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求助他人(1 / 2)

放下架子,虛心求教,人們總會伸出援助的手,幫你解難。

周末對每家來講都是一段幸福時光,然而應華一家則不然,豐盛的晚餐,掩不住一家人分離的哀傷。不僅如此,他們還麵臨一個大難題。應華的父母上周接受了一個外派的任務,雙雙要到大洋彼岸工作。可是由於手續問題,他們的獨生女兒應華不能一起去。讓獨生女兒獨自留在北京,這可怎麼能讓人放心呢?親戚,朋友都幫不上忙,這可怎麼辦?萬般無奈,應華的父母想到請個小保姆的主意,可這話在飯桌上剛一提,就遭到應華的堅決反對。“請小保姆!虧你們想得出來,你們就不怕她趁我不在家把這個家給偷光了!”應華氣憤極了。

對應華來講,一提起“小保姆”三個字她就有氣。她永遠也不會忘記在她三歲那年,小保姆差點把她抱到外省轉賣的那件事。當時小保姆已經把她帶到火車站了,小保姆哄她說是去看火車,可誰想到那個財迷心竅的人竟然要把她拐到外地呢。當時的情景,應華現在記不十分清楚,但那種莫名的恐怖卻永遠留在了她的心頭。後來,幸虧媽媽及時報警,警察叔叔在火車出站之前趕到,救下了她。不然的話後果真難以想象。從那以後,應華隻要一看見小保姆模樣的人就反感,所以今天一聽父母要為她請小保姆就憤然而起,堅決反對。

看應華的態度如此堅決,父母也就不再說什麼。就這樣,一直拖到父母上飛機,這個問題也沒有真正解決。可是工作是不能耽誤的,應華的父母帶著不安“飛”走了。應華開始並沒有想到過,一個人在家會有什麼問題,她隻是感到自己獨立了,自由了,她感到從未有過的寬鬆。這寬鬆的情緒陪伴著她,從早晨到中午,從中午到月兒升起。可不知怎麼的,等星星眨眼的時候,童年時在火車站的那種恐懼、不安又襲上心頭。窗外的星星無半點詩意,就像鬼的眼睛,從窗簾外窺視著她的一舉一動。應華索性把燈都關上,而那些家具組成的輪廓,就像一匹匹怪獸,向她撲來。這時候,應華當初的那種豪氣與英勇全消失了,一個人蜷縮在被窩裏,一邊擦眼淚,一邊呼喚著媽媽。

經過這一夜的洗禮,應華決定請個保姆來陪她,但從何入手呢?聽大人們談過有保姆市場,不,堅決不請小保姆。可到哪去找呢?應華不知如何是好。正在應華猶豫之時,居委的大媽來收水電費了。應華覺得這位大媽是那麼親切,就順便向她求教。這位大媽非常熱情,一聽應華說的情況,就答應幫她打聽。也就在這時候,母親從大洋彼岸打來電話,應華向他們彙報了自己的想法同時希望父母能指點一下。從電話裏聽到應華談的內容,她父母心裏真高興。媽媽細心指教著:“依靠居委會是個辦法,也可以向自己熟悉的人多谘詢一下,這樣可以多方了解情況,找到可靠的人。”媽媽還特別告誡應華:要放下孤傲的架子,虛心向別人求教永遠不會吃虧。這時的應華再也不覺得父母嘮叨,她希望父母多說一些,電話總是放不下。

放下電話,應華又給幾位要好的同學及幾位較熟悉的叔叔、阿姨打了電話。向她們谘詢請保姆的事。事情進展到現在這個地步,應華心裏覺得踏實多了。

第二天,應華敲開了居委會的大門,應華虛心地向居委會大媽們請教,並在她們的指點下確立了自己要聘的保姆類型。又在熱心的大媽們的幫助下就工資及其他獎懲條件等問題,進行了商量,最後逐條定下來了。至於其他的事情,應華就全權托付給了居委會的大媽們。

從居委會辦公室走出來,應華覺得自己成熟了許多。她由原來的“養在深閨”的嬌女,現在變得多少有點像幹練、敢闖的新時代的女性了。

生活真是一個大課堂,它用自己的現實情境教育著每一個人;它用自己的現實情況教會每一位剛剛起步的人如何行進。

故事的結局當然是應華在大家的幫助下,終於請到了一位合適的保姆。她是河南鄭州來的一位下崗女工,女兒在北京讀大學。她來北京打工,希望能掙些錢幫助女兒完成學業,又可以在生活上照料女兒。這樣她當保姆照料應華那是再合適不過了。

應華聘好保姆當天,就給父母去了個電話,告訴他們這個好消息。父母懸著了的心落了地,由衷地祝賀她,祝賀她邁向社會的第一步的成功。

現在對應華來說,最要感謝的應是那一個孤寂的夜晚,沒有那孤寂的夜晚,她這個自命清高、孤傲的人怎麼會放下架子,四處去找人求教。那又怎麼會有這一場找保姆的“社會實踐”。由此看來,走向社會與人交往的第一步,就是放下架子,虛心求教;人們總會伸出援助的手,幫你解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