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怒之下,他又調了五千人去乾陵,並給劉瑭下了死命令,天黑之前拿不下乾陵,提頭來見!
此時梁山之上,已經漫山遍野全是齊軍。打了兩個時辰,折損了近千人馬,劉瑭終於采用了第一個參軍提出的辦法,一步一步往山頂挪。
這招雖然費時間,卻立竿見影。麵對大批體力充沛的敵軍,宋文通不敢再衝出去廝殺。隻能憑依防線射箭。此時弓矢已快用盡了。
鼓手們或是勞累,或是被漫山的齊軍嚇得亂了方寸,鼓聲漸漸弱了下去。宋文通射出了他的最後一支箭,將長弓向山下一擲,高聲道:“為我卸甲!”兩個親兵得令,立即上前,將宋文通的明光鎧卸下。甲胄上已經紮了數支箭。
宋文通光著膀子,露出渾身疙瘩肉,還有幾處箭傷。他不顧傷痛,親自擂鼓。同時聲嘶力竭的喊道:“朝作猛虎行!”
十九個鼓手齊聲附和:“暮作猛虎吟!”
“腸斷非關隴頭水!淚下不為雍門琴!”
“旌旗繽紛兩河道,戰鼓驚山欲傾倒!”所有博野將士齊聲高唱,氣壯山河。
這首詩叫做《猛虎行》。原為安史之亂時,李白怒斥河朔叛軍的暴行所做作。未曾想因其朗朗上口,氣勢如虹,後來反成了河朔人自誇武功的民謠,在河北幾乎家喻戶曉。
“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馬翻銜洛陽草!
一輸一失關下兵,朝降夕叛幽薊城!
巨鼇未斬海水動,魚龍奔走安得寧!……”
此時已是十冬臘月,宋文通一通戰鼓擂下來,渾身熱氣蒸騰。在他的帶領下,博野軍上下激昂,鼓聲複振。終於又一次打退了齊軍的進攻。
劉瑭麵無血色的站在山腳下。他身後的侍衛發現,山頂的鼓點每敲響一下,劉瑭的身子就會跟著輕微的抖動一下。
陣亡齊軍的屍體已經堆滿了朱雀門前的廣場,還在源源不斷的從山上運下。隻有將山路清理出來,才能開始下一波攻擊。
一個血肉模糊的屍體從劉瑭身前抬過,一件青銅器還嵌在亡人的麵部,看形狀像是一個破碎的香爐。劉瑭將頭側了過去。
就在這時,五千援軍到了。隨之而來的,是王璠的最後通牒。劉瑭摘下鳳翅盔,狠狠的摔在了地上。
“兒郎們!隨我來!山上矢盡,隻要攻上去就可成功!”
劉瑭竟然親自帶人攻山。他的判斷沒錯,博野軍不光矢盡了,所有能扔下去的東西也都扔光了,不然也不會把獻殿裏的香爐都扔下來。
劉瑭很快就攀到了山頂,他喘著粗氣說道:“給我直接衝上去,不要放箭!”看來他連一支箭都不想送給宋文通。
博野軍此時沒有了任何遠程的反製手段,隻能等著齊軍攻上來。橫木也在之前的戰鬥中被齊軍拽下大半,防線已不完整。雙方在最後一級石階上但憑血肉相搏。槍來刀往,血肉橫飛,石階上血流成河,下麵的幾階,已經結了厚厚的一層血冰。但殺紅了眼的齊軍依然一步一跌的往上爬。
宋文通終於沉不住氣了。“快!去喊契丹人過來支援!”
原來耶律蘇察五百人一直守在北坡。這一麵雖然更陡峭,齊軍還是嚐試了數次攻擊。不過都被打退了。
此時這邊的形勢還不太嚴峻,接到宋文通求援,耶律蘇察立即帶了兩百人趕去南坡支援,幾十個軍士懷中還捧著一塊圓滾滾的大石頭。
宋文通見耶律蘇察很快就過來了,正想誇他幾句,卻看到了鄧州軍手中捧著的大石頭。他很無奈的說:“不是說好不毀東西的嗎?”
原來,鄧州軍懷裏的那些石頭,竟然全是石頭刻成的人頭。宋文通認出來了,這些都是原本立在朱雀門外的番臣石像的項上人頭。為了彰顯大唐國威,乾陵修好後就將當時參加過高宗葬禮的六十多個藩國國王、王子的雕像立在了朱雀門外,每一個石雕服飾迥異,神態不同,背後還都刻著本人的國號、職務以及名字。
這些石人在乾陵佇立了兩百多年,沒想到今天一日就全都變成了“斷頭之鬼”。耶律蘇察也許早就料到矢盡這一刻,竟將石人的腦袋全都砸了下來,打算當作石彈來使。
宋文通雖然沒有什麼文物保護意識,但還是覺得耶律蘇察此舉有點過分。他可能想得更多的是怕遭亡者報複。
契丹人卻若無其事的說道:“石人的腦袋重要,還是你的腦袋重要?”
宋文通知道此時難以苛責,甩手道:“這不廢話嗎?給我狠狠的往下砸!”
數十顆石彈劈頭蓋臉砸向了石階上的齊軍,劉瑭躲閃不及,竟被砸斷了左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