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激流 第376章 唐武宗之後?(2 / 2)

“哦?這愈發奇了,愛卿難道出身於山中隱士之家?”

李暮很認真的點了點頭。“聖上猜得不錯。家父正是於終南山中修行的隱士。”

“不知尊府有何雅號?”

“家父單名一個隱字。號夋山老人。”

李曄聽了,略一思索,不由得神色大異,也看不出是驚還是喜。

這個反應,可把李暮嚇了一跳,心說韓三教我扯得這一段謊,該不會是有什麼隱情吧?可別引來什麼殺身之禍才好!

原來,李曄之所以驚歎,是因為他聯想到了一個人,就是先帝唐武宗李炎的長子李峻。

唐武宗李炎在位七年,對內打擊藩鎮和佛教,對外擊敗回鶻,提高了朝廷的影響力,唐朝一度出現中興局麵,史稱“會昌中興”。可因為迷信長生不老藥,竟在壯年三十二歲時,中了丹毒暴斃。留下五個兒子,卻都年幼。年紀最長的兒子李峻也不過才十五六歲。當時的權宦馬元贄以先皇子嗣尚幼為由,擁立李炎的叔叔,光王李忱為帝,是為唐宣宗。這個李忱,就是當朝天子李曄的親爺爺。

“皇太叔”李忱當上皇帝後,先帝的幾個幼子的下落就漸漸無人所知。也無人敢知。李曄還是皇子時,對這些宮廷往事頗為好奇。多方打聽,才聽到傳言,說李峻等人後來都被幽禁在終南山中,終其一生也未能出山。然而是真是假,無人能夠證實。畢竟事情已經過去了快五十年,知情者十不存一。

所以李曄一聽“夋山老人”這個名號,馬上就聯想到了“李峻”。“李隱”顯然是一個化名。難道,李暮的父親竟然就是李峻?這如果是真的,那麼論起來,李暮還該管當今天子叫叔叔呢!

李曄自然不敢冒然認這個大侄子。他也不能治李暮一個冒充皇族之罪。畢竟人家父親叫李隱。這一切聯係,不過是李曄自己腦補出來的。

不過李曄還是頓時對李暮好感大增。他當即解下自己腰間一塊龍鳳玉牌,贈給了李暮。李暮千恩萬謝,才消了一身冷汗。

功臣當然不隻李暮一個,其餘如韓建、白有慶、李鋋、裴仲、李茂貞、拓跋思恭等人亦是依次有賞。雖然靜難、昭信、定難等軍最後並未實際參戰,但接到消息後都是第一時間前往救駕,也都算是有功。

另外,一切的肇始者褚良,也被皇上赦了罪,還因禍得福,被正式任命為威勝軍節度使。不過這也在情理之中,褚良是以討伐楊複恭的名義起兵,如今楊複恭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褚良起兵的正確。所以褚良隻能是有功無罪。

文臣方麵,頭功自然是以身殉國的宰相杜讓能。不過人死不能複生,隻能安慰一下生者。追封前宰相杜讓能為“太子太師”,諡號“忠毅”,立祠祭祀。原來的第三宰相孔緯進位為首席宰相。宰相張浚因落入楊複恭之手,生死不知,是褒是貶還沒法決定,遂先放下不管。內樞密使西門君遂則一步登天,頂替了楊複恭,成為左神策中尉,統領禁軍。不過經楊複恭這麼一折騰,神策軍也已是元氣大傷,剩餘兵力不足兩萬。而且一場清除楊複恭餘黨的腥風血雨也迫在眉睫。估計待結束後,神策軍也就所剩無幾,必須重建了。

賞完功臣,就是懲治罪人。在孔緯等人的勸諫下,李曄並沒有擴大打擊麵。鳳翔節度使楊守立、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守亮以及楊守厚、楊守貞等人都沒有受到任何牽連。隻以楊複恭、楊守成、楊子斌等人為首惡。號召天下藩鎮予以誅除。

在這期間,還發生了一件讓李曄感到遺憾不已的事。

楊複恭在逃往鳳翔的途中,竟然忽然改變主意,掉頭向南逃往了興元。而緊接著,鳳翔節度使楊守立就公開與楊複恭劃清界限,宣布效忠朝廷。事後朝廷才得知,原來鳳翔節度使楊守立早就暗中計劃好,打算等楊複恭一到鳳翔,就大義滅親。沒想到卻走漏了風聲,讓楊複恭逃了。

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守亮卻沒有楊守立那般的識時務。他親自領兵將楊複恭迎回了興元府。與朝廷對抗之意昭然若揭。

僅僅過了一個月,朝廷就接到了楚王張尋的上書,要求出兵山南,徹底鏟除楊複恭一黨。張尋還主動請纓,請求皇上給他“山南西道招討使”一職,讓他親自領兵討伐楊複恭。

李曄覺得這是好事,當時就要準奏,卻被宰相孔緯阻攔。

“聖上!萬萬不可讓楚王討伐山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