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獁象之謎
五十多年前國際地質學大會在蘇聯莫斯科召開時,主人曾以猛獁象作招待。
此後,猛獁象就從古生物界破門而出,成為經常出現在報刊上的新聞題材!
那麼,猛獁象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動物?
據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的共同考證,大約在距今20萬年前,最早的猛獁象就隨著地質曆史上最後一次大冰期的到來而出現,它的足跡曾遍及歐、亞、北美各大洲的北部。直到距今一萬年前,才又隨著冰川的消退而絕滅。人們發現在嚴寒的西伯利亞地區它的化石遺骸埋藏最為豐富,據估計約有25000餘具,其中皮肉尚未腐爛,甚至看得出形態麵貌的,達25具之多。根據這些難得的材料,我們可以大致知道,它的身長超過6米,體高超過4米,嘴巴上的大象牙長度超過1.5米,估計它在活著的時候的全身重量超過5噸。少數巨大者,可能還不止此數。因為曾發現過長達4.5~5米、單隻重量達400公斤的大象牙。在尚未潰爛的遺體上,人們還可以見到它全身披蓋著濃密的棕褐細絨毛(約2.5厘米長)和較長的粗毛(約9厘主長)。在其皮膚底下,還儲存著厚厚一層脂肪。由此可見,猛獁象是生存繁衍於天寒地凍環境裏的喜寒動物。
為什麼猛獁象的遺體能保存如此完好(皮肉尚未腐爛)?地質學家與古生物學家曾提出過種種解釋。
最普通的說法是,它們生長在冰川邊緣的凍土苔原地帶,當夏季時節,有時走到冰川上,不慎失足掉進表麵被薄冰封凍的冰裂隙中,於是就像放在一隻巨大的冰庫內,與世隔絕。直到當到氣候轉暖,冰川融化,才被發現,所以皮毛猶存,肌肉可食。
但是,這種說法,經不起仔細推敲。
首先,如果猛獁象是掉進冰裂隙內由於缺食而餓死,那麼,肯定是慢慢地被冰凍而死。然而,冰凍實驗表明,肌肉慢凍時,細胞裏的水分就會結成大型晶體,細胞被脹裂,肌肉也逐漸腐敗,這樣,就不可能被食用。
其次,如果猛獁象是掉進冰裂隙的,則埋葬它的地層及其岩石應該是冰川堆積物——石塊與泥砂非常混雜的堆積。但如今發現埋葬猛獁象的地層卻是淤泥層,更確切的說,是一種含有有機質較高的腐泥質土壤。
還有,根據西伯利亞幾十萬年來的地質與地貌特點考察,可以證實,以猛獁象生存時代,該平原地區並無冰川發育,隻在高山區有山穀冰川出現,而猛獁象化石卻正是埋藏在平原地區。更矛盾的是,1976年在西伯利亞還發現過一頭猛獁象幼體與野馬、巨虎在一起;在阿拉斯加的相當地層中,也掘出大野牛、狼、美洲獅等化石,然而它們都並非是典型的喜寒動物,也就是說,它們的生活環境與冰川無多大關係。
於是,有人懷疑猛獁象不一定生活在凍土苔原上,而可能生活在更往南一些的寒帶草原上。是死亡掩埋以後,順著流向北冰洋的河流衝到下遊而被人們發現的。可是,許多猛獁象的骨架相當完整,沒有被流水衝散的跡象,還有的屍體是站立著的(例如1900年發現於西伯利亞別烈索夫卡河的那頭,現陳列在聖彼德堡動物博物館),也不像被水流衝擊過。另外大批猛獁象化石的發現地點並不在河邊,而是在兩河之間的“河間地區”。所以,“衝積埋藏”的說法也難以令人接受。
這樣一來,猛獁象的死因就成了一個疑團,於是人們又作了兩個設想:
是地極遷移之故?——意思是猛獁象原先生活的地方並不是十分寒冷,而發現猛獁象化石的地點多靠近極圈內外,這是由於地極發生位移即地軸變動的結果。可是古地磁資料無法證明地軸在猛獁象生存的前後直到今天有過突變。天文學家與地球物理學家還認為,假定地軸轉動發生突然變位,其力量極大,所加的壓力足以扯破地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