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活》鑒賞

精品閱覽室

作者:崔巍嵩

綜合評價

長篇小說《複活》,是19世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作家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的代表作,是作者長期對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也是對俄國社會批判最全麵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是世界文學的不朽名著之一。

小說通過主人公聶赫留朵夫的經曆與見聞,對沙皇的法律、法庭、監獄、官吏和整個國家作了廣泛而深刻的揭露,表達了作者對國家、教會、土地私有製和資本主義的看法,以強烈的憤怒揭發了專製製度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但是,作者否定反動暴力的同時也否定革命暴力,即他批判沙皇專製製度,又反對用暴力推翻它。

《複活》在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首先,細致的心理描寫是其一大特點。列夫·托爾斯泰善於通過人物的心理狀態,表現人物複雜的精神世界。如寫到聶赫留朵夫在法庭上與瑪絲洛娃相遇時,重點表現了聶赫留朵夫的複雜感情,憐憫中感到羞愧,厭惡中怕被揭發,逃避不能,承認不敢,又是煩躁,又是擔心,將其自我矛盾的心理活動描寫得細致具體。其次,小說還大量運用了多種形式的對比手法。有場麵與場麵的對比,有形象與形象的對比,有大自然與社會的對比等。再次,辛辣的諷刺手法是這部作品的又一特點。小說中諷刺手法的運用也是多種多樣的:有時進行直接諷刺和揭露;有時通過被諷刺對象的話語來表達;有時通過一個人物來諷刺另一個人物;有時運用帶有特征的肖像進行諷刺;有時通過刻畫生動的細節進行諷刺;有時用針砭的比喻進行諷刺。總之,無論哪種筆法都鮮明地體現了作者的批判態度。

精彩片段

陰森森的監獄,門前站著崗哨,門口點著風燈,盡管蒙著一層潔白的雪幕,使大門、屋頂和牆壁都顯出一片雪白,盡管監獄正麵一排排窗子燈火通明,它給聶赫留朵夫的印象卻比早晨更加陰森。

“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孩子,我要過人的生活。”當卡秋莎沒有抬起眼睛,快步走進房間裏時,聶赫留朵夫頭腦裏掠過這樣的念頭。

他站起來,迎著她走了幾步。他覺得她的臉色嚴肅而痛苦,就像上次她責備他時那樣。她臉上一陣紅,一陣白,她的手指痙攣地卷著衣服的邊。她一會兒對他望望,一會兒垂下眼睛。

“減刑批準了,您知道嗎?”聶赫留朵夫說。

“知道了,看守告訴我了。”

“這樣,隻要等公文一到,您高興住哪裏去就可以住哪裏去了。讓我們來考慮一下……”

她趕緊打斷他的話:“我有什麼可考慮的?西蒙鬆到哪裏,我就跟他到哪裏。”

她盡管十分激動,卻抬起眼睛來瞧著聶赫留朵夫,這兩句話說得又快又清楚,仿佛事先準備好似的。

“哦,是這樣!”聶赫留朵夫說。

“嗯,德米特裏·伊凡內奇,倘若他要跟我一塊兒生活,”她發覺說溜了嘴,連忙住口,然後糾正自己的話說,“倘若他要我待在他身邊,我還能有什麼更好的指望呢?我應該認為這是我的福氣。我還圖個什麼呢?……”

“也許她真的愛上西蒙鬆,根本不要我為她作什麼犧牲;也許她仍舊愛我,拒絕我是為了我好,不惜破釜沉舟,把自己的命運同西蒙鬆結合在一起。二者必居其一。”聶赫留朵夫想,不禁感到害臊。他覺得自己臉紅了。

“要是您愛他……”他說。

“什麼愛不愛的!那一套我早已丟掉了。不過,西蒙鬆這人確實和別人不同。”

“是啊,那當然,”聶赫留朵夫又說。“他是個非常出色的人,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