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斷橋,是一九二一年重建的拱形獨孔環洞石橋,長八點八米,寬八點六米,單孔淨跨六點一米,年前曾經大修,但古樸淡雅的風貌基本未變。橋東堍有康熙禦題景碑亭,亭側建水榭,題額“雲水光中”,青瓦朱欄,飛簷翹角,與橋,亭構成西湖東北隅一幅古典風格的畫圖。

明畫家李流芳《西湖臥遊圖題跋--斷橋春望》稱:“往時至湖上,從斷橋一望魂銷欲死。還謂所知,湖之瀲灩熹微,大約如晨光之著樹,明月之入廬。蓋山水映發,他處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由此觀之,斷橋觀瞻,可得湖山之神髓,豈獨殘雪!

交通情況:

K7斷橋殘雪站下

柳浪聞鶯

今日柳浪聞鶯,經過近四十多年不斷的開發和建設,由當年帝王享受的禦花園,演變為普通老百姓的大樂園。她仍以青翠柳色和婉囀鶯鳴作為公園景觀基調,在沿湖長達千米的堤岸上和園路主幹道路沿途載種垂柳及獅柳,醉柳,浣沙柳等特色柳樹。在園中部主景區辟聞鶯館,又在距聞鶯館不遠處置巨型網籠“百鳥天堂”,營造煙花三月,柳絲飄舞,鶯聲清麗的氛圍。聞鶯館東麵,以草坪和密林帶為主形成友誼園景區,引種了一批日本櫻花,草坪北側鋪石砌台,矗立著“日中不再戰”紀念碑。聞鶯館西側,是柳浪聞鶯重建時填平水蕩沼澤而營造的大草坪,草色遙連西湖碧波青山,大草坪北側,是遷建來此的康熙禦題柳浪聞鶯景亭碑;南側種植了一片高大的喬木樹林,與草坪、柳岸及湖光山色構成富於層麵、角度變化的生動圖景。

公園北部早先的錢王祠,改建成江南私家園林風格,布局的庭院景區,沿用“聚景園”舊稱命名。 園內亭台樓榭,假山泉池,小橋流水,矮牆漏窗,奇花異草,各據其位,合為勝景,全園曲徑通幽,別有天地。

公園東南辟為群眾遊園文娛活動場所,建起了露天舞台,成為杭州市民和八方遊客晨間鍛煉,假日休閑和節日慶典的好去處。 每到夏秋季節,這裏又是消暑納涼“夜花園”,歌舞,戲曲,電影和內容多樣,形式豐富,不定期舉辦的各種各樣的花展,燈會民俗風情表演等,吸引著人們。

交通情況:

乘K4、38路清波門站下

花港觀魚

花港觀魚公園位於蘇堤南段以西,在西裏湖與小南湖之間的一塊半島上。南宋時,內侍官允升曾在離這裏不遠的花家山下結廬建私家花園,園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養五色魚以供觀賞怡情,漸成遊人雜遝頻頻光顧之地,時稱盧園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宮廷畫師創作西湖十景組畫時將它列入其中。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皇帝玄燁駕臨西湖,照例題書花港觀魚景目,用石建碑於魚池畔。後來乾隆下江南遊西湖時,又有詩作題刻於碑陰,詩中有句雲:“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

今日花港觀魚是一座占地二十餘公頃的大型公園,全園分為紅魚池、牡丹園、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個景區。

交通情況:

乘K4、538、K599路蘇堤站下

雷峰夕照

雷峰,位於淨慈寺前,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餘脈,瀕湖勃然隆起,林木蔥鬱。其山雖小巧玲瓏,名氣在湖上卻是數一數二,因為山巔曾有吳越時建造的雷峰塔,是西湖眾多古塔中最為風光也最為風流的一塔,可惜七十餘年前倒掉了,塔倒山虛,連山名也換成了夕照山。西湖南岸這座三麵臨水呈半島狀的名山,當年曾為南宋禦花園占據。一九四九年以後,山上種埴了大量香樟、楓香、榆樹等觀賞樹木,夕照林濤,景色依然富麗。

交通情況:

K4,遊1到淨寺下

雙峰插雲

巍巍天目山東走,其餘脈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北形成西湖風景名勝區的南山、北山。其中的南高峰與北高峰古時均為僧人所占,山巔建佛塔,遙相對峙,迥然高於群峰之上。春秋佳日,嵐翠霧白,塔尖入雲,時隱時顯,遠望氣勢非同一般。南宋時,兩峰插雲列為西湖十景之一清康熙帝改題為雙峰插雲,建景碑亭於洪春橋畔。其時雙峰古塔毀圮已久,以至連此景原有的內涵也一度難為人知‘插雲’者虛言也。設景碑亭於此,實為權宜之計。“浮圖對立曉崔巍,積翠浮空霽藹迷。試向鳳凰山上望,南高天近北煙低”。這是南宋詩人王洧的《兩峰插雲》詩,它告訴人們雙峰插雲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