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富士蘋果樹的需肥特點及施肥技術

1、紅富士蘋果樹對氮肥需求較一般品種少,而對磷、鉀肥需求量相對較多。結果期樹氮、磷、鉀比例一般為1:1:1.5;果實膨大期更不能偏施氮肥,而應增加磷、鉀肥。此外,還需一定量的鈣、硼、錳、鋅、鉬等微量元素,以保證紅富士蘋果樹的正常生長。8月份後終止施氮,可噴複合磷肥或單施鉀肥。調查表明,8月份單施鉀肥,果實著色好,而且大小年不顯著。

2、土壤有機質含量應達到2%-3%。果園中要多施有機肥,一般幼樹(1-3年生樹)每年每畝5000公斤;初果期(4-7年生樹)每畝施7500公斤;盛果期樹(8年生以上)每畝施10000公斤。

3、不同年齡時期,需肥種類和施肥量也不相同。幼樹期,營養生長旺盛,需氮肥多,應以氨態氮肥為主,輔以適量的磷肥。盛果期,因其大量結果,對磷、鉀肥需求量增多,在保證氮肥用量的基礎上,要增加磷、鉀肥的施用量,尤其要重視鉀肥的施入,以提高果品質量。衰老期樹,在保證磷、鉀肥的同時,適當增加氮肥,以促進衰老樹的更新生長。

4、幼樹期氮磷鉀的需求量隨著溫度上升越來越大,7-8月份達到高峰,後期逐漸減少,幼齡樹施肥應是前期多後期少。盛果期樹氮磷鉀需求量從萌芽至采收一直是高而穩,施肥應是前期氮磷為主,鉀為輔;中期磷鉀為主,氮為輔;後期鉀為主,磷為輔。

5、紅富士是喜鉀品種,據天津市金環農場技術處試驗,偏施氮肥的蘋果腐爛病發病率為80%,而施鉀多的樹發病率隻有4%,因此應提倡紅富士蘋果結果樹多施鉀肥。

6、對氮肥反應敏感,稍一過量,即引起旺長,樹勢轉虛,影響成花、結果、著色,並且易感染腐爛病。據日本資料報道,紅富士每生產100公斤果實,全年僅需0.35-0.5公斤純氮,比一般蘋果品種大約少一倍。

7、早施基肥。基肥盡可能提早到初秋采果前施入,若實在難以進行,應在采果後加緊施入。同時噴1%-2%尿素液加0.5%-1%磷酸二氫鉀。

8、幼齡樹,每株施有機肥40-50公斤,追施複合肥0.25-0.5公斤,生長季節噴0.3%的尿素或0.3%磷酸二氫鉀3-5次。盛果期樹,基本上按產量每公斤果施0.5-1公斤有機肥,有機肥以羊糞、雞糞和人糞稀為主;每株施1.5-3公斤速效氮肥;生長季節進行3-4次葉麵噴肥。

鮮棗貯藏保鮮技巧

鮮棗營養豐富,含有比一般水果高1倍多的糖分及較多的蛋白質、脂肪、鐵、磷、鈣等物質,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食療功能。但鮮棗采後在自然條件下存放,僅有幾天的鮮脆期,果肉會很快軟化變褐。因此,鮮棗貯藏保鮮對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結果表明,通過控製適宜的貯藏環境,可使鮮棗貯藏期在60天以上,有的品種在90天以上時,脆果率仍超過70%。現將適宜鮮棗貯藏的主要條件介紹如下:

——采收時間和外觀:成熟度越低,越耐貯藏,但果實失水率要快於成熟度高的果實。全紅果(100%著色)、半紅果(約50%著色)、初紅果(25%以上著色)3種成熟期的果實,以初紅果最耐貯。所以,貯藏鮮棗應以初紅果為主。

——貯藏溫度:在一定溫度範圍內,溫度越低,貯藏效果越好,但低於冰點溫度時會產生凍傷。一般半紅期鮮棗的冰點低於-2.3℃,全紅期鮮棗的冰點低於-4.8℃,所以貯藏全紅期的鮮棗應適當降低溫度,不能和半紅期、初紅期的鮮棗在同一環境內貯藏。

——貯藏濕度:在庫溫0℃、相對濕度低於85%的條件下,15天以內鮮棗會產生失水軟化。相同條件下,鮮棗失水率比山楂、蘋果等水果要嚴重得多,在冷藏條件下,適合鮮棗貯藏的相對濕度為90%~95%。

——氧氣含量:在貯藏溫度適宜的環境中,氧氣的含量應在3%以上。隻要控製好其他指標,氧氣含量在3%~15%範圍內,貯藏效果非常接近。

——二氧化碳含量:高於5%的二氧化碳含量會加速鮮棗的軟化褐變。最適宜鮮棗貯藏的氣體組成為氧氣3%~5%,二氧化碳小於2%。

鮮棗的耐貯性因其品種、栽培地域、成熟期不同而有較大差異,但對上述貯藏條件的要求有共性。隻要擁有帶機械製冷係統的冷庫,再加上配套的測控技術,達到鮮棗貯藏的條件並不困難,特別是有些晚熟的棗品種,像蒙陰大雪棗等,在11月中旬前後成熟,入庫時間不長,自然界夜間低溫就降到0℃下,可通過冷涼庫的通風係統,利用夜間低溫降溫,這樣可大幅度降低貯藏成本。

鮮棗的貯藏保鮮技術

棗的貯藏,在保證低溫的條件下,濕度的保持也是一個主要因素。使用打孔的塑料包裝袋既可保持適當的透氣性、防止乙醇積累,又能較好地提高貯藏環境的濕度,保持果實的新鮮狀態。生產上一般用0.06毫米厚的聚氯乙烯薄膜袋,在15厘米×22厘米的袋兩側各打8個孔,共16個孔,貯藏幾天後可換用32孔的袋子,以免引起無氧呼吸造成腐爛。

砂藏:選用耐貯品種,在初紅至半紅時采收,挑選無傷棗果,在陰涼潮濕的處所,底層鋪3厘米厚的濕砂,上放一層鮮棗(一個棗的厚度),再鋪一層砂,然後再放第二層棗,再繼續鋪砂,放第三層棗……如此堆至30厘米高,為防止砂子幹燥,表層可噴灑清水補充濕度。此法可貯藏1個月以上,棗果鮮嫩脆甜,營養損失少。

冷藏:選用25%~50%著色的鮮棗,放在容量為1公斤的塑料袋裏,袋的兩側各打直徑3毫米~4毫米的小孔3個~4個。將選好的果在2%氯化鈣溶液中浸泡30分鍾,在7℃~8℃下預冷1天~2天,然後移入0℃±1℃的冷庫中,在相對濕度60%條件下貯藏,此時,塑料袋內的相對濕度保持在90%以上。3天~5天後檢查一次,以後每7天~10天檢查一次即可。

設施葡萄破眠技術

近幾年來,葡萄設施栽培尤其是促成栽培得到了迅速發展,成為部分地區又一致富途徑。從理論上講,進行葡萄促成栽培,扣棚時間越早,成熟上市時間就越提前,效益就越高;但設施栽培中扣棚時間是有限製的,並不是無限製提前和隨意而定的。因落葉果樹都有自然休眠的習性,作為落葉果樹中的一種,如果葡萄低溫累積量不夠,達不到其需冷量,沒有通過自然休眠,即使扣棚保溫,給予生長發育適宜的環境條件,果樹也不萌芽開花;有時盡管萌芽,但往往有不整齊、時期滯長、坐果率低、生理障礙較嚴重等負麵影響。生產中普遍存在著扣棚時間不當,尤其是過早扣棚而導致設施栽培失敗的問題。葡萄不同品種其通過自然休眠的低溫需求量各異,由此決定了不同品種在進行設施栽培中的扣棚時間。低溫需求量是扣棚時間的首要依據,隻有當果樹滿足其需冷量、通過自然休眠後扣棚,才有可能保護栽培成功,使葡萄在設施條件下正常生長發育。為使保護地葡萄迅速通過自然休眠,要提前扣棚作超早促成生產,生產實踐中一般采用“人工低溫集中處理法”。即當深秋平均溫度低於10℃時,最好在7℃~8℃,開始扣棚保溫,棚室薄膜外加蓋草苫或草簾,隻是草苫等的揭放與正常保護時正好相反;夜晚揭開草苫,開啟棚室風口作低溫處理,白天蓋上草苫並關閉風口保持夜晚低溫。一般按此種方法集中處理20天至30天左右的時間,便可順利通過自然休眠,以後進行保護栽培。但值得注意的是,果樹長期處在一個低溫黑暗環境中,會對果樹的生長發育產生一定的負麵效應,因此人們關心較多的是如何用人工方法代替低溫並隨時打破休眠的技術即果樹破眠技術。目前,生產中比較為人們所接受的是用石灰氮打破休眠的做法。石灰氮學名氰氨基化鈣,其應用濃度以20%為佳,10%也有效果,超過20%時易發生藥害。葡萄經石灰氮處理後,可比未經處理的提前20天~25天發芽。其配製方法試驗有兩種,一是每公斤石灰氮,用40℃~50℃的溫熱水5公斤放入塑料桶或盆中,不停地攪拌,大約經1小時~2小時使其均勻成糊狀,防止結塊;二是稱取石灰氮1份,水5份,將石灰氮溶於水中,立即攪拌,一般每隔20分鍾~30分鍾攪拌1次,攪拌4次~5次後靜置6小時~12小時,取上清液應用即可。施用時可用舊毛筆或布條塗抹,塗抹時應仔細均勻塗抹枝蔓芽體,塗抹後可將葡萄枝蔓順行放貼到地麵蓋塑料薄膜保濕。塗抹時間一般在葡萄休眠進行到2/3時(約12月中旬)。在實際操作中還應注意:藥劑處理前土壤應灌水,增加濕度;處理前應修剪完畢,而且剪口應呈幹燥狀態;藥劑處理後1周,若枝條幹燥還應向枝條噴水一次,促進石灰氮向枝條的吸收;藥劑處理後1日~2日內降雨4毫米~5毫米以上時需再處理一次;噴藥時切勿將藥品液與藥霧吸入口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