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永存
海瑞是封建社會的官員,是一位曆史人物。對這樣一位人物,我們是否應該學習或者歌頌?答案是肯定的。
評價曆史人物,不能離開他所處的曆史條件。主要地,應該看他的作為是否有利於當時的人民,有利於當時生產力的發展。海瑞在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當過官,這些地區的人民是歡迎他的。海瑞所采取的一係列措施,是有利於人民休養生息、發展生產的。反對海瑞的始終是少數大地主,因為海瑞的措施不利於大地主的兼並,不利於他們逃避賦役,欺詐百姓。
海瑞給我們的啟迪有很多,有這樣幾點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一是“無私生威”。海瑞執政措施甚急,不留後路,關鍵在於“心底無私天地寬”。他在任期間,從沒有利用手中權力謀取任何一點個人好處,反把一些自己應該得到的合法利益革除。他取消了許多官府服務項目,甚至讓自己的家人種菜砍柴,隻是為了節省一點政府開支。他在任這麼多年,家中田產沒有增加,從淳安到興國赴任時,甚至連一身像樣一點的官服都沒有。若不是朋友的要求,他恐怕會著一身舊衣服到新崗位任職。他死的時候,身邊隻幾塊布料、10幾兩銀子,一件像樣的家具都沒有。若不是王用汲的幫助,恐怕他連“還裏”都做不到。他的生活標準同一般貧民差不多。雖然一些人譏他“沒有風度”,他不為所動。他認為,“柴馬俸祿外,毫發屬民”,“過此,皆法之所不宥”。因此,他處處禁絕饋送,裁革奢侈,躬先節儉,以清律己。正因為他自己從不謀取不義之財,因此大多數人敬重他,佩服他。他也敢於向任何人開火,糾正他所發現的所有不正之風。一些不理解他,同他鬧過別扭的人,甚至他的政敵,對他這一點都不得不表示尊重,說他“不怕死,不愛錢,不立黨”。
老百姓崇敬海瑞心地無私,編出許多傳說,告誡人們發現問題要敢於麵對,不能護短,否則天理不容。
九華山的百歲宮中就有這麼個故事:
海瑞有一次到九華山拜佛。他走進百歲宮,正要燒香跪拜菩薩時,一位老方丈卻突然攔住他:“海大人,這個香你燒不得。”海瑞忙問是怎麼回事,方丈告訴他說:“因為你的心不潔。”海瑞大惑不解,生氣地說:“我為政清廉,從不徇私枉法,為什麼說我不潔?”老方丈不多言語,隻是指了指海瑞的鞋,告訴海瑞說這鞋是牛皮製的,這對於菩薩就是不潔的。
海瑞聽完,當即脫下鞋子,扔進山澗,然後赤著雙足進殿跪拜。禮畢之後,他抬起頭來,卻看見菩薩邊上置了一隻大鼓。於是問:“這隻鼓是什麼做的?”話音剛落,那鼓怦地一下破了,原先在一旁昂首遠眺的菩薩,也突然低下了頭,麵帶愧色。
泥塑的菩薩會低頭露愧,自然是人們的杜撰。但這卻在提醒人們,凡是不正確的東西,均不應該掩蓋包藏,紙是包不住火的,終有一天會像那隻鼓那樣,在真理麵前轟然爆裂。這一傳說也寄托了民眾對海瑞的懷念和尊敬。
這隻大鼓至今還在百歲宮放著。
二是“以民為本”。海瑞打擊豪強,不懼權貴,是因為他一心為民。在他看來,民眾的事是最重要的事,值得為之“奮不顧身,創為剔刷之舉”。他始終把民眾的需要放在首位。到任何一個地方任職,都把振興經濟,改善人民生活當作頭等大事來抓。他雖然身為封建社會的官吏,是整個社會運行機器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做事的出發點,也總是有利於社會的長治久安,總是要“為朝廷”。但是,他沒有簡單地將“為朝廷”理解為“為官員”。他認為,社會的長治久安,關鍵在於民,隻有廣大民眾的生活改善了,社會才可能安定。正是基於這樣的出發點,他在興國時,才會把大量荒地分發給流民,並幫助他們解除在原籍所擔負的稅賦。他所采取的措施,總是從有利於調動農民積極性出發。農民的土地被剝奪了,他就重新丈量土地,使更多的農民在自己田地中耕作。農民的賦役過重,他就大力推行“一條鞭”法,根據各家各戶的實際情況,合理承擔稅賦,並簡化征辦手續。農民遇災,他不顧自身安危,駕一小船到河中勘查,將救災與治理結合起來,疏浚淞江和白茆河,幹成了“龍王爺才能幹成的”大事。為了減輕地方的負擔,他敢於頂撞大官,不惜得罪朋友。所有這一切,使海瑞得到百姓的愛戴和支持。雖然海瑞多次遭遇彈劾,人民對他的愛戴和支持卻沒有絲毫減退,這反過來極大地鼓舞了海瑞自己。
以民為本,當民與官發生矛盾時,他自然地站在了人民一邊。江南農民告徐階侵占土地,雖然徐階是大官,又是他自己的朋友,但他還是要求徐階退還所占土地。人民把他當成了自己的靠山、救星。後來,蘇州地區的百姓遇有冤屈,經常會說:“若海都堂在,焉能有此!”可見海瑞的作為深得民心。雖然他的主張遭到大地主和達官顯貴的反對,他為此付出過罷官坐牢的代價,但他義無反顧,一往無前。他的氣節,甚至連他的政敵都為之佩服,“海剛峰不怕死,不要錢,不吐剛茹柔,真是錚錚一漢子”。百姓稱他為“海青天”,對他的功績“口碑道載”;而大地主和官僚士大夫們卻稱他為“海強項”,說他為“刁惡之人”、“刁詐之徒”辦事。愛憎分明,涇渭不亂。由此可以看出,在當時社會條件下,海瑞的思想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