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事情看起來敗局已定,但是,隻要我們堅持一段時間,並付出巨大的努力,往往就會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往往是一個取得成功的人士的必經之路。
24歲的約翰遜是一位平凡的美國人,他以母親的家具做抵押,得到了500美元貸款,開辦了一家小小的出版公司。他創辦的第一本雜誌是《黑人文摘》。為了擴大發行量,他有了一個非常大膽的想法:組織一係列以“假如我是黑人”為題的文章,請白人在寫文章的時候把自己擺放在黑人的地位上,嚴肅地來看待這個問題。他想,如果請羅斯福總統的夫人埃莉諾來寫一篇這樣的文章是最好不過了。於是,約翰遜便給羅斯福夫人寫了一封請求信。
羅斯福夫人給約翰遜回了信,說她太忙,沒有時間寫。約翰遜見羅斯福夫人沒有說自己不願意寫,就決定堅持下去,一定要請羅斯福夫人寫一篇文章。
一個月後,約翰遜又給羅斯福夫人發去了一封信。夫人回信仍說太忙。此後,每過一個月,約翰遜就給羅斯福夫人寫一封信。夫人也總是回信說連一分鍾的空閑也沒有。約翰遜依然堅持發信,他相信,隻要他堅持下去,總有一天夫人是會有時間的。
一天,他在報上看到了羅斯福夫人在芝加哥發表談話的消息。他決定再試一次。他打了一份電報給羅斯福夫人,問她是否願意趁在芝加哥的時候為《黑人文摘》寫那樣一篇文章。羅斯福夫人終於被約翰遜的堅忍性感動了,寄來了文章。結果,《黑人文摘》的發行量在一個月之內由5萬份增加到15萬份。這次事件成為約翰遜事業的重要轉折點。後來,約翰遜的出版公司成為美國第二大的黑人企業。1973年,約翰遜又買下了芝加哥市的廣播電台,經營起了新潮婦女化妝品。
約翰遜認為他的成功得益於母親的教誨:“取得成功總得去努力,有時候要經過許多失敗。你應該像長跑運動員那樣,不斷向前,堅持下去,也許你會勤奮地工作一生而一事無成,但是,如果不去勤奮地工作,你就肯定不會有成就。”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多多少少總會有一些坎坷和波折。世界上之所以有強弱之分,究其原因是前者在接受命運挑戰的時候說:“我會堅持下去。”後者則說:“算了,我承受不住。”
堅持下去,已經成為所有卓越人物的共同點,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個基調。每一個成功的人,在確定了自己的正確道路後,都在不屈不撓地堅持著,忍耐著,直到勝利。成功者認為“惟有埋頭,乃能出頭”。這是作家羅蘭在《羅蘭小語》中寫的至理名言。她還說:“急於出頭的,除了自尋煩惱之外,不會真正得到什麼。像一粒種子,你要它長大,就必須先經過在泥土中掙紮的過程。不肯忍受被埋沒的苦悶的話,暴露在空氣中一個短時期之後,就會永遠地完了。”波斯作家薩迪在《薔薇園》中寫道:“事業常成於堅持,毀於急躁。我在沙漠中曾親眼看見,匆忙的旅人落在從容者的後麵;疾馳的駿馬落後,緩步的駱駝卻不斷前進。”可見,堅持對於一個人成就事業是相當重要的。
在等待機會來臨時,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在機會沒有來臨時,有時需要耐心等待。等待,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時刻準備著,要準備的更加充分,要準備的有能力抓住和運用機會。這樣,在機會光臨時,我們才能有所作為。
李斯·布朗和他的雙胞胎兄弟,出生在邁阿密附近的一個窮苦之家。沒過多久,他們就被廚房女工瑪米·布朗收養了。
因為李斯很好動,說話口齒不清但又說個不停,因此從小學到中學,李斯就被編到專為有學習障礙學生所設的特教班,畢業後,他就在邁阿密海灘擔任清潔工,但他卻夢想成為播音員。
晚上,李斯會把晶體管收音機抱上床,收聽當地播音員的演播。他的房間很小,塑膠地板也殘破不堪,但他卻在裏麵創造了一個想象的電台,當他練習嚼舌根把唱片介紹給假想的聽眾時,梳子就被用來當作麥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