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求同存異(1 / 3)

在父母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來一次的機會。

——費孝通

與父母產生隔閡時怎麼辦

產生隔閡的原因。

父母形成人生觀的曆史時代與今天的孩子不同,而做父母的總喜歡用自己成長的經驗教育要求孩子,做子女的則認為父母的經驗過時了,更希望他們跟上時代的潮流。

父母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興趣愛好與現在的孩子有很大差距,而他們又處處想以自己習慣化了的行為模式要求自己的子女,子女則更喜歡按時代的要求建立新的行為模式。

父母望子成龍心切,經常是恨鐵不成鋼,子女則覺得父母的要求過高,有些要求並非合理,如晚上不許看電視,不讓看小說……

出於對家庭、兒女安全幸福的考慮,父母大都安於現狀,希望家庭穩定少變。處理問題喜歡思前想後,不願冒風險,子女則初生牛犢不怕虎,對現狀不滿足,力求改變現狀,富有創新精神。

父母即使在子女長大成人後,還把他們當作小孩子,事事不放心,處處要幹涉。子女則覺得自己長大了,能獨立處理各種問題,不需長輩一一指點幹涉。

以上分析說明家庭中客觀存在著矛盾,這是無法回避的事實。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父母與孩子難以和諧相處,難以找到共同語言。如果你希望父母更多地尊重自己,那麼作為子女也要同樣理解、體諒父母,從而在雙方共同努力的基礎上奏出協調悅耳的和弦。

產生隔閡怎麼辦?

一是接納他們的意見:認真考慮他們的意見、想法是否有道理,是否比我們的高明。如果造成隔閡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對問題考慮不周,就應心悅誠服地放棄自己的見解,接受父母的意見,即對他們的合理想法給予肯定。

二是融合兩種意見:有時父母的想法與自己的想法出現分歧,並不都表現為一方的絕對正確或錯誤,而是各有所長,要父母全部放棄自己的主張不合理,讓你完全接納父母的意見也不妥當。於是可以采取融合的方法來解決,共取其長,共舍之短。最終組合成一個更為合理、更為完美的意見。

三是並存兩種意見:當一方自以為是,一方不以為非,一方固執己見,一方不肯相讓,真的出現雙方意見難以融合時,就不妨采用“求同存異,和平共處”的辦法。關鍵是不要強行幹涉父母的意誌,隻要我們能與父母長期共處在一種互相尊重、諒解的友好氣氛中,最終是不難建立起感情交融的橋梁的,這座橋梁的基石是理解。

要求遭到拒絕時怎麼辦

你的要求遭到父母的拒絕,常常會感到失望,若仔細分析往往事出有因。

要求被拒絕的原因:一是你的要求可能過高。這多半屬於物質方麵的要求,一般說,隻要條件許可。父母總會想方設法滿足子女吃、穿、用方麵的要求,但家庭支出是有計劃的,如果你的物質要求過高,就會增加較多的開支,給生活帶來困難或過重負擔,那肯定會遭到治家嚴格的父母的拒絕。

二是你的要求與父母的想法不合。站在你的角度考慮問題,有些要求可能合情合理,如暑假幾個同學結伴去外地旅遊,可作為父母他們可能另有想法,獨立遠離家門,又無老師帶隊,是否安全?一旦出了問題怎麼辦?這些對缺乏經驗的孩子可能連想都沒想過,父母則要權衡利弊得失,一旦發現你的要求有欠妥之處,就會加以否定。

三是你的要求提得不合時宜,即提出要求的時間、地點、場合不對。如父母正為家庭的一筆額外支出發愁,你卻提出要買一雙新的旅遊鞋……

孩子應如何處理?你生活在一個家庭中又未長大成人,無獨立的經濟來源,各種要求隻有通過父母的幫助、指導才能得以實現,要想使自己合理的要求得到最佳程度的滿足應注意做到:

要求一定要合理,所提要求應順應父母原有的心理水平,至少不能突破他們所能承受的壓力的限度,特別是涉及到用錢方麵,更要十分注意考慮家庭經濟的實際支付能力。

提要求要看時機,合理的要求因為不合時宜也會遭到拒絕,所以要注意父母的情緒,要注意選擇恰當的日子,還要看地點場合,一般來說在客人麵前不宜向父母提要求。

提要求要掌握好表達技巧,提要求要陳述一定的理由,如何把道理講清楚、講透徹十分重要。在正式提出某個要求前,要把前因後果理清楚,理由想充分,還要善於抓重點。為了摸清父母的意圖,有時也可以進行適當的試探,同時還須注意說話的口氣,創造一種融洽和諧的氣氛,然後再慢慢提出要求。

還應提醒的是,你的要求遭到拒絕不一定是壞事,乞求父母對自己的任何要求都一概滿足這是不現實的。更何況你的要求未必合乎道理,同時父母對子女百依百順,對你們的成長也有害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