隊的占領區。拿破侖率領法國軍隊橫掃歐洲大陸的行動,間接輸出了當時發達的和領先的法國文化,從而自然影響到了德意誌地區。此外,由於波拿巴王朝和保皇派波旁王朝的政權傾軋,又迫使大批持不同政見的法國人離開法國逃避到包括德國在內的其他歐洲國家。這些人也成了法國文化的傳播者。由此可想而知,德國人在當時這種文化的衝擊下,已有可能吸收到法國新化學的氣息。在已有的“燃素”化學和阿格裏柯拉(G.Agricola,1494—1555)始創的“冶金化學”基礎上,德國化學勢必增加了新內容。

(2)成長時期(1815年以後到19世紀中葉)。表征這一時期的德國化學主要事件是李比希的化學成就,尤其是他開創的行之有效的化學實驗室教學法。此外,則是李比希與維勒在有機化學領域的合作,以及維勒本人對尿素的人工合成。隨著李比希在化學教育方麵所做出的傑出貢獻,德國化學在有機化學和應用化學方麵開始走在西方的前列。19世紀初期,李比希不滿足於當時德國大學中那種生搬硬套的教學方式而去了法國巴黎,並跟隨法國有名的化學家蓋·呂薩克學習。1825年回國後,被委任為新建的吉森大學化學教授,開始了有選擇性的化學研究,主要是側重研究拉瓦錫的新化學知識體係。李比希是從分析化學開始的,最後把分析範圍從礦石擴大到了比較複雜的有機化合物。李比希在吉森大學期間推出的化學實驗室教學法,受到了德國其它大學的推崇。同時,其名聲又由於各國留學生慕名前來而遠播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