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滅絕之謎探解(1 / 1)

恐龍滅絕之謎探解

恐龍,從生物分類的規律來看,它們是中生代爬行動物中的兩個目:蜥臀目與鳥臀目。目的命名是根據它們腰帶(骨盆)骨骼的結構表現為“三射”和“四射”的特點而來的。所謂“三射”,是指由腸骨、坐骨、恥骨構成的骨盆一個著生大腿骨的髖臼為中心,此三根骨骼好象向三個方向放射;但某些動物的恥骨有些特殊,既向前延伸,以向後延伸,看上去象朝四個方向放射狀生長,即為四射了。三射型的骨盆構造是一般爬行動物的特點,故稱晰臀;而四射型的骨盆構造,則是鳥類所特有,故稱為鳥臀。不管晰臀目或是鳥臀目,絕大多數成員形體都很大,所以合稱為恐龍。例如發現於我國的最大恐龍——埋藏於四川侏羅紀地層內的馬門溪龍,龍全身約22米,體高約3.5米,其頭部仰望時,嘴巴可以碰到三層樓的窗口,在生時的體重估計達40~50噸。還有一個世界上最長的恐龍——美國的梁龍。長有26米,體高也有3米左右,可是體重僅10噸左右,因為它是屬於瘦體型恐龍。世界上最小的恐龍,恐怕要算出現於中三疊世時的原始恐龍——虛骨龍類,隻有雞那麼大。我國發現的最小恐龍是在雲南祿豐中三疊統地層中找到的蘆溝龍。高公1.5米,與一隻駝鳥的大小相似。

恐龍生活於中生代,自中三疊紀開始至白堊紀末期,曆時約一億七千萬年。當時遍布陸上的每個角落,特別集中在湖泊沼澤地帶,所以成為動物界的霸主。況且它們的遠近親族們,還橫行於天空和海洋,以致人們稱中生代為爬行動物時代或恐龍時代。

奇怪的是,恐龍和它們的親族,一個也沒有活到新生代,都是白堊紀末期結束了生命的譜係。於是人們對這種不可一世的動物群為何突然絕滅,提出了種種猜想性的解釋,通過這些問題的研究,試圖了解距今6500萬年前地球上到底發生了什麼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