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反攻戰的展開(1 / 3)

太平洋反攻戰的展開

1942年,“了望台”戰役開始以來,麥克阿瑟已經想好了一個相當完整的打敗日本的戰略設想。1943年初,他將這一設想寫成書麵計劃,呈報參謀長聯席會議。麥克阿瑟主張,一經占領或封鎖了臘包爾,就可橫渡太平洋,取道新幾內亞和菲律賓,向日本發動進攻,而且應由他所統轄的部隊來實施。用麥克阿瑟的話說,就是應該沿著新幾內亞-棉蘭老軸線發動攻勢,並且主要依靠陸軍來完成,海軍的任務不外乎是從海上把地麵部隊運到一些要地,然後在陸軍飛機的掩護下實施登陸。海軍除了運輸和遣送登陸部隊之外,還應擔任炮擊海岸目標、保護海上交通線、封鎖日占島嶼、掩護進攻之陸軍部隊的翼側等項支援任務。

麥克阿瑟強調指出,他所提出的這條進攻路線具有以下幾個優點:

1.可以利用盟軍在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地區已經建立的一些基地;

2.可在澳大利亞與中太平洋的日占島嶼之間建立一道防線;

3.這是一條始終能夠得到岸基航空兵支援的唯一進攻路線;

4.由於這條進攻路線經由西南太平洋和西太平洋的一些麵積很大的島嶼,盟軍部隊就可迂回日軍重兵設防的一些要地,占領其抵抗兵力比較薄弱的地方。

反對沿新幾內亞-棉蘭老軸線發動攻勢的一些人,不同意上述看法。他們認為,這是舍近求遠,繞道向日本進兵。沿這條軸線進兵,既浪費兵力,又必須有一條漫長而脆弱的交通線。而且,進兵的速度會相當緩慢,因為每前進一步都要受到戰鬥機以及轟炸機(也要有戰鬥機為其護航)活動半徑的限製。隻從一個戰略方向發動進攻,日軍容易判斷下一攻勢的矛頭所向,便可在盟軍的進兵路上集中兵力予以抵抗。此外,地麵部隊還會受到瘧疾以及其他熱帶叢林疾病的威脅,並且必須經過敵人可以相互支援的一些軍事要地。這條進兵路線的翼側、後方和交通線等,也將受到盤踞在中太平洋的日軍的襲擊。

自1898年美西戰爭以來,美國海軍就麵臨一個怎樣防守和收複菲律賓的問題。直接橫渡中太平洋是一條最佳的進兵路線,這是美國海軍早已得出的結論。在中太平洋沒有麵積較大的島嶼,可供爭奪的目標不過是許許多多的小島和環礁。盟軍從中太平洋進攻對整個日本帝國這個島國都有很大的威脅,將使日軍不得不分兵把守它部署在整個太平洋地區的各個據點。

當然,進攻這樣一些據點(小島)的盟軍部隊,必須在敵人有設防的地點登陸,但是,可以集中相當優勢的兵力去攻占某一海島或某一群島。由於這些群島相互之間的距離甚遠,所以一般說來,守島日軍難以相互支援;一旦遭到美國航空母艦部隊的封鎖,日軍就無法實施增援。從中太平洋進攻,不僅氣象條件較好,運輸線較短,而且也比較節省地麵部隊和艦船。從中太平洋進攻,既可切斷日本本土通往南太平洋的海上交通線,又可縮短美國通往南太平洋的海上交通線;此外,還能把戰線迅速推進到日本近海,迫使日本艦隊進行決戰,也許會使日本本土遭到襲擊。

美國海軍已經預科到,參謀長聯席會議將會采取沿中太平洋軸線發動進攻的戰略,因而早在美日開戰前後,就定購了22艘新型航空母艦,這些航空母艦到1943年就已交付艦隊使用。若用這些航空母艦去支援新幾內亞-棉蘭老軸線的作戰,則是一種莫大的浪費。如果這些航空母艦不擔負這種單純的輔助性任務,就可以活動在廣闊的海洋上,不斷擴大掌握製海權的範圍。以這些堪稱海上活動基地的航空母艦為前鋒,中太平洋的部隊沒有岸基航空兵的支援,也可對日占的某些島嶼實施越島作戰,並能有效地保護己方的海上交通線。

參謀長聯席會議及其有關的下屬機構對各方麵的意見進行了慎重的研究後,提出了一個非常有利於海軍的妥協方案。不顧麥克阿瑟的強烈反對,參謀長聯席會議仍然決定開辟中太平洋軸線,以此作為向日本進兵的主要戰略方向。但是,考慮到澳大利亞方麵的意見加之盟軍在南方的部隊已在追擊退卻之敵,所以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意見是為了配合中太平洋的進攻,盟軍應沿新幾內亞-棉蘭老軸線繼續向前推進。

1943年1月,在卡薩布蘭卡會談中,金海軍上將提出了上述新的作戰設想。英國的陸、海、空三軍參謀長對此感到驚異。他們擔心,如此加強對日攻勢,將會縮小歐洲戰區的作戰規模,而歐洲過去是,今後仍然是主要戰場。但是,馬歇爾將軍保證說,新的對日攻勢,使用太平洋戰場現有兵力即可實施,無須再從歐洲戰場抽調,因而得到英國的讚同。後來,參謀長聯席會議又進一步研究了“打敗日本的戰略計劃”,並在5月的華盛頓會談中,把這項計劃提交給美英聯合參謀部討論,得到通過。

這項計劃雖然要求英國和中國的軍隊予以配合,但是因為這一要求暫時難以實現,所以在最後落實的1943-1944年戰略計劃中,僅就以下幾點作了規定:

1.北太平洋部隊將日軍驅逐出阿留申群島;

2.中太平洋部隊從珍珠港向西進攻;

3.南太平洋部隊和西南太平洋部隊,首先協同進攻臘包爾,爾後由西南太平洋部隊沿新幾內亞島的北海岸向西推進。

上述的第1項和第3項的前一階段作戰,上一章已經講過。本章再把第二項即中太平洋部隊開始進攻的情況作一介紹。

上述第2項作戰與第3項作戰相互配合,又形成一個新的鉗形攻勢。這個鉗形攻勢的規模,比對臘包爾的鉗形攻勢要大得多。盟軍雙管齊下,從兩個作戰方向向西推進,使日軍再次居於內線作戰的有利地位。但是,參謀長聯席會議認為,美國新型航空母艦的威力及其機動能力足以抵消日軍的上述有利條件。另一方麵,從兩個方向實施進攻,既可保護新幾內亞-棉蘭老軸線的翼側和交通線的安全,也可迫使日軍分兵防守。由於許多情況變幻莫測,參謀長聯席會議沒有過早地作出具體決定,以使這項計劃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一俟時機成熟,再確定如何具體實現這一戰略計劃。

有些海軍軍官建議:從兩個方向實施的進攻隻有相互支援,密切協同,才能取得最大戰果,因此,應將整個太平洋戰場置於尼米茲將軍的統一指揮之下。這個建議是有充分理由的,因為參謀長聯席會議已經明確規定,中太平洋的進攻是盟軍的主要作戰方向,西南太平洋部隊必須支援中太平洋部隊的作戰。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這個建議未被采納。陸軍的聲譽和麥克阿瑟的顯赫地位,對這個問題是有很大影響的。因為麥克阿瑟已經許下了保衛菲律賓和打回馬尼拉的諾言,並為此而受到全世界的崇敬。另一方麵,至少在這個階段,參謀長聯席會議還不想把全麵指揮的大權交給麥克阿瑟,參謀長聯席會議並不同意麥克阿瑟的戰略。

這樣,盡管在太平洋戰場上沒有組成一個統一的指揮機構,但兩個作戰方向上的進攻,仍在華盛頓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指揮下向前推進著。

新的進攻兵力

中太平洋進攻的規模之大,在戰爭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美軍怎樣才能攻克星羅棋布的日占島嶼,橫渡大洋,大踏步地把戰線向前推進呢?在這方麵沒有什麼曆史經驗可供借鑒。發動這一新的攻勢,既要在訓練方麵采用新的方法,在戰鬥、支援、補給和維修方麵采取新的措施,還要研製出一整套新的武器裝備。盡管這樣,到1943年秋,即在襲擊珍珠港後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從中太平洋發動進攻的準備工作即將就緒。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個豐功偉績。

中太平洋部隊的主力,是美國的第5艦隊。這支艦隊是由兵員以及艦船和飛機組成的一支合成部隊,是為了實施遠程突擊而組建的。該艦隊的組建,是從1943年春,即從第一艘“埃塞克斯”級大型航空母艦(27000噸,32節)駛抵珍珠港而開始的。接著,11000噸的第一艘“獨立”級快速輕型航空母艦也開到珍珠港。到1943年秋,第5艦隊已轄有大型航空母艦6艘、輕型航空母艦5艘、護航航空母艦8艘、新式戰列艦5艘、老式戰列艦7艘、重巡洋艦9艘、輕巡洋艦5艘、驅逐艦56艘、運輸艦和貨船29艘,以及大量登陸艇隻。這支強大部隊的司令官是雷蒙德·斯普魯恩斯海軍中將。他是一位才略過人,要求嚴格的海軍軍官。他在海軍參謀學院任教時成績卓著,並被譽為戰略家。中途島海戰證明,他作為一個戰術家也是精明強幹的。後來,他調任尼米茲的參謀長,協助製定各項作戰計劃。

第5艦隊的突擊兵力是它的快速航空母艦特混艦隊。這支特混艦隊的主要任務是支援登陸作戰,諸如為封鎖登陸地域而實施遠程突擊,在登陸部隊突擊上陸前對登陸地段實施航空火力準備,對登陸部隊實施戰術支援,對威脅兩棲作戰艦船的空中和海上敵人進行截擊等等。這支快速航空母艦特混艦隊,通常編為4個特混大隊。每個特混大隊一般轄有大型航空母艦和輕型航空母艦各2艘,並配有快速戰列艦1至2艘、巡洋艦3至4艘、驅逐艦12至15艘為其擔任護航。當特混大隊處於巡航狀態時,由驅逐艦組成外層反潛警戒幕,但當出現空襲危險時,則令驅逐艦加入由戰列艦和巡洋艦組成的內層環形警戒幕。這些航空母艦特混大隊具有極大的靈活性,既能與其它部隊協同作戰,亦可單獨執行作戰任務,它可從其中抽調部分艦隻編成水麵艦艇突擊編隊執行特別使命。這種航空母艦特混大隊,就是海上浮動的航空基地,它可以為橫渡太平洋、進至日本海岸開辟道路。但是,查爾斯·波納爾海軍少將於1943年所指揮的那支快速航空母艦特混編隊,隻不過是後來全殲日本航空兵、摧毀日本聯合艦隊的龐大艦隊的一個雛形而已。

第5艦隊的登陸作戰兵力,是裏奇蒙·凱利·特納海軍少將指揮的第5兩棲作戰部隊。為實施登陸作戰,這支兩棲部隊編有運輸船、貨船、登陸艦艇、船塢登陸艦等。為了組織護航和擔任直接支援任務,還轄有驅逐艦、護航航空母艦、巡洋艦和舊式戰列艦等。這支部隊在作戰中通常分為兩至三個梯隊,往往還派遣部分兵力去執行特殊任務。若戰術上有某種需要時,還派遣以火炮為主要武器的快速艦隻,或與航空母艦特混大隊一同行動,或與登陸編隊一同行動。後來,不斷總結經驗,專業分工越來越細,常常將阻止敵人反擊的任務交給快速航空母艦及其警戒艦隻擔任,而把對地麵部隊進行戰術支援的任務交給兩棲作戰部隊的護航航空母艦和以炮火為主要武器的艦隻去完成。

第5兩棲作戰部隊所屬的一切地麵部隊,不管是陸軍還是海軍陸戰隊,一律編入第5兩棲作戰軍。其軍長是美國海軍陸戰隊少將霍蘭·史密斯。他對玩忽職守的行為決不寬容,因而得了一個綽號:“嚴厲的史密斯”。“嚴厲的史密斯”和“可怕的特納”一樣,也是一位倔強而爽直的人。他們兩人都是登陸作戰的專家,彼此了解,相互信任,訓練出一支很有戰鬥力的隊伍。

第5艦隊還轄有一支岸基航空部隊,其中包括陸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三個係統所屬的飛機,在作戰方麵,由約翰·胡佛指揮。起初,這支岸基航空部隊的任務主要是輔助航空母艦執行登陸前的航空偵察和空襲登陸地域等任務。後來,快速航空母艦特混編隊和第5兩棲作戰部隊,沒有岸基航空兵的支援,也可完成支援登陸作戰的任務,而且越打越有經驗。所以,就把胡佛部隊的名稱改為中太平洋前進地域航空隊。這時,它的任務是,進行空中偵察,摧毀敵方基地,以及保衛盟軍新占的基地等。

為了迅速橫渡個太平洋,並能一麵向前推進一麵掌握製海權,第5艦隊必須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機動能力和勢如破竹的戰略勢頭。象100年前的艦隊那樣,由於需要補給、裝載燃料和維修而被束縛在後方基地附近的情況必須擺脫。為使已經占領的要地免遭日軍的襲擊,並能反複襲擊日軍,以便給下一步的進攻創造有利條件,快速航空母艦特混艦隊必須能在海上(或前方)長期逗留。第5艦隊有無持續作戰的能力,關鍵在於能否利用某些環礁的礁湖以及其它比較隱蔽的錨地,迅速建起前進基地。因為需要進行海上補給,戰局越向前發展,越需要建立更多的前進基地。

由後勤支援部隊所屬的供應艦、修理艦和浮動船塢等組成後勤供應艦編隊。這種編隊既能對前方作戰的全部艦船進行補給,也能對破損艦艇(除受重創須進廠大修者)進行修理。第5艦隊的艦隻,在下一戰役開始前,總要有計劃地進入後勤支援部隊設在海上或岸上的前進基地,對艦艇進行維修,使艦員得到休息。戰線逐步向西推進,後勤供應艦編隊也隨之向適當的錨地轉移,以便在靠近作戰海域的地方建立起新的的前進基地。

快速航空母艦特混編隊,在航行中即可由補給艦群進行重要物質的補給,因而可將其在前進基地駐泊的時間減少到最低限度。在太平洋戰爭的後期,每天隻從作戰海域抽出一個航空母艦特混大隊與補給艦群會合,其餘的幾個大隊仍可繼續同日軍作戰。

與補給艦群在海上會合後,航空母艦特混大隊立即補給燃料,補充彈藥、食品、各種備件、飛機和人員,領取寄來的郵件,並將重傷員送到醫院船上。然後,返回作戰海域,替換另一個航空母艦特混大隊於次日到會合點進行補給,海上補給艦群為各航空母艦特混大隊補給完畢之後,將各補給船上的貨物集中起來,令空船回到前進基地再行裝載。在此期間,新裝上補給品的船隻又從基地出發,進行替換。

這種複雜而周密的海上補給,隻是整個計劃、建造、訂購、訓練、輸送和維修等項工作的一個側麵。這種海上補給,既可使美軍把這支合成部隊變成快速而強有力的突擊力量,又使美軍能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把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從珍珠港送到菲律賓。

作戰計劃與作戰準備

最初的計劃是,中太平洋的進攻從攻占馬紹爾群島開始。但是,華盛頓和珍珠港負責擬製作戰計劃的一些參謀人員,從戰略和後勤支援方麵越仔細考慮,越覺得這個計劃不夠妥當。

如同中太平洋的其他許多島嶼群一樣,馬紹爾群島也是由珊瑚礁構成的。每個比較平坦的珊瑚島都處於暗礁環抱之中,暗礁的內側形成一個礁湖。馬紹爾群島約有35個環礁組成,其中多數環礁都可由一個或數個小島修建成機場。吉爾伯特群島、東加羅林群島和威克島都位於馬紹爾群島日軍岸基航空兵的戰鬥活動半徑之內。馬紹爾群島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歸日本托管,1935年以來,此地一直不準外國人進入。在對外封鎖的這段時間,日本充分利用自然條件,把這些島嶼建成一些堅固的要塞。據美軍的情報機構分析,該群島至少有6個航空基地,但是無法證實。因為自1942年初哈爾西對馬紹爾群島進行“打了就跑”的襲擾性空襲後,盟軍部隊再未進入這一海域活動,而且盟軍在這附近也沒有什麼機場可以用飛機對馬紹爾群島進行偵察。

參加擬製作戰計劃的人員,依據可用的一切情報,越研究越清楚地認識到,中太平洋部隊既缺少必要的兵力,又沒有經驗,不宜於1943年去攻占馬紹爾群島。當然,盟軍在太平洋戰場能夠使用的地麵部隊,有一大部分部署在各基地擔任防禦任務,有一部分派去參加阿留申方麵的作戰,還有一部分正在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對臘包爾發動攻勢。美國第5艦隊的實力雖然已逐漸加強,但其兵力離計劃的要求還相差甚遠。另外,在1943年夏季前後,誰也不知道在星羅棋布的日軍要地附近,應該怎樣使用航空母艦部隊去對付敵方的岸基航空兵。同時,美軍這時還沒有什麼行之有效的登陸作戰經驗,因為1943年夏季以前,美軍所實施的幾次登陸作戰都是在無設防或防禦薄弱的海岸實施的。

因此,華盛頓和珍珠港的參謀人員得出的結論是,進攻馬紹爾群島應該象對臘包爾發動的進攻那樣,采取逐步接近的方式,使美軍的岸基航空兵能夠進行充分的空中偵察,並與航空母艦上的飛機相輔相成,協同作戰。馬紹爾群島同臘包爾的情況一樣,也有一條借助於島嶼可以逐步接近的路線。如同俾斯麥群島一樣,馬紹爾群島也位於所在島鏈的西北端,這個島鏈的東南端是英美共管的薩摩亞群島,在島鏈的中間,有英屬的吉爾伯特群島和埃利斯群島。盟軍在英美共管的薩摩亞群島和坎頓環礁建有航空基地。坎頓環礁位於薩摩亞群島以北,吉爾伯特群島以東,與這兩個群島的距離均約為800海裏。

馬紹爾-吉爾伯特-薩摩亞島鏈與所羅門群島大致平行,這個島鏈早就引起了日軍的注意。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立即占領了吉爾伯特群島,並在馬金環礁修建了水上機場,把這個群島變為對東南太平洋進行偵察的一個基地。1942年8月初,美軍曾以潛艇遣送海軍隊戰隊的一個營襲擊了馬金環礁(這次襲擊的具體情況將在後麵介紹)。據日軍判斷,這可能是大規模登陸的前兆。

另一方麵,為了阻止日軍從吉爾伯特群島進犯,美軍部隊從薩摩亞出發沿島鏈北上,進至鄰近的埃利斯群島,在離塔拉瓦環礁700海裏的富納富提修建了一個停泊場和一個轟炸機基地。當日軍決定不經由馬紹爾-吉爾伯特-埃利斯-薩摩亞島鏈,而取道薩摩亞和新赫布裏底,開始對美澳之間的海上交通線實施進攻時,美軍勿忙向南調動兵力,以便與其它盟國的軍隊一起,阻止瓜達爾卡納爾島一帶的日軍繼續前進,並進行反攻,迫使日軍退回臘包爾。在此期間,富納富提的設防就無暇顧及了。

卡薩布蘭卡會談(1943年1月)後,尼米茲接到準備從中太平洋進攻的指示。便在富納富提環礁重新開始施工。1943年6月中旬,參謀長聯席會議向尼米茲下達命令,把準備進攻的目標改為吉爾伯特群島。7月,海軍陸戰隊和海軍工兵營進占埃利斯群島北部的努庫費陶和納諾梅阿兩個群島,並在那裏為轟炸機開始修建簡易機場。9月初,一個航空工程營登上吉爾伯特群島以東480海裏的貝克環礁,並在那裏修建了一個戰鬥機機場,以便與坎頓環礁的機場實施協同作戰。

新組建的第一支後勤供應艦編隊首先進駐富納富提停泊場。胡佛指揮的岸基航空部隊,分別部署在富納富提、努庫費陶、納諾梅阿、坎頓和貝克等地。這支航空部隊的主力,是陸軍第7航空隊的90架B-24重型轟炸機,擬從埃利斯群島對敵進行空襲。這時,駐防新西蘭的海軍陸戰第2師和駐防夏威夷群島的步兵第27師,正在進行登陸作戰演練,準備隨時投入進攻吉爾伯特的戰鬥。

截至此時,“埃塞克斯”號、“約克城”號、“列克星敦”號、“邦克山”號等新型快速航空母艦,以及“普林斯頓”號、“貝勞伍德”號、“考佩斯”、“蒙特裏”號、“獨立”號等輕型快速航空母艦,已與久經沙場的“企業”號和“薩拉托加”號等航空母艦在太平洋上並肩作戰。另外,新建造的各種支援艦隻完成試航後也立即派到艦隊服役。派到珍珠港的一些新艦均編入特混大隊去執行戰鬥任務,以期在實戰中進行訓練和提高作戰能力。9月初,一個以3艘航空母艦為核心的航空母艦特混大隊襲擊了南鳥島,使日軍軍事設施逃到嚴重破壞,多架日軍轟炸機被擊毀。

9月18-19日,另一個以3艘航空母艦為核心的航空母艦特混大隊,協同駐坎頓環礁和富納富提的陸軍第7航空隊,空襲了吉爾伯特群島。這次空襲的主要目的是削弱塔拉瓦環礁和馬金環礁上日軍飛機的戰鬥力,以減輕日機對埃利斯群島的美軍航空基地的壓力。這次行動取得的成果比預期的要大。此後,日軍僅在馬金環礁上留下4架偵察用的水上飛機,其餘飛機立即從塔拉瓦環礁全部撤走。另一重要情況是使日軍守島部隊消耗了大量彈藥,這些彈藥是難以再補充的。同時,還對塔拉瓦和馬金兩環礁拍攝了非常理想的照片。

18天後,由6艘航空母艦編成的一支強大的航空母艦部隊對威克島進行了大規模的空襲,摧毀了島上的全部飛機。因此,日軍必須從馬紹爾群島派飛機進行增援。最後,如前所述,謝爾曼和蒙哥馬利兩位將軍率領兩個航空母艦特混大隊於11月初空襲了臘包爾,以便支援哈爾西對布幹維爾島的進攻。

航空母艦的兵力已經大大增強,所以這時已不再派遣單艘航空母艦與其它艦隻編隊出海作戰。數艘航空母艦同在一個警戒幕內行動,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是要犧牲一些靈活性的。不過,因為可以集中使用戰鬥機加強空中掩護,以及集中使用高炮與之配合,這個不足之處是完全可以彌補的。

古賀司令長官得知美國航空母艦襲擊中太平洋日軍要地後,曾於9月和10月兩次率領聯合艦隊的主力前途馬紹爾一帶進行截擊,但均未發現美特混艦隊而返回特魯克基地。11月上旬,古賀從特魯克派出了其大部分航空母艦艦載機去加強臘包爾的防禦。可是,受到了美軍所羅門航空隊和謝爾曼、蒙哥馬利兩個航空母艦特混大隊的襲擊。結果,這部分飛機被擊毀三分之二,並損失二分之一以上的飛行員。在此期間,日軍由於在臘包爾遭到空襲,在奧古斯塔皇後灣海戰中失利,巡洋艦有的被擊沉,有的遭重創,大部分不能使用。由此可見,在美軍從中太平洋開始進攻之前,盟軍對臘包爾發動的攻勢使日軍聯合艦隊大傷元氣,已無力抵抗美軍在吉爾伯特群島、繼而又在馬紹爾群島發動的進攻了。

美軍這時還未發現日軍艦隊已失去抵抗能力,所以,周密地製定了一個實施奇襲的計劃,以便能在古賀發起反擊之前就攻下吉爾伯特群島。為使敵人無法判斷這次攻擊的目標,於11月中旬以前,胡佛所屬的B-24重型轟炸機持續不斷地對吉爾伯特一帶進行空襲。就在這個時候,第5艦隊已經出發,正在向吉爾伯特群島前進。

奪取吉爾伯特群島

美國第5艦隊的進攻目標是馬金環礁、塔拉瓦環礁和阿貝馬馬環礁。用以進攻馬金環礁的是從珍珠港出發的北部突擊部隊,其兵力是步兵第27師的一個團戰鬥隊。特納第5兩棲作戰部隊的其餘艦船,搭載美軍陸戰第2師,組成南部突擊部隊,從新西蘭的惠靈頓出發,開往新赫布裏底進行登陸預演,爾後駛往塔拉瓦環礁。“鸚鵡螺”號潛艇遣送海軍陸戰隊的一個連,對防禦薄弱的阿貝馬馬環礁進行偵察,決定在攻下馬金和塔拉瓦兩個環礁之後,再去進攻阿貝馬馬環礁。對吉爾伯特群島的進攻以及中太平洋的各次對日作戰,都是美國部隊實施的。

在登陸輸送隊向登陸地域航渡時,快速航空母艦特混艦隊的4個特混大隊全都及時出動,以便進行支援和掩護。其中,有兩個特混大隊從珍珠港出發;另有兩個特混大隊完成對臘包爾的空襲任務後,從南太洋趕赴戰場。在航空母艦特混大隊對吉爾伯特群島及其附近的日軍要地進行空襲時,北部和南部的兩支突擊部隊在海上會合,並以平行航向駛向馬金和塔拉瓦,準備於1943年11月20日晨同時在兩島實施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