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草莓脯的加工
工藝流程:原料選擇→除果柄、萼片→清洗→護色硬化處理→漂洗→糖漬→糖煮→烘烤→整形→成品。
1、原料選擇選色澤深紅,果實質地致密,硬度高,果形完整,具有韌性,耐煮及汁液少的品種,如因都卡、早紅光、梯旦等。
2、清洗將去果柄、萼片的果實用流動的清水反複衝洗後,瀝幹。
3、護色硬化處理將瀝幹的果實放進0.1%-0.7%濃度的鈣鹽和亞硫酸鹽溶液中浸泡5-8小時,浸泡時間依品種和成熟程度而定。浸泡時間過長果肉粗糙、口感差,過短起不到硬化護色作用。
4、糖漬、糖煮硬化處理過的果實用清水漂洗,除去藥液。然後放入稀糖液(濃度約為40%)中浸漬10-12小時,撈出後,加熱糖液,提高濃度,並加入適量檸檬酸,將果實再倒入,浸漬18-24小時後,再加糖煮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大於65%,然後浸泡20小時左右,將果實撈出,瀝幹。
5、烘烤把瀝幹的果實放在55-60℃溫度條件下烘烤至不粘手即可。注意:烘烤溫度過高,果脯質地變硬;溫度過低,時間延長,影響色澤。
6、整形將烘烤好的果脯整成扁圓錐形,按大小色澤分級。用無毒的玻璃紙及塑料袋包裝。
冬季果菜的農藥安全間隔期應延長
農藥安全間隔期是指水果蔬菜等農作物在最後一次施用農藥到收獲的天數,在這段時間內,農藥的有毒物質會因光合作用等因素逐漸分解消失,之後食用便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各種農藥有著不同的安全間隔期,這在農藥說明書中多有注明,農友多能遵照使用、在安全間隔期過後采收果菜。然而,由於四季物候如光、溫、濕等狀況有所不同,農藥的分解速度和效果也會因此而不同。一般氣溫高光照強的季節,農藥的分解速度相對較快也較完全,如果在說明書注明的安全間隔期過後采收食用果菜,對人體安全無害。
而在冬季,氣溫低,光照弱,作物生理活動不強,特別是大棚環境下,作物在農藥施用後,有毒物質的分解速度會相對降低,從而導致了實際的安全間隔期延長。另外,現在農友在施用農藥時,會在無意或有意之中加大農藥使用濃度和增加使用次數,致使果菜的藥物殘留量大大提高。如果仍按照平時的安全間隔期采收果菜,加上清洗不嚴,食用後很有可能會對人體產生危害,特別是身體抵抗力不強的婦女、兒童、老人更易發生食物中毒。
在此,提醒廣大的農友,冬季生產果菜時,在施用農藥後,要適當延長安全間隔期方可銷售。同時,也提醒廣大的消費者,在食用果菜前要嚴格進行浸泡清洗,有皮的盡量削皮食用,以確保食用安全。
草莓小拱棚高產法
1、整地施肥:草莓園應選擇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光照條件好,土肥沃疏鬆,有機質含量高的弱酸性或中性土壤。每1/15公頃(1畝)施優質有機肥4000千克作基肥,施肥後宜全層耕翻,深度30—40厘米,使土肥混勻。前茬以豆類、瓜類等作物為好。
2、拱棚結構:拱棚可用直徑為1.5—3厘米的細竹竿或直徑為6—8毫米鋼筋彎成拱形棚架,外覆薄膜,跨度為2—3米,長20米左右。
3、品種選擇:(1)果形好、果粒大、口感好、色澤鮮豔、早熟抗病。(2)自然休眠較深或中間類型。同一棚內種植2個以上的品種有利於開花授粉。
4、定植時期和方法:定植時期可同於露地栽培,一般在花芽分化前定植,可在10月中下旬選育壯苗,進行高壟定植,壟基寬110厘米、頂寬75厘米、高30厘米。每壟2行,株距15厘米,行距35厘米。
5、扣棚後管理:當早春氣溫升至5℃時,應先覆地膜後扣棚。一般在翌年1月上旬末覆蓋地膜,2月上中旬加扣小拱棚。2月份棚內溫度保持在15℃—20℃;3月份在20℃—25℃;4月中旬左右揭去薄膜。在草莓花蕾期和初花期進行2次追肥,每次每1/15公頃用尿素15—20千克,並用0.2%磷酸二氫鉀根外追肥2次,同時進行中耕、除草等常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