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漲潮 第143章 楊複光的黑曆史(2 / 2)

這件事張尋恰好聽說過,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楊複光“誘降王仙芝事件”。

當時起義軍領袖還不是黃巢,而是他的上司王仙芝。王因疲於作戰,麵對唐軍的招安,動了投降的心思,就派手下大將尚君長跟楊複光聯係。沒想到尚君長半路被招討使宋威截獲。尚君長是尚讓的大哥,在義軍中也是排名靠前的首領。宋威為了邀功,竟然謊報朝廷說自己在戰鬥中俘虜了尚君長,並將其斬殺。王仙芝得到消息,一怒之下就再也沒想過要投降。

楊複光眼看誘降就要成功,卻被宋威將計劃全盤打亂,怎能不恨宋威?

張尋打斷了鄭畋的話:“這件事我知道,但楊複光彈劾宋威,我認為是對的。宋威殺尚君長冒功,導致本來就要平息的王仙芝之亂愈演愈烈,這樣無恥的人,怎麼能做招討使?楊複光身為監軍,正有彈劾之責。”

鄭畋見張尋對這件事門清,又道:“這件事暫且不論。之後楊複光還做監軍,朝廷又換了一個人跟他搭檔,就是荊南節度使宋浩。結果隻因宋浩對楊不敬,他就勾結宋的副官段彥謨,暗地裏派人將宋浩襲殺,這件事情,難道楊複光也是對的?”

張尋不言語了,這件事的來龍去脈他不清楚,但是目前大家都認為宋浩的死跟楊複光有關。都說沒有楊的背後支持,區區一個別將段彥謨絕不敢擅自襲殺主帥。事後楊複光推薦段彥謨為朗州刺史,企圖把他調離事發地,似乎也印證了這種傳聞。

張尋知道,楊複光也是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做一個好主帥。總與師長起衝突的政委,未必不能當一個好軍長。更何況,張尋實際上更想當一個隱形的“軍長”。所以鄭畋這些話,並不能讓他有什麼動搖。

“但是……”張尋還要辯駁。

“但是什麼?我知道楊複光忠於朝廷,又善於統兵,但是從此人的履曆來看,他根本就不適合做都監。現在他自己做一路統帥,不是挺好嗎?王鐸是厚道人,楊複光若做他的都監,必然令出多門,諸軍不能齊心協力,於討賊大業不利!”

張尋心說鄭畋這個老古董,就知道翻舊賬。好吧,既然如此,那我也跟你翻翻舊賬。

“說到討賊大業,難道王鐸做都統,就有利於大業了嗎?楊複光做監軍雖然屢與主帥不合,但至少還能打勝仗。王鐸做都統呢?可有過什麼勝績?依我看,與其讓王鐸毫無約束的打敗仗,還不如給他戴上楊複光這樣一個‘緊箍咒’。”

話一出口張尋就後悔了,鄭畋哪能聽懂啥叫緊箍咒?

不過鄭畋還是說道:“張尋啊,在老夫見過的諸多後輩之中,你也算是出類拔萃。今天老夫就與你推心置腹的說說。王鐸之前戰敗,敗在識人不明。如今諸路統帥老夫都已幫他圈定。就不會再犯那樣的錯誤。而且王鐸用兵向來謹慎。他此去關中,一定不會倉促出擊,不會再犯當初老夫犯過的錯誤。隻要步步為營,牢牢守住長安的各個方向,黃巢數十萬大軍困守長安,敗亡隻在早晚。雖然仗打的可能會時間長一點,但起碼先立於不敗之地。如果依你所說,讓楊複光這樣一個聞戰則喜的人做監軍,萬一他冒失出戰,一朝失敗,豈不前功盡棄?”

沒想到鄭畋才是真正的“隱形軍長”,退而不休。王鐸的很多決定原來都是他的意思。

張尋很清楚,鄭畋的這些決策,日後證明都是對的。王鐸後來果然按照鄭畋說的,一到關中就深溝壁壘,大肆興建防禦工事。仗雖然又打了一年多,卻沒有再遭遇類似鄭畋那樣的“長安之敗”,也將黃巢軍拖得疲憊不堪。看上去最後是李克用忽然異軍突起,剿滅了黃巢,但若沒有王鐸之前的消耗,沙陀人的勝利來得不會那麼容易。

然而,鄭畋不知道的是,曆史已經被幾個忽然到來的穿越者改變了。黃巢軍中多了趙東陽那樣一個變數,王鐸再用消耗戰這一招,恐怕就要敗得很慘。

但該怎麼跟鄭畋說呢?總不能說,我知道結果了,你這樣做已經過時了吧?

看來鄭畋已是心如磐石,任用王鐸和西門思恭的一切利弊,他早就了然於心。張尋終於再沒有任何說辭能夠說動鄭畋了。

“鄭相公心意已決了嗎?”

“當然。老夫認定的事,誰也改變不了。”

“唉!”張尋歎了一口氣,看來找鄭畋幫忙這條路又行不通了。

辭別了鄭畋,張尋剛一出屋,就看到了正躲在廊下的鄭紹餘。

“垂芳,你在這幹什麼?”

“楊兄,你和祖父的話,我全都聽到了。”

“那又如何?”

“我可以幫你說服我爺爺。”

“條件呢?”

“你得交出安化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