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國主義的最終滅亡
當太平洋戰爭趨於結束時,盟軍統帥部的將領們就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小的代價迫使日本投降的問題提出了種種主張。潛艇部隊中許多人認為,要象德國潛艇封鎖英國那樣,隻用潛艇,一鼓作氣,封鎖到底,就能完成打敗日本的任務。參加製造原子彈的科學家和軍事專家相信,原子彈一經問世,日本勢必無法長期堅持下去,特別是美國有了可以攜帶原子彈的B-29重型轟炸機,占領了馬裏亞納群島南部諸島,並在那裏修建了可以直接空襲日本的機場之後,日本的投降就隻是一個時間問題了。還有人認為,德國已瀕於失敗,俄國即將出兵滿洲,這無疑是對日本的最後一擊,使日本感到再頑抗下去也是無益的。顯然,上述的幾種觀點各有其合理的部分。大多數的盟軍將領和美國政府要員,不是持有其中的這種觀點,就是持有那種觀點,或者主張把這幾種意見結合起來考慮。為了敘述方便起見,我們把以上三種主張分別稱為海軍製勝論、陸軍製勝論和空軍製勝論。可是,必須正確理解,這是一種概括的說法,決不能把這三種主張中的任何一種看作是由某一個軍種或部門提出的。
陸軍製勝論者認為:為了動搖日軍的抵抗意誌,進攻日本本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步驟。這種觀點已為戰爭的曆史所證明。在以往的戰爭中,隻有入侵部隊占領了某國的大片領土(往往包括首都),才能簽訂城下之盟。陸軍的這種理論,在美軍占領塞班島之後,更為人們所廣泛接受。在塞班島,日本的平民百姓甚至寧可自盡也不肯投降。這種狂熱的效忠行為,使許多美國軍官確信,隻有實際上占領了日本本土,才能迫使日本停止戰爭。
海軍製勝論者認為,根據海上戰爭的曆史來看,通過海上封鎖,就可能戰勝日本。日本也和英國一樣,最怕破壞他們的海上交通線。日本是個島國,人口過剩,僅僅依靠國內的資源根本不能進行這場現代化的戰爭,它是完全依賴進口的。日本為了毫無阻礙地從荷屬東印度獲得石油、橡膠等重要戰爭物質,不惜以它在亞洲的既得利益為賭注,悍然與美國開戰。然而,盟軍奪回菲律賓,並粉碎日本的海、空兵力之後,其航空兵、水麵艦艇部隊和潛艇部隊以呂宋島為基地展開活動,便可使南洋地區的物資不再流入日本。這樣,日本就會逐漸喪失進行戰爭的能力。
空軍製勝論者主張,持續不斷地對日本的城市和工業地帶進行轟炸,直至動搖日軍的戰鬥意誌和剝奪日本的戰爭手段,就可以打敗日本。雖然從馬裏亞納群島起飛的轟炸機已經可以直接轟炸東京,但是為使戰略轟炸獲得最大的效果,還須占領離日本本土更近的島嶼,以便修建機場。
美國的戰略方針是,對日本的陸海軍兵力進行“持續不斷的壓迫”。根據這一方針,參謀長聯席會議決定,凡能迫使敵人投降的手段均可采用。實際上,除了進攻日本本土這項計劃外,其它一切措施均已付諸實施。
美國海軍的新任務
萊特灣海戰猶如特拉法爾加角海戰。哈爾西和金凱德1944年將日本艦隊打得狼狽不堪,使其再也不能成為一支強大的戰鬥部隊了,這同納爾遜1805年在特拉法爾加角海戰中率英艦隊打敗法西聯合艦隊的情況頗為相似。萊特灣海戰後,日本海軍再也不能發動大規模的海戰了。加之美國海軍將陸軍安全地遣送到菲律賓,這就為海軍完成一項基本任務,即為切斷日本與南洋資源地區之間的海上交通線提供了保證。
特拉法爾加角海戰後,英國海軍首腦不知應該怎樣使用這支戰功赫赫的戰鬥艦隊,使其長期處於無所事事的狀態。這支艦隊為了參加一些無關緊要的局部作戰而奔忙數年之久,後來,總算找到了它的真正使命。英國海軍在掌握製海權的同時,將陸軍部隊一批接一批地運住歐洲大陸,並且源源不斷地輸送補給物質與增援部隊,以支援陸軍向拿破侖的軍隊作戰。
萊特灣海戰後,美國海軍對它在下一步作戰中所應擔負的任務是明確的。這就是本著與兄弟的陸軍部隊並肩作戰的精神而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1944年秋,美國海軍達到其主要的作戰目的後,就繼續支援陸軍和陸軍航空兵完成其各自的主要作戰任務。以馬裏亞納為基地的第21轟炸機隊曾經遇到困難,因戰鬥機的戰鬥活動半徑較小,B-29重型轟炸機在轟炸日本的往返途中不能得到必要的掩護。為此,在萊特灣海戰後,哈爾西曾準備率領第3艦隊北上,協同陸軍航空兵對東京地區進行空襲。但是,後來未能實現這項計劃,因為陸軍第六集團軍當時在菲律賓的作戰仍需第3艦隊予以支援。
萊特島的攻防作戰
日本大本營這時已正確地估計到,盟軍從兩個方向橫渡太平揮的進攻將在菲律賓會合。美第3艦隊於1944年秋季所實施的空襲作戰,使日軍意識到,美軍即將發動對菲律賓的進攻。於是,10月初,日本最高統帥部將陸軍中最有才幹的指揮官,新加坡的征服者,山下奉文從滿洲地區調去,擔任菲律賓派遣軍的總指揮官。山下大將搞不清美軍將從什麼地方發動進攻,則將387,000名守軍分散布署在各島。這樣一來,當美軍10月20日在萊特島開始登陸時,這裏隻有守軍22,000人。另外,據大本營判斷,菲律賓的決戰必在萊特島進行。所以,山下奉文急忙調兵遣將對該島進行增援,日海軍兵力也以萊特島為目標開始進行向心運動。在10月23至26日的萊特灣海戰中,日本海軍雖然遭到了毀滅性的失敗,可是大本營並未因此而改變它的基本作戰計劃。
當時正是信風季節,傾盆大雨使萊特島很快就變成一片泥沼,這使兵力眾多並有現代化裝備的美軍難以發揮其優勢。美軍登陸後在島上找到一個尚可使用的機場,即塔克洛班機場。美陸軍工兵部隊對島上的其它機場進行了改建,並著手修建新的機場,但因大雨連綿,土質不適,工程進展緩慢。相反,日軍卻可從台灣和本土派飛機進行增援,並以呂宋島的全天候機場為基地進行作戰。萊特灣海戰後沒過幾天,麥克阿瑟決定,由陸軍航空兵接替第7艦隊的護航航空母艦編隊,擔任對萊特島地區的空中支援任務。然而,護航航空母艦編隊撤走後才發現,陸軍航空兵難以完成這項任務。這是因為,這支陸軍航空兵部隊能夠作戰的飛機不足,能夠使用的機場也極有限,而且飛行人員也未為實施這種空中支援而受過必要的訓練。結果,不得不把第3艦隊再調回菲律賓海域。10月底,決定由麥凱恩將軍臨時指揮第38特混艦隊,以便使米徹爾將軍能好好休息一下。
1944年10月下旬至11月底,第3艦隊的艦載機主要是對呂宋島地區的機場、活動在呂宋島海域的艦船進行了空襲;先後擊毀日本飛機約700架、擊沉巡洋艦3艘、驅逐艦10艘以及大量的運輸船隻相輔助艦船;還全殲了日本的一支護航運輸隊,上萬名的增援部隊也隨之喪命。11月,麥克阿瑟為了加強岸基航空兵的力量,命令駐所羅門群島的海軍陸戰隊飛機前來進行航空火力支援,後來,還借調駐佩勒劉島的海軍陸戰隊飛機前來對付日機的夜間轟炸。
盡管作了種種努力,美軍仍然未能奪回萊特島的製空權。“神風”特攻機對第3和第7艦隊的艦隻頻繁進行撞擊。哈爾西艦隊有6艘巡洋艦被撞傷,金凱德艦隊有2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2艘登陸兵運輸艦和7艘驅逐艦被撞傷。其中“艾布納·裏德”號驅逐艦被撞沉。在“神風”特攻機11月25日對第38特混艦隊進行一次特別猛烈的突擊後,第3艦隊曾一度停止了在菲律賓海域的作戰活動,這支艦隊幾乎在海上連續奮戰了三個月。
日軍不顧損失慘重,到11月中旬已在萊特島集結部隊約70,000人,與已經登上該島的約100,000名美軍相對抗。美軍的魚雷艇隊負責阻止日軍進行增援,有時迂回到萊特島的西側,去襲擊日軍的艦船,擊沉日軍輸送部隊的船隻多艘,貨船2艘、小型運輸船2艘和巡邏艇2艘。第3艦隊撤離後,金凱德命令掃雷艇隊清掃萊特島與保和島之間的水道。後來,又數次派出驅逐艦專門進行夜間掃雷,以清掃烏目港附近水域的水雷。首次派去掃雷的驅逐艦在這一水域擊沉一艘處於水麵狀態的潛艇;第二次派去掃雷的驅逐艦擊沉一艘小型貨船;第三次前去掃雷的驅逐艦襲擊了日軍開往烏目港的一支護航運輸隊,但也遭到日軍飛機和2艘驅逐艦的猛烈反擊。美驅逐艦擊沉日驅逐艦一艘,可是另一艘日驅逐艦實施魚雷攻擊,有一條魚雷擊中“庫柏”號驅逐艦,把該艦炸成兩段,隨即沉入大海。
截至12月1日,日軍的死亡人數已大大超過它的增援兵力,而登上萊特島的美軍部隊實際上已達183,000人。然而,美軍隻能使用一些泥濘難行的道路進行補給,戰鬥行動進展緩慢。此後,美軍的騎兵第1師從北而南穿過群山連綿的地區,向烏目港疾馳。美軍的步兵第7師則沿海岸從南向北推進,直指烏目港。為了加速進攻烏目港的進程,第6集團軍司令沃爾特·克魯格中將決定,在烏目港北線日軍(正與騎兵第1師交戰)和南線日軍(正與步兵第7師交戰)之間派兵從海上登陸,以便分割敵人,予以各個殲滅。12月6日,第77師的兩個團戰鬥隊搭乘登陸舟艇和驅逐艦,在第7艦隊12艘驅逐艦的護航下,迂回到萊特島西側,7日晨,在烏目港以南3海裏處開始登陸。
日軍的守備部隊企圖阻止從南北兩個方向同時發起進攻的美軍,但因烏目地區的一大部分兵力已被調走,登陸的美軍實際上未遭到任何抵抗。直到登陸兵安然上岸後日軍才開始進行反擊。然而,當時尚停留在登陸地域附近的海軍部隊,卻遭到“神風”特攻機的猛烈突擊,日機數量遠遠超過了擔任空中掩護的美機數量;“神風”特攻機的撞擊,使“馬漢”號驅逐艦和“沃德”號運輸驅逐艦受到重創,不久即沉沒。數日後,“神風”特攻機又對盟軍駛向這一登陸地域的護航運輸隊進行突擊,擊沉“裏德”號驅逐艦,重創“考德威爾”號驅逐艦。“神風”特攻機飛行員的戰術已有明顯改進,這項示著盟軍對日軍的海上作戰尚有艱險。
事實證明,美軍在萊特島西海岸登陸,對進攻該島的進程具行決定性的作用。第77師攻克烏目港後,其主力立即轉移,向烏目峽穀進發,12月21日,與向南挺進的第1師會師。這時,殘存的大部分日軍被困在西南半島,其退路已被切斷,但要將其殲滅至少還須4個月的時間。麥克阿瑟遂於聖誕節時宣布,日軍在萊特島的有組織抵抗已經結束。萊特島附近防禦比較薄弱的薩馬島,這時也被美軍和菲律賓遊擊隊解放了。
12月26日,羅伯特·艾克爾伯格中將接替克魯格將軍,擔任駐萊特島美陸軍部隊指揮官。該部隊改稱為美陸軍第8集團軍。這支部隊更換指揮官和改變番號,與8月份第5艦隊改為第3艦隊的情況非常相似。在美軍進攻萊特島的過程中,日軍守島部隊約有1,000人撤離,400人投降,約有68,000人戰死、病死或餓死。美軍在這次進攻的陸上戰鬥中死3,500人,傷12,000人。
重返呂宋島
早在美軍占領萊特島之前,麥克阿瑟的參謀們就著手擬製了奪回馬尼拉的計劃。然而,要想奪回馬尼拉,首先必須在呂宋島附近奪取必要的機場,而且機場的位置應在菲律賓西部,即在季風降雨地帶之外。因此第3艦隊在烏利西島休整兩周後,於12月月13日再度出現在菲律賓以東海域,開始突擊呂宋島上的機場。這實際上是為盟軍在萊特島西北300海裏的民都洛島登陸實施火力準備。與此同時,第7艦隊的一支登陸輸送隊,即民都洛島登陸突擊部隊(地麵部隊12,000人,航空兵部隊9,500人,後勤部隊9,000人),經由蘇裏高海峽、保和海及蘇祿海,駛向民都洛島。金凱德派出掩護部隊擔任海上警戒。掩護部隊由6艘護航航空母艦及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各若幹艘組成。此外,還令第5航空隊從萊特島進行掩護和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