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運動著的世界
天地之間的萬物都在時間長河中流淌著,變化著。從過去變化到現在,又從現在變化到將來。靜止是暫時的,運動卻是永恒!
大概再沒有什麼能比閃爍在天空中的星星,更能引起遠古人的遐想。他們想象在天庭上有一個如同人世間繁華的街市,那些本身發著亮光的星宿一直忠誠地守護在天宮的特定位置,永恒不動的。後來,這些星星便區別於月亮和行星,稱之為恒星。其實,恒星的稱呼是不確切的,隻是由於它離我們太遠了,以至於它們之間的任何運動,都慢得使人一輩子感覺不出來!
北鬥七星,是北天最為明顯的星座之一。在北天的夜空是很容易辨認的。
大概所有的人一輩子見到的北鬥七星,總是如同上頁圖那般形狀。人的生命太短暫了!幾十年的時光,對於天文數字般的歲月,是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然而有幸的是:現代科學的進展,使我們有可能從容地追溯過去和精確地預測將來。左圖的(1)、(2)、(3)是經過測算,人類在十萬年前、現在和十萬年後應該看到和可以看到的北鬥七星,它們的形狀是大不一樣的!
不僅天在動,而且地也在動。火山的噴發,地層的斷裂,冰川的推移,泥石的奔流,這一切都還隻是局部的現象。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我們腳下站立著的大地,也像水麵上的船隻那樣,在地幔上緩慢地漂移著!
由此可見,這個世界的一切量,都跟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時間是最原始的自行變化的量,其他量則是因變量。一般地說,如果在某一變化過程中有兩個變量X,y,對於變量X在研究範圍內的每一個確定的值,變量y都有唯一確定的值和它對應,那麼變量X就稱為自變量,而變量y則稱為因變量,或變量X的函數,記為:
y=f(x)
函數一語,起用於公元1692年,最早見自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的著作。記號f(x)則是由瑞士數學家歐拉於公元1724年首次使用的。上麵我們所講的函數定義,屬於德國數學家黎曼(Riemann,1826~1866)。我國引進函數概念,始於1859年,首見於清代數學家李善蘭(1811~1882)的譯作。
一個量如果在所研究的問題中保持同一確定的數值,這樣的量我們稱為常量。常量並不是絕對的。如果某一變量在局部時空中,其變化是那樣地微不足道,那麼這樣的量,在這一時空中便可以看成常量。例如讀者所熟知的“三角形內角和為180°”的定理,那隻是在平麵上才成立的。但絕對平的麵是不存在的。即使是水平麵,由於地心引力的關係,也是呈球麵彎曲的。然而,這絲毫沒有影響廣大讀者,去掌握和應用平幾的這條定理!又如北鬥七星,它前十萬年與後十萬年的位置是大不相同的。但在近幾個世紀內,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看成是恒定的,甚至可以利用它來精確判定其他星體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