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原子彈
在20世紀的科學技術發展中,原子能的利用同電子計算機、合成材料的激光技術一起,組成了人類近代史上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的主旋律。早在1905年,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就提出了質能關係式E=MC2,從理論上揭示了原子能的巨大能量蘊藏。這以後,德國科學家奧托·哈曼和斯特拉斯曼、奧地利物理學家麗絲·梅物納、著名科學家約裏奧·居裏等,都為原子能的利用作出了傑出貢獻。到20世紀40年代,在原子物理、核物理的研究領域都取得了一係列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前,德國在核技術方麵處於領先地位,但不久,美國、英國等國家急起直追,漸漸超過了德國。美國在著名物理學家E·費米領導下,建成了第一座試驗性的石墨反應堆。美國被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加快了研製原子彈的步伐,著史的“曼哈頓工程”不惜工本,集中了理論物理、實驗技術、數學、輻射化學、冶金、爆炸工程、精密測量等各方麵的200多名專家,邊研究邊建設,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終於在1945年7月16日試驗成功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
可見,人類為開發和利用原子能付出了十分艱巨的勞動。
有趣的是,在人類打開原子這個“能源庫”數十年以後,一些國家的政府首腦和研究機構又要為處理核廢料而操心了。
一件精品製造出來時,往往會留下一些“下腳料”。玉雕精品的下腳料,可以用作耳墜這類的小玩意。木器精品的下腳料,至少可以作燃料。製造核武器產生的“下腳料”,卻是一種對人類危害很大的汙染源。
科學家們一心一意研製原子彈時,大概沒有精力去思考今天成為一個社會問題的核廢料。可是,世界上每一枚原子彈誕生時,一些國家在開發和利用核能源時,不可避免地會留下一些核廢料、核殘料。日積月累,這些核廢料也像一種無形的原子彈,以特殊的方式威脅人類的生存環境。
美國地下,就有大約50顆“原子彈”在活動,那是核殘料積蓄起來的原子彈。美國從事核研究至今,一些核武器工廠和重要軍事設施中麵臨的對輻射和化學廢料的清理問題,已成為美國曆史上最龐大、最辣手、最昂貴的生態複原工作。有關專家認為,這項工作可能要花費1300億美元,在技術上的難度不次於當年轟動世界的阿波羅登月和太空船計劃。
由核戰略而引發的核競爭,不僅使我們這個星球上的核武器數量急劇增加,核廢料的堆積也是驚人的。美國華盛頓的韓福武器工廠至今已經有兩2000億加侖以上的高危險度廢料被倒入未加襯底的坑穴和人工池裏,這些廢料可以把曼哈頓淹沒達12米深。這些核廢料中有毒物體的滲出,至少使260平方公裏地區的地下水受到汙染。此外,還有大約4500加侖高輻射的廢水儲存在巨型地下水箱裏,這些容器漏出來的鈈可是造50多枚當年美國投在日本長崎的原子彈。值得重視的是,這種在地下存在的“原子彈”的威脅,還沒有容易引起美國公民應有的注意。
前蘇聯的核廢料積剩也相當多。1949年,蘇聯為了在研製核武器方麵趕上美國,在車裏雅賓斯克市65號建立了第一個軍用鈈(bù音)生產基地。多年來,在這個生產基地裏,沒有經過處理的含有高濃度輻射的廢水大量排入附近地區,形成了一種潛在的汙染源,使這個地區的輻射總量高達1.2億居裏,比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事故發生後釋放的輻射總量還要多1億居裏。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在一份環境調查報告中透露,在指定的棄置場地以外倒放的放射性廢棄物質,已經多達2.3億噸,其中800萬噸是高濃度的廢棄物質,會放射出48萬居裏的輻射。據檢測,哈薩克斯坦西部一些油井的地下水受到汙染,有的甚至有高於正常值數百倍的輻射。1995年,俄羅斯總統的環境顧問曾經說,俄羅斯目前有400萬人生活在環境極其惡劣的地區,這個數字占全國人口的40%。
核廢料的積累如此之多,這決不是開發和利用核能源的初衷。今天,它已成為國際社會中不得不妥善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