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跡一(1 / 2)

文物古跡一

寶敕樓

瓊山府城金花村(又名下田村)大學士丘浚的故裏,有一座光彩奪人的“寶敕樓”,它同廣東韶關餘靖的“風采樓”並稱為嶺南兩大名樓。據文獻記載,在乾隆時期,丘浚的文集和書的刻版都放在寶敕樓上,任人翻閱。

寶敕樓,建於明朝弘治年間(1470年-1505年)。“寶敕樓,在下田丘文莊公可繼堂後。公為文學士時,進《大學衍義補》,賜一部,敕公建樓藏之,故名。”(《瓊山縣誌》卷十三)。丘浚這部《大學衍義補》,在封建時代,就是一部經世致用,安邦治國的大書。曾國藩說:“如兩通(《通典》、《通誌》),兩衍義(真德秀的《大學衍義》、丘浚的《大學衍義補》),及本朝《兩通》(徐乾學的《讀禮通考》,秦惠田的《五禮通考》),皆萃“六經”諸史之精,該內聖外王之要(《曾國藩文集》)。

定安先賢王弘海在《夜飲寶敕樓》詩在中稱:“尊開北海湛流霞,寶敕樓前學士家。載酒尚疑天祿閣,傳玄空自愧侯芭。”“寶敕樓前學士家”指的是樓的前麵大學士丘浚的家——可繼堂。“載酒尚疑天祿閣”是說身在斯樓中,恍然若是在漢代的天祿閣中。“傳玄空自愧侯芭”是說侯芭在天祿閣字師事經學家楊雄的故事。但王弘海自愧不如侯芭繼承其師傳授其《太玄經》,言之下意是說自己當不起丘閣老的學生。

昌江縣的古跡

昌江縣曆史悠久,古跡較多,其主要的有趙鼎衣冠墓、盧王公墓、文翁周公墓、 南門園墓群、禁采鐵礦碑、治平寺碑、死難礦工紀念碑等。

盧王公墓位於南羅鎮的大安村東北麵100米處,墓坐西北向東湖,屬清代移葬墓。盧王公原姓盧,字浩,為宋朝護駕將軍,以萬戶候稱。宋趙鼎南渡,盧浩與子盧高明隨駕至廣東封開,趙鼎死後,盧浩父子遂流落到今昌江縣南羅鎮大安鄉王屋村。因恐元兵窮追,改姓為王隱居下來。墓前有祭台,碑高155厘米,寬55厘米,厚12厘米。碑中間楷體陰刻“宋護駕將軍盧王公之墓”10個大字,左右各刻“盧高明曆代眾孫奉祀”,“皇統元年孟冬吉日重立”等字。

文翁周公墓位於南羅鎮大安村,墓坐北向南,墓碑完好,屬清代墓葬。周公字國明,清代雷州府海康縣訓導,因樂育有成,曾得到乾隆皇帝的嘉獎。其後代子孫周立功遷居到今昌江縣南羅鎮大安村時,將屍骨移遷到此。當時,周立功家藏一幅乾隆皇敕命書,敕命書與幅長180厘米,寬30厘米的黃綢布上,有漢滿兩種文字,兩旁各織有兩條青龍,青龍中有“奉天敕命”4個字,左為漢文,右為滿文,落款蓋有清廷宮官印。

南門園墓群位於昌城鄉南門外的坡地上,麵積2平方公裏,屬清葬墓群。墓群以磚石墓和長甕棺墓為主,多為埋葬曆屬昌化知縣和其他官員及其親屬而築,陪葬物品較多,墓多被盜挖。從該地出土大量的隨葬陶瓷,有大陶甕、陶罐、小陶甕等器物,可供考古。

禁采鐵礦碑位於石碌鎮西部水頭黎村,是清代乾隆年間碑刻,碑高110厘米,寬40厘米,厚9厘米,正麵為碑文,碑額橫書,正文直書,楷書陰刻,此碑係清政府禁止軍民開采石碌鐵礦石而立,是考證石碌礦山古代開發的實物史料。

治平寺碑位於昌城鄉新城村,碑高200厘米,寬80厘米,厚10厘米,碑額橫書陰刻楷體陰刻,共有724個字,係清代嘉慶年間昌化縣令陶元淳撰寫的關於維護地方治安,保證人民安居樂業的訓示。現碑身完好,碑文清晰可見。

死難礦工紀念碑位於石碌礦山公園,碑呈方柱形,石磚建築。正麵刻有:“日寇蔣匪統治時期死難礦工紀念碑”15個大字,係朱德所寫,該碑解放初期築立。碑座正麵的碑文記述了礦工在日偽時期的悲慘遭遇和英勇鬥爭的過程,其餘三麵雕刻有反映礦工反抗和鬥爭的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