鸕鶿潭

鸕鶿潭為進入峽穀的第一個景點。此處為昔日鸕鶿鳥棲居之地,以山田大橋西側的一汪清潭為主景,臨潭的青羽崗受水流衝蝕,有千瘡百孔之狀。崗頂有倚青枕白亭一座,沿崗頂拾級而下至鸕鶿灣中有臥鸕石、喚鸕亭、飛白洞等景。河對岸群山碧翠有被嬉稱為“金字招牌”的白石岩和獅子口等;在臥鸕石乘竹筏順流而下,過山田大橋可瀏覽當地山民使用的傳統香粉碓。距青羽崗西側500米處,新近發現古墳塚一處,據考證是當地劉氏族人為劉伯溫建的紀念墓,現正在恢建計劃中。

劍門關

劍門關是浙西大峽穀中的主要景點,五尊並峙的岩峰橫擋昌北溪流形成“關門”。左右兩側有寶劍石一對,逐稱“劍門”。劍門嶺一邊是坡地,為淘金坪;一邊是峭壁,自高到低,依次排列。峭壁上有觀景台和淘金亭。淘金亭淩空聳立,飄逸灑脫。峭壁下為劍門潭,潭水落石出清冽。主要景觀有:俏稱“五世同堂”的五行峰、藏軍洞、劍門鐵索橋、岩頭鬆、竹林小徑、鴛鴦回頭石、不轉石、遝水橋、聽濤閣等。

吊水岩

吊水岩為進入大峽穀的一處過景,以景見長。相傳劉伯溫部隊在此打仗被圍困山頭之時,從後山岩石上放下吊桶,從溪潭裏吊水解渴而得名。四周山岩環抱,昌北溪穿岩而過,多峭壁、多溪石。供遊客觀賞的石景主要有:公路前的“吊水岩”、“三個和尚哭水桶”、“犀牛頭”、“牲口逃命石”;公路後的“半屏石”、“石如來”、“鳳凰蛋”、“丁字瀑”和被譽為千古之迷的“石炮塔”。石炮塔位於高山腰間的岩壁頂上,高近九米,由大小山石數百塊堆砌而成。民間傳說是在代人民為對付進同強盜而修築的防禦工事。一旦強盜進山,山民們就推到石塔,用滾石打退強盜。這石塔建在岩壁頂上,大石塊重在好幾噸,古代山民有什麼神奇力量或載重機械把這些石塊堆砌起來呢?這為一千古之謎,能破解此謎的遊客,不妨一試。

八仙潭

八仙潭水流穀底,岩立兩壁、氣勢壯觀。相傳為八仙遊蹤,有仙人下棋石、仙人腳印、妞妞腳印等傳說。這裏石景水景具侍,石景由二岸岩壁幻公而成,有“一瀉千裏”、“蘭花指頭”、“將軍峰”、“龍洞”、“老鼠上燈台”、“太白金星”和維妙維肖的“蔣介石”等;水景以潭灘交變的峽穀飛浪令人振憾。最大的八仙潭深不見底,傳為放下八斤線也沒不到底,故又叫“八線潭”;這裏的張魚潭是溪魚上跳的地方,“魚跳”地名也由此而生。龍洞下方有個“妞妞腳印”潭,酷似放大的女人腳印,傳說是荷仙姑一粒泥沙,這是何故?又成一大不解之迷。

天目山

天目山雄踞黃山與東海之間。龍飛鳳舞俯控吳越,獅蹲象立威鎮東南。東西兩峰遙相對峙。東峰大仙頂海拔1480米,西峰仙人頂海拔1506米。兩峰之巔各天成一池。宛若雙眸仰望蒼穹,因而得名。天目山為江南宗教名山。東漢道教大宗張道陵在此修道,史稱三十四洞天。佛教始於晉。梁昭明分經著文於此。元獅子正宗禪寺祖師高峰、中峰尊為"江南活佛"。清玉琳國師創建禪源寺,弘揚臨濟宗風,遂為中國東南名刹。乾隆帝兩度巡山,欽賜《無量壽經》、禦筆《心經》,刺封"大樹王"。曆代名人墨客,登臨誌遊,留有傳世佳作。民國期間,東瀛入侵,天目山一度為浙江抗戰救亡中心,周恩來涉險臨山,縱論救國方略。建國後,天目山係首批頒布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紀末又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為世界級自然保護區。動植物種類繁多,珍稀物種薈萃,為國家教學科研重要基地。被國家授予"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天目山峰戀疊翠,古木蔥蘢,有奇岩怪石之險,有流泉飛瀑之勝,素負"大樹王國""清涼世界"盛名,為古今攬勝頤神勝地。天目千重秀,靈山十裏深,她賦予人類享之不竭的璀燦文化與獨特的大自然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