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楊複光和朱溫在鄧州打了一仗之後,倆人手底下的兵,誰都沒少。那麼這仗究竟是怎麼打的?結果不言而喻。
說白了,收複鄧州,不過是舉手之勞。就是算定了這一點,張尋才敢擅自改變楊複光的布置。這個“便宜功勞”,他一定要撿到。
為了搶在楊複光前頭,張尋沒在向城多做停留,稍稍整頓了一下兵馬,就晝夜兼程,直奔鄧州而去。
在鄧州南十餘裏處有一座小山。雖然不高,但站在山頂上,可以遙望鄧州城。此山有個大氣的名字,叫做麒麟山,山頂有一座規模不大的道觀,名曰玄真觀。
此時道觀中,一個道士模樣的人,放飛了一隻信鴿。
“白爺,跟猴子接上了。”一個幹瘦的少年對道士說。
“好,你跟老盧一起進城。如非必要,就別出城了,多帶上幾隻信鴿。”道士說。
“放心吧白爺。”少年有門不走,騰地一下躍上高牆。
“注意安全……”沒等道士說完,少年已經在牆頭上消失。
這個道士,其實是踏白都副都頭白有慶。他剛剛將忽地六從鄧州帶回來的訊息用信鴿傳遞出去。大約一個時辰後,遠在向城的張尋接到了一張字條,上麵隻有五個字:三千人東出。
一見字條,張尋大驚失色!
失算了!朱溫竟然沒有西撤,反而率軍東出了?
鄧州東麵,正是南陽楊複光攻擊的方向。朱溫三千人馬東出,不可能有別的意圖,隻能是去迎戰楊複光了。這……難道自己完全猜錯了?張尋變得不那麼自信了。
張尋從來不打無準備之仗。趙東陽甚至半開玩笑似的說,張尋有信息依賴症。這話基本沒說錯,如果不能搞清楚敵方的基本信息,張尋甚至根本不敢用兵。不過幸好他手下有施驚墨,還有一支神出鬼沒的踏白都。
白有慶和他的偵查分隊,已經先於大部隊一步,在鄧州附近開始了偵查活動。不久前白有慶送回的一份情報,糾正了張尋的一個判斷:朱溫軍的規模,早已不是三個月前的三千人,目前應該在六千到八千人之間。三個月裏,朱溫軍的規模翻了一番。對此張尋十分懊惱,他早該想到的,朱溫在鄧州經營了三個月,不可能不擴充軍隊。忽略了這一條,直接導致了他對接下來戰局發展的判斷出現了失誤。
剛剛收到的第二份情報,更讓張尋無措。看來不得不推翻之前關於“鄧州收複戰”的判斷了。這一仗還是打了,兩份情報綜合起來看,很顯然,朱溫這次派出的三千人,應該是有去無回了。朱溫是輸了這一陣,折損了三千人之後,才跑的。
實際上,張尋犯了一個更加嚴重的錯誤。從他穿越到晚唐的那一刻開始,他就不應該再以自己那個位麵的曆史來對照這個位麵的現實了。曆史上,朱溫以不足六千人,麵對楊複光八千忠武軍,自然有足夠理由不戰而退。但在張尋這個位麵,朱溫並沒有收到關於張尋這一路忠武軍的情報。也就是說,此時此刻,朱溫還以為來打他的,隻有楊複光那五千人。麵對比自己人數還要少的來犯之敵,朱溫沒有理由不戰而退。
曆史,已經慢慢朝著張尋難以預料的方向發展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