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資料
布匿戰爭——漢尼拔遠征的成功與遺恨
布匿戰爭是古羅馬與迦太基兩個古代奴隸製國家之間為爭奪地中海西部統治權而進行的一場著名戰爭。這場戰爭前後進行了3次。
羅馬發祥於意大利半島,是一個不大的城邦。公元前3世紀早期,羅馬統一了意大利半島,成為地中海一大強國。其後,羅馬便把擴張矛頭轉向了西地中海的迦太基。迦太基位於今天北非的突尼斯,由腓尼基人移民建成。公元前3世紀已發展為一個富庶的強大國家,占有北非明部沿海、西班牙南部沿海、西西裏的大部、科西嘉、撒丁、巴利阿裏群島等地,成為羅馬向海外擴張的勁敵。雙方爭奪的焦點是盛產穀物的西西裏。羅馬軍隊分為4個軍團,每個軍團約4200—6000人,基本屬於常備軍,具有較強的戰鬥力。迦太基的軍事力量也很強大,特別是海軍,在地中海地區屬一流。公元前264年,地處意大利、西西裏海峽要地的麥散那城邦由於雇傭兵起義,麥散那向迦太基和羅馬兩方求救。迦太基和羅馬先後派兵前來幹預,雙方為各自利益互不相讓,終於導致了第一次布匿戰爭(羅馬人稱腓尼基人為布匿,故這場戰爭稱布匿戰爭)的爆發。
經一係列交戰,羅馬軍隊取得陸上作戰的一些勝利,但迦太基在海上一直處於優勢。但善於模仿的羅馬,以一艘擱淺的迦太基戰艦為樣板,在希臘人幫助下,建立了一支龐大的艦隊。船隻結構同迦太基人的一樣,也是槳式戰船,但羅馬人製造了一種搭有尖鉤的活動吊橋,將它鉤到對方戰艦的甲板上,這樣不習水戰的羅馬人就可沿長板衝向敵船,在甲板上打一場陸地戰,發揮羅馬軍團人數多的優勢。公元前241年3月,羅馬的200艘戰艦在伊幹特群島大敗迦太基海軍,迦太基不得不求和,賠款3200塔蘭特,羅馬取得了西西裏及其它一些島嶼;嗣後又乘迦太基雇傭兵起義之機,出兵占領了科西嘉和撒丁尼亞兩個島嶼。羅馬取得第一次布匿戰爭的勝利,並掌握了地中海西部的製海權。公元前221年,迦太基為了奪回失地,任命25歲的漢尼拔為主帥,又開始了第二次布匿戰爭。漢尼拔出身於一個軍事貴族家庭,自幼隨父從軍,受過良好的軍事訓練和外交才能的培養,懂得幾種語言,能發動不同國籍的人為他作戰,並無條件地服從他。平時,他生活簡樸,極能吃苦,常常披著鬥篷睡在放哨戰士中間,和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士兵的愛戴。
公元前218年4月,漢尼拔率領9萬名步兵,1.2萬名騎兵和37隻戰象,越過了比利牛斯山脈,又巧妙渡過羅尼河,開始了對意大利的遠征。漢尼拔率軍用了33天時間,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越過了歐洲有名的阿爾卑斯山麓,到達意大利北部的波河平原。漢尼拔的突然出現,使羅馬人大為驚慌,不得不放棄侵略非洲和西班牙的計劃,集中兵力保衛意大利本土。漢尼拔率領部隊花了4天3夜時間,涉過齊胸的汙水和沼澤地,繞過羅馬軍的設防陣地,踏上了通往羅馬的大道。羅馬執政官弗拉米紐斯率軍尾追,不想落入了漢尼拔選好的戰場,當弗拉米紐斯率大隊人馬進入山穀時,漢尼拔立即發出進攻的信號,迦太基人前後夾擊,經過3小時廝殺,弗拉米紐斯全軍覆沒。羅馬元老院一麵下令加固羅馬城防,同時任命經驗豐富的費邊率領4個軍團的兵力尾追漢尼拔軍隊,卻不與他們正麵交戰。公元前217年底,瓦羅接任費邊執政官,其好大喜功,主張速戰速決。他的意見由於元老貴族的支持占了上風,雙方於公元前216年8月在奧費達斯河岸的坎尼地區展開了一場大戰。漢尼拔事先了解到當地每天午後刮東南風,於是指揮部隊緊急轉移,處於上風方向,並把部隊布成一個新月形陣勢,從側麵把羅馬軍卷入口袋之中,重重包圍起來,最後全殲羅馬軍隊。這一戰,羅馬人損失極大,據說有7萬人被殺,瓦羅和370名騎兵逃出重圍,得以生還。這就是著名的坎尼之戰,它是西方軍事史上第一個合圍之戰,顯示了漢尼拔的卓越軍事才能。
公元前205年,羅馬33歲的年輕將領西庇阿率軍渡海到北非迦太基本土,迦太基急忙召漢尼拔回軍救援。公元前202年秋,雙方在紮瑪城附近進行最後的決戰。漢尼拔仍按常規列隊和戰法,西庇阿則不循常規,他把一、二、三線各部隊重疊配置,中間留出空道,以便讓戰象通過。交戰開始以後,當漢尼拔軍的戰象衝到西庇阿軍前沿時,西庇阿的一線部隊突然鼓角齊鳴,喊聲大作,漢尼拔軍的戰象受到驚嚇,有的停滯不前,有的轉身向自己的戰陣衝去,還有的受羅馬軍的投槍擊傷後逃跑。西庇阿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命令騎兵迂回包抄,同時將3線兵力集中起來,向漢尼拔軍正麵猛攻,一鼓作氣,終於取得了勝利。漢尼拔軍戰死約2萬人,漢尼拔落荒而逃。這是漢尼拔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吃了敗仗。迦太基被迫求和,接受了十分苛刻的條件,失去一切海外屬土,賠款1萬塔蘭特,戰艦除留10艘外全被鑿毀。從此,迦太基的海上霸主地位徹底破產,羅馬成了西地中海的霸主。
半個世紀以後,迦太基在軍事上雖無力再與羅馬競爭,但其商業發展迅速,物質財富迅速增加,引起了羅馬的妒忌。羅馬惟恐迦太基複興,公元前149年,羅馬進犯迦太基,第三次布匿戰爭爆發。羅馬派執政官孟尼留斯率8萬步兵、4000騎兵、600艘戰艦,從西西裏渡海直達迦太基的重鎮烏提卡。
對這突如其來的侵略,迦太基措手不及,隻得向羅馬求和。羅馬提出,要迦太基交出全部武器和300名兒童作人質。當迦太基滿足羅馬這一條件後,羅馬無理要求迦太基毀掉城市,移居離海15公裏以外的內地。迦太基人民憤怒已極,他們鑄造武器,加固城牆,充實糧庫,婦女們剪掉自己的頭發,搓成繩子,供綁紮槍炮之用。公元前149—前147年,羅馬在軍事上接連失利,直到前146年,羅馬以饑餓圍困迦太基,才突破城外防線。殘酷的巷戰進行了6天6夜,最後許多迦太基人同廟宇同歸於盡,戰至死者達8.5萬。羅馬元老院下令焚燒迦太基城,大火延燒16天之久,殘存的5萬迦太基人被賣為奴隸,迦太基城被徹底毀滅。
持續118年的布匿戰爭,以迦太基的滅亡而告結束。這次戰爭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兩國人民蒙受痛苦和災難之深,都是曆史上空前的。在今天,連迦太基這個名字都已不複存在,當今的突尼斯城是在古老的迦太基廢墟上建起來的。戰勝國羅馬損失是慘重的,許多城鎮被毀壞,田園荒蕪,無數的居民慘遭屠殺。據公元前220年的戶口調查,羅馬成年男子共27萬,到公元前207年隻有13.7萬,損失近一半。
布匿戰爭在古代軍事學術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篇。陸上強國羅馬為戰勝海上強國迦太基而建立了海軍;迦太基統帥漢尼拔在不擁有製海權的情況下,從陸上翻越天險阿爾卑斯山深入羅馬腹地;漢尼拔以劣勢兵力圍殲優勢之敵和羅馬海軍所采取的接舷戰,都是戰術史上的傑作,這些對歐洲陸戰和海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羅馬在征服迦太基之後,繼續向地中海東部擴張,接連征服了馬其頓王國和小亞細亞的西部和中部。到公元前44年,即至愷撒死,羅馬殖民地已擴張到西自西班牙,北到瑞士和法國,東迄敘利亞,南至埃及。到公元117年,北到英國,東到波斯灣,以地中海為中心,包括了歐洲幾乎全部,非洲和亞洲很大一部分。布匿戰爭使得羅馬打開了通向與稱霸世界的大門。
羅馬在長期的掠奪戰爭中,獲得了大批的奴隸。橫行於地中海各地的海盜,也經常把擄掠而來的人口出賣於羅馬,大大促進了羅馬工業的發展。羅馬為方便商品流通和戰爭,開辟了許多對外通路。有句諺語叫“條條道路通羅馬”,就表明了這個時期羅馬的情況。
漢尼拔:雇傭軍之信息前沿存在典範
信息前沿存在,這是信息戰中最新的概念,如果不理解的話,可在戰略視點中看一下相關的文章,本文既是對信息前沿存在概念的釋疑,又是對戰略家個人的描述。
高薪聘請別人的軍隊,將戰場擺到敵人的家中,把敵人的家園打爛,這是多麼的理想的作戰!
當羅馬人的統治已經危及到了迦太基國的根基的時候,迦太基年輕的軍事統帥漢尼拔就是這樣在羅馬共和國的心髒地帶堅持十幾年的戰鬥,以非常的遊擊戰術攻克一座又一座的羅馬城鎮,打擊著羅馬共和國國民的士氣與戰鬥意誌,同時獲取更多的補給和盡最大可能地消耗羅馬人的力量。盡管他最終失敗,卻開創了將自己的“實力邊疆”延伸到敵方國土上的先例。
戰無常法——為爭奪信息前沿控製權而戰鬥
迦太基與古羅馬共和國曾經為了爭奪地中海的霸權而進行過長期的鬥爭。公元前264年,羅馬共和國與迦太基為了爭奪西西裏島的控製權而引發了第一次布匿戰爭。這次戰爭持續了二十幾年,最終的結果是迦太基戰敗,其強大的海軍被羅馬海軍擊敗,失去了原來屬於它的利帕裏群島,並向羅馬支付大量的賠款。這次戰爭的失敗使迦太基元氣大傷,此後幾年,他們又不得不在羅馬人的武力威脅下割讓了撒丁島與科西嘉島給羅馬共和國。
第一次布匿戰爭的失敗使迦太基人心中充滿了複仇的意誌,期望有朝一日打敗羅馬、報仇雪恥。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迦太基著名將領哈米爾卡的兒子漢尼拔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登上了曆史的舞台,並對後世戰鬥方式的變化有著深遠的影響。
隨著漢尼拔率軍翻越阿爾卑斯山遠征意大利,第二次布匿戰爭全麵爆發了,而漢尼拔則在這場戰爭中顯示了他卓越的統帥才能和超常的軍事才華。他在大戰略層次上的戰爭藝術和實施戰爭的指揮作戰中有許多思想都值得後來人借鑒。
漢尼拔在大戰略層次上對人類戰爭理論的貢獻就在於,他通過一群雇傭軍打代理人戰爭將迦太基的“戰略前沿”置於對手的領土上,從而使對手長期無法對迦太基本土形成威脅。
而在指揮戰爭中一般采用有效規避對手主力部隊、並打擊敵方實力較弱的部隊的方法。采取不斷騷擾和襲擊對手的方式,消耗對手的戰鬥力,然後以逸待勞擊破敵軍的方式。塔古斯河戰役體現了這一思想。漢尼拔經此一仗,使附近的部落聞風而喪膽,迦太基在伊比利亞的局勢也因為這一次的大捷而穩定了下來。
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引爆原因是漢尼拔攻陷了薩貢托城,而該城與羅馬有著非正式的同盟關係。羅馬人以此為借口挑起了戰爭,也直接導致了漢尼拔做出了入侵意大利的決定。也使他獲得了一個充分展示自己戰略才華的舞台。公元前217年6月21日的特拉西米湖戰役是漢尼拔在與羅馬交戰中理想的第一筆,此次戰役的勝利為漢尼拔帶來了巨大的聲譽,也對漢尼拔的一生產生了轉折性的影響。戰役的勝利為漢尼拔繼續在羅馬境內展開鬥爭鋪平了道路,也為漢尼拔下一步進行大規模的襲擾戰埋下了伏筆。應該說特拉西米湖戰役的勝利使羅馬執政者們真正開始注意起這個在其心髒發起戰爭的人的價值。
從此以後,大規模的戰役不斷爆發,數十萬羅馬青年因之而喪命。而僅僅局限於這一場單獨的戰役來說,漢尼拔的作為已經足以震驚羅馬。隨後,羅馬人為了防止漢尼拔進攻羅馬城,把所有的居民動員起來武裝,準備保衛羅馬城。但漢尼拔並沒有打算進攻羅馬城,而是開始在羅馬境內機動作戰。他采取了一個比較明智也符合利益的方法,避開敵人強大的主力部隊,對小股敵人進行打擊。漢尼拔用以戰養戰的方式來攻城掠地,補充物資,攻克其它防守薄弱的羅馬城鎮。
這就是漢尼拔“間接路線戰略”的作戰方法,同時也將自己的戰略前沿深深地根植於對手的領土之中。漢尼拔前期戰爭的勝利,不僅僅是一種戰役上的勝利,更重要的,他的勝利,更多的是一種全新作戰理念的勝利。
漢尼拔的戰鬥生涯,本身也是一個不斷對自我進行提升的過程。而漢尼拔對羅馬的成功入侵,將成為漢尼拔戰爭曆史上最成功的一筆。
漢尼拔的戰略戰術,在本質上,是避敵主力,在不停的擾敵過程中消耗敵人的實力。與此同時,漢尼拔戰略思想對世界軍事的一個重要貢獻在於:戰爭不再有特定的前線。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戰爭規則。在漢尼拔的戰爭中,雇傭軍所到之處,便是前線的延伸之地。當漢尼拔的軍隊出現在羅馬城外的時候,羅馬城就是戰爭的前線。
將戰場建立在敵人的腹地,將前線放在敵人的家門口,這不但有利於保護本國的經濟不受到敵人的打擊,同時,嚴酷的軍事形式,將對敵國上下造成沉重的心裏壓力。從一定意義上說,漢尼拔的“前線延伸”,也是一種成功的心裏戰。但是限於當時的條件,漢尼拔沒有完成其預定的目標,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漢尼拔戰略的失敗。即使是在當代,漢尼拔的作戰思想對我們仍然有極大的啟示。
戰略邊疆的延伸——古老的信息前沿存在
現代人普遍認為,邊界是指陸上和海洋邊界,這是在地圖上明確標識出來的。事實上,早在漢尼拔征戰羅馬時期,邊疆的概念早就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固有陸地或海洋邊界的概念了。
當漢尼拔在羅馬的境內作戰的時候,已經將迦太基的戰略邊疆鎖定在羅馬國內。在漢尼拔深入羅馬共和國前期的十幾年中,羅馬窮於應付漢尼拔的境內作戰,是無法抽調兵力侵犯迦太基的本土的,在實際上,迦太基的邊疆已經被漢尼拔延伸了。
漢尼拔曾經在特拉西米湖戰役結束後釋放了大量的羅馬共和國的同盟者戰俘,並對他們做演說:“我之來此不是要和意大利人作戰,而是要幫意大利人向羅馬作戰。”同時他又把所有被俘的羅馬人全戴上枷鎖予以扣留。漢尼拔的意圖非常簡單,意大利作為羅馬的盟友,是羅馬對外進行作戰時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但是這個部分早就不能夠忍受羅馬人殘酷的剝削與壓榨,因此,拆散羅馬與意大利的聯盟,對漢尼拔在羅馬境內的戰爭十分有利。或者可以說這是孫子“伐交”理論的一個國際版本。
在漢尼拔把迦太基的邊境延伸的過程中,最著名的一場戰役應該非坎尼戰役莫屬了。這場戰役不但使漢尼拔名聲更為之大噪,也部分實現了漢尼拔瓦解羅馬意大利聯盟的願望。由於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在世界曆史上被公認為是一個軍事傑作。坎尼戰役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它的戰略層麵,還直接反映在它的經典意義上,尤其是以少數戰勝多數的意義。戰役爆發時,羅馬軍隊以80000步兵和6000騎兵對漢尼拔的40000步兵和12000騎兵,由於漢尼拔在騎兵數量是羅馬騎兵的一倍,所以漢尼拔的戰術必然是圍繞著機動能力非常強的騎兵來做文章。
漢尼拔在其征戰羅馬期間,依靠其騎兵部隊屢次對羅馬軍隊發起以少勝多的戰役,並屢次取得勝利。無怪恩格斯會說:“漢尼拔是依靠其騎兵堅持在意大利的長期戰爭的。”坎尼戰役之後,羅馬人改變了其慣有戰術,他們開始重點防守未失陷的地區,並盡力限止漢尼拔從新的同盟者中得到給養,慢慢消耗漢尼拔的力量,實行全國為上的堅壁清野大戰略。這一大戰略在後來的戰爭中產生了重大影響。軍事評論家和戰史研究學家認為,漢尼拔在與羅馬人的戰爭期間,有一個最致命的失敗之處沒有攻取羅馬城。因為,羅馬城是羅馬精神的象征,也是羅馬城邦共和國體係的支柱與核心,如果漢尼拔能夠在其戰爭中將羅馬城作為打擊重心,那麼戰爭將在最快的時間內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