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質上來說,楊少風還是不相信餘明那一套的。所以才會抱有懷疑的態度,他也覺得,餘明說謊的可能性很大,其他的人更是不相信。
楊少風笑了笑,沒有說他說的對,也沒有說他說的錯,而是把頭轉向旁邊的老板,疑惑的詢問道:“你們這裏也給人提供算命嗎?,你們的服務很有意思。”
那個老板有點尷尬,勉強笑著解釋道:“他就是來這裏混飯吃的,並不是來找工作的人,既然不耽誤我的生意,我就好心的讓他留了下來。”
可能是擔心楊少風發火,連累了他的生意,所以繼續說道:“其實他沒有什麼惡意,學了一點雞毛蒜皮的道法,就到處吵著給人算命掙錢。其實他有時候,算的還是挺準的。”
這個老板也是一個聰明人,點到即止。都說無奸不商,如果不是聰明人,怎麼可能會去做生意,還不虧死呀。所以他最後一句話說的比較模糊,說有時候挺準的,那麼有時候也就不準了。即為了餘明開脫,也沒有得罪楊少風。
如果他堅持說是騙人的,對他店鋪還是有打擊的。畢竟他自己都說騙人的了,為什麼還放在這裏,難道想要騙大家嗎?這裏可是有不少的客人,如果他堅持說,這個餘明算的準的話,那就是在打楊少風的臉。畢竟餘明給楊少風剛才算的可不是太好,說最近有一劫,這更加的得罪人。
所以這個老板非常的聰明,模糊了這個問題。其實他之所以同意餘明在這裏還有另外一個隱情,那就是餘明以前也給他算過兩次,說有大劫難,讓他提前有了應對之策。也不知道是真的被他算準了,還是說隻是巧合,果然都應驗了。
一次就是奴隸的廢除,得罪了這些奴隸商販的利益。那些鬧騰的最歡實的人,都被這裏的管理者殺死了,而他就是擔心有禍事,所以整天機會不出門,躲過了這一劫。要知道,當時的事情,可是死了九層的奴隸商販,而他就沒有事情。
第二件事情,就是那些奴隸餓的發瘋了,想要造反之類的,經過一些有心人的鼓動,鬧得也非常的大。他就聽餘明的建議,沒有參與到這件事。不僅如此,他還出錢,安撫一部分的奴隸,給他們提供食物。這件事經過鎮壓以後,這裏的人為了宣傳需要,他就成了管理者表揚的對象。
雖然奴隸貿易取消了,可是他卻分配到了這個大店鋪,在整個人才市場當中,也算是數一數二了,從他這個幾百平米的後院就可以看出,他這個地方真的很大,雖然不像商業區的地價那樣好,但是這裏那麼大的麵積,相信也值不少錢。
於是他就開了一個中介公司,這裏有不少的人,都是他當初救助的奴隸。他以前可是奴隸販子,自然不是什麼好人。什麼心軟之類的,也不是他的性格。這裏的人雖然比其他的地方要好一點點,但是也沒有多少。畢竟他是商人,可不是善人。至於大家以後的命運,他也不關心。
隻是這個餘明,他也說不好,第一次救他,可能真的隻是一個巧合。自己聽說有劫難,所以嚇得有點不敢出門,所以沒有參與到上次的事情。如果和以前一樣,他肯定會插上一腳的,逼迫政府能夠退一步再說。但是他自己也沒有預料到,這裏的管理者,也就是所謂的政府,竟然如此的強硬,不進不讓步,更沒有談判,直接的就派人殺,這是他沒有預料到的。
他聽說這件事以後,仔細的思考了一下,多少有點明白了一點道理。主要是他們這群人的方法錯了,如果是一件影響重大的事情的話,你可以和管理者,也就是政府談判。可能真的會後退一步,然後互相妥協。可是政府最忌諱一樣東西,那就是有人挾持民意。
在古代的時候,民心都屬於皇帝一人。如果說誰深得民心,皇帝就會對這些人非常的顧忌。人們總喜歡說,皇帝是被奸臣迷惑,然後妄殺忠臣。其實情況並不是這樣的。不是奸臣迷惑皇帝,而是因為奸臣看出了皇帝的心思。
百姓覺得這是一個忠臣,他們不敢罵皇帝,但是卻敢罵那些大臣。尤其是陷害忠臣的奸臣,更是被人痛心疾首。但是他們也不想想,那些奸臣真的都有這個膽子嗎?如果陷害不成,他們就不擔心其他人的報複嗎?不要以為所有的忠臣,都是江湖上的正人君子。他們陰謀詭計,不比那些奸臣差,不然的話,也不可能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