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雲遮文眼
名師講壇
作者:金建剛 金曉芳
文章是寫給人看的。就作者而言,無論如何遣詞造句、謀篇布局,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表達自己的創作意圖,把自己的想法傳遞給讀者。就讀者而言,則希望通過閱讀,了解文本所傳達的信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文眼”的巧配妙置,是實現作者、讀者雙向溝通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文眼”:文眼,就是文章的精神,文章風采的凝聚點,是一篇文章最為閃光的片段式語句,是最能體現文章“神”的語句。清末文學家劉熙載說:“文家皆知煉字煉句,然單煉字句則易,對篇章煉字則難,字句能與篇章照應,始為文中藏眼,不然,乃修養家所謂瞎眼。”(《藝概·文概》)又說:“餘謂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體之眼,有數句之眼,前前後後無不待眼光照映。”這精辟地闡明了“文眼”不僅是作者著力刻畫和描摹的中心點、感情的升華點、思想的閃爍點,還是文章主旨的凝聚點、結構的銜接點、內容的核心點,貫串、支撐、統馭著全文。
筆者結合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有關文章和高考作文材料,來談文眼在文章中的位置以及如何去設置文眼。
一、文眼的位置
一篇文章的文眼在不同的文章中出現的位置不盡相同,因人因文因表達需要而異。劉熙載說:“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則在後必顧之,在篇未則在前必注之,在篇中則在前注之,後顧之。顧、注,抑所謂文眼者也。”(《藝概·文概》)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文眼出現的位置雖然不同,但都要照顧到全文各個部分,使之成為一個整體。
1.置於文首,總領全文。這類文章開門見山,亮出主旨,定下基調,有利於作者圍繞中心選取材料,使文章基調前後一致。將文眼置於文首對讀者來說,便於迅速把握全文的主要內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開頭“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就是文“眼”。文章隨後寫小路的“靜”,寫作者踽踽獨行的“靜”,寫荷塘景色的“靜”,寫月色朦朧的“靜”,皆是反襯作者自己的“心裏頗不寧靜”。再以荷塘四周蟬聲和蛙鳴的“鬧”突出、烘托荷塘月色的“靜”,又以聯想江南采蓮的舊俗、梁元帝《采蓮賦》和《西洲曲》關於嬉鬧的情景,“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照應了開頭,含蓄地揭示出“心裏頗不寧靜”的原因所在。這樣將文眼置於文首,不僅交代了作者夜遊荷塘的原因,而且定下了全文思想感情的基調: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
2.置於文中,承上啟下。這類文眼多見於散文中,如明代散文家歸有光的《項脊軒誌》,以項脊軒的變遷為線索,第二自然段開頭“然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為承上啟下的文眼句,既緊承上文悠然自得的讀書生活之“喜”,更總起下文“悲”的文字:大家族的分崩離析,親人的離世,自己的功業未就。正是這一文眼將一些看來極為瑣碎、平凡而又各自獨立的人、事、物,都有機地統一起來,串綴成完整而飽含深情的篇章,享有“疏而不散”的“至情”文章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