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各自有了新生活,如何看待“前任”?2(1 / 1)

待繁華落盡,各自安好

江俊

安徽陽光心健心理中心主任

合肥陽光心健職業培訓學校校長

安徽省心理谘詢學會副會長

戀愛、婚姻、家庭,永遠是戀.愛在前,婚姻在後。沒有戀愛的婚姻總是心裏不踏實。戀愛如買鞋子……難見哪人急衝衝跑到鞋店,不挑不撿,拿著一雙鞋子就跑。挑選鞋子時,有的看起來很合適,但是試穿時走了幾步,又覺得有點擠腳。這就是戀愛的初探、找尋,確定對方是不是可以伴自己前行的對象。那些走了幾步不合腳的叫“前任”。

曾經聽過一首歌《不再聯係》,裏麵有句歌詞“我和你斷了聯係,不代表我不想你,走到哪裏還是會有惦記”,“前任”是不可回避的記憶,是敏感的話題。心理學家蔡戈尼克在實驗中發現:一般而言人們對已完成了的、已有結果的事情極易忘懷,而對中斷了的、未完成的、未達目標的事情卻總是記憶猶新,這種現象被稱為“蔡戈尼克效應”。所以,麵對未有結果的感情,人們有一種未了情結,以至於在結束之後久久不能忘懷。這就是為什麼“前任”經常成為心中一根刺,實際上,這根刺不是前任紮的,是自己給自己紮的——自己的未了事件。

無論周傑倫和侯佩岑、姚晨和淩瀟肅,亦或是謝娜和劉燁,他們現在對於前任的處理方式如何,娛樂圈是是非非、真假曲直,我們無法客觀判斷誰對誰錯。沒有鎂光燈,沒有明星這層身份,他們也是我們普通大眾中的一位。而沒有這層身份的我們,又應該怎麼對待“前任”呢?

很多時候,分手的原因說不清,根據埃利斯ABC情緒理論,我們對待前任的方式和態度大多源於我們本身對於前任的認知和看法。而認知和看法與我們的素質與涵養有很大關係,這就需要我們自我成長,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自己過往的“一段情”。

對待前任心態及自我成長策略

1仇恨埋怨報複心理

這種心態是人之常情。已經結束的關係中不可避免都會有埋怨、甚至於仇恨充斥其中。更有的關係中充滿了欺騙、傷害,尤其是被分手的一方,對於“被拋棄”無法釋懷。人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是憤怒。可能有些極端偏執心理,分手或離婚之後,不肯放過,互相揭短報複埋怨指責,演得一手好戲。

自我成長策略:關係結束,責怨別人,隻會讓自己更痛苦。多年糾結其中,會給自己的工作、生活帶來很多的內耗。更多時候,分手是給彼此的生活一個嶄新出口,而並非深仇大恨之後的決絕永別。一個人對“前任”的態度可以看出修養,也會給現任對你有個重新認識的機會,對待前任,你不去埋汰、去報複、去記恨,自己的心中也會多一片陽光。

2糾纏不舍放手

根據自我擴張模型:分手前自我擴張的程度越大,分手後的自我壓縮程度越大,並且對自我的認識更消極。對前任念念不忘,糾纏不放手,其實更可能是對失去自我的念念不忘,對更廣闊、更豐滿的自己念念不忘。糾纏的目的是因為不舍而有著繼續的夢想,既然結果無法改變何故要雪上加霜?對方也會因為你的糾纏而影響正常的工作、心情、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任何相愛的兩個人付出情感的多少是不一樣的,就像每個人的飯量有大有小一樣,不可能奢望別人應該對你怎麼樣,陷入反黃金規則。糾纏隻會徒增煩惱。

自我成長策略:避免同情心泛濫,或者因為內疚,分手後藕斷絲連,隻要對方需要就出現,殊不知這樣既耽誤了對方也耽誤了自己。對於前任不能夠有留戀,曾經的美好會讓自己看不清現在,被“舊人”所累,不留戀是認清;過去再美好也隻是過去,它的美好已經不屬於你,把握現在的新生活。

對待前任的最正確方式:待繁華落盡,各自安好……

責編:方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