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激流 第371章 翻雲覆雨(2 / 2)

這個答複並不在拓跋思恭意料之外。張鈞是個什麼樣的人,早在他們一起討伐黃巢的時候,他就十分清楚了。這是個最會見風使舵,又最沒有自己的主意的家夥。拓跋思恭輕蔑的撇了撇嘴,又拆開了李茂貞的回信。

他沒想到,李茂貞竟然也無意進兵。不過李茂貞的理由顯然要比張鈞充分。他在信中說道,此時諸鎮雖然齊聚長安,但是各自心懷鬼胎,意圖難測,很難說到底哪隻軍隊是真正忠於朝廷,是真正來跟叛軍威勝軍作戰的。此時如果冒然進兵,很有可能會陷入險境。所以,李茂貞的建議是,等鳳翔、興元等軍抵達之後,再議進兵之事不遲。

李茂貞顯然是個聰明人。此時長安城周圍都是楚王張尋的人,楊複恭的嫡係還沒到,這個時候,作為中間派的李茂貞,顯然不可能選邊站隊。他在等待雙方亮出所有的底牌。

由於漢中距離長安遙遠,此刻楊守亮的大軍還在蜀道上艱難前行呢,至少還得四五天才能抵達關中。而鳳翔軍此刻正在圍攻乾州,一時半刻看起來也難以奏凱。

拓跋思恭麵前擺著兩封信,左思右想,最終還是決定按兵不動。俗話說法不責眾,既然大家都在犯著“延誤戰機”之罪,那他也沒必要獨自逞什麼英雄。

拓跋思恭本以為自己隻要隨大流就行了,可以兩邊都不得罪。卻沒想到,有時候身處爭端的漩渦之中,根本就難以獨善其身。三月十五日,靜難軍節度使裴仲忽然派人送來一封信,拓跋思恭拆開一看,不禁愁眉不展。

原來,這竟然是一封聯名奏折。奏折的內容隻有一條,就是要求朝廷罷黜左神策中尉楊複恭!理由是,楊複恭幹預藩鎮,任人唯親,才是這次危機的罪魁禍首。

好你個張尋!我不想選邊,你卻逼我站隊!拓跋思恭一肚子怨氣,卻隻能憋著。因為他清楚的看見,在奏折上已經赫然簽下了河中節度使李暮、鎮國軍節度使韓建、涇原節度使張鈞、昭信節度使李茂貞等人的大名了。

這可不得了!

拓跋思恭不禁打了一個冷戰。本來隻是一個小藩鎮犯上作亂的事兒,轉瞬之間,竟然變成了天下藩鎮聯合起來討伐權閹了。這楚王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本事,著實讓拓跋思恭感到震驚。

理智告訴拓跋思恭,他也應該署名。狡猾如李茂貞之輩,都已經公開站隊了,他沒有本錢任性。

然而,黨項人那種得自於草原的不羈的天性,讓拓跋思恭深深的覺得,在壓力之前屈服,是一種恥辱。

如果,拓跋思恭心想,如果楚王親自作書,與我商量一起反對楊複恭的事兒。我一定會答應。楊複恭把持朝政,禍國殃民,早就為世人唾棄,他拓跋思恭也非楊氏一黨,沒理由力挺楊氏。

可是,讓拓跋思恭難以接受的是,楚王此時竟遠遠的躲在幕後,竟隻讓靜難節度使裴仲一紙文書過來,就要他在上麵署名,這實在是過於看不起人了。我們黨項人也是有傲骨的!拓跋思恭一念之差,拒絕了署名。

不過,盡管拓跋思恭沒有署名,也絲毫不影響這份聯名上書給朝廷帶來的巨大震動。就在一天前,滿朝文武還以為官軍四集,叛軍很快就能剿除。卻頃刻間就變成了藩軍圍困長安的危局了。而破解這一危局的辦法,似乎隻有一個。

這一日,楊複恭正在長安城內視察神策諸營,忽然聽說皇上有旨。他急忙跪地聽宣。

隻聽得一個小宦官用尖細的嗓音念道:

維景福元年,歲次壬子,三月癸醜,皇帝若曰,乾州之亂,禍起北司。觀軍容使楊複恭,擾亂藩鎮,任人唯親,以致兵變,危及社稷。天怒人怨,不懲不足以正綱紀,故予懲戒,以儆效尤。免魏國公楊複恭觀軍容使、左神策中尉等職,調西川監軍。即刻離京赴任。欽此!

楊複恭聽完聖旨那一刻,整個人都是懵的。他想到自己可能會因為戰敗而下野,卻沒想到,最後的決戰還沒開始,天子竟然就屈從於壓力,拿自己來當替罪羊。他怎麼也想不到,自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竟然被一個小太監三言兩語,就踢落凡塵,成為罪人。他腦袋一熱,竟然忽然拔出佩劍,一劍刺穿了小太監的胸膛。一股鮮血噴湧而出,染紅了聖旨。

“天使為叛軍細作所殺!”楊複恭紅著眼大喊道:“叛軍已經混進城了!天子有危險,諸軍速速隨本帥去大明宮護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