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暄這個詞,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見麵時談天氣冷暖之類的應酬話。寒暄的意思說白了,就是問寒問暖。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熟人,都需要說上幾句寒暄的話,用以溝通彼此之間的感情,創造出和諧的氣氛。寒暄雖然是人們相會時的見麵語,但也是交談者之間一座友誼的橋梁。寒暄並不是幾句廢話,它是交談的“導語”,具有拋磚引玉的作用,是人際交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
初次見麵或經人介紹兩人相識,說上幾句得體的寒暄話,有助於增進彼此之間的友誼和了解,也是提高交際質量的基礎。從心理角度上看,初次見麵,雙方都有一種想了解對方的願望,此時,彼此都注意對方的言談舉止,因而,寒暄中的語言要體現出真摯、坦誠、熱情。如“你好!”、“初次見麵,請多關照!”等等。初次見麵,采用問候式和談天式的寒暄方式比較好。交談者可根據不同的場合、環境、對象進行不同的問候。比如,從年齡上考慮對老年人可以問:“身體好嗎?”對成年人問:“工作忙嗎?”對少年兒童要問:“幾歲了?”或者問:“上幾年級了?”從職業上考慮,對藝術家問:“又有什麼作品問世了?”對商人問:“生意怎麼樣?”對教師可以問:“今天有課嗎?”對工人可以問:“工作累不累?”說話時要委婉,恰到好處,用語不宜過多,能用一言以蔽之的決不說三言兩語。如果滔滔不絕地說個沒完,會給人以輕浮的感覺。
另外一種就是是談天氣的寒暄方式,特別是陌生人之間見麵,一時難以找到合適的話題,就會說類似於“今天的天氣真不錯”,“今天的天氣真冷”之類的話。用此話來打破拘束的場麵。詩人崔灝的詩《長千曲》:“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船暫相問,或恐是同鄉。”這四句詩表現的也是陌生人間相互問候的場麵,其主人公一個客居他鄉的女子相通過鄉音和鄉俗,問其籍貫,攀個“同鄉”。
對朋友、鄰居、同事的寒暄就更加豐富了,如果用得好能夠密切關係,增進友誼。熟人相見也有長幼之分,男女之別,以及各自熟悉的程度等方麵不盡一致,因而,寒暄的用語也應有區別。同長輩相遇,應該表示謙恭;見到同輩可以隨意些,但不能讓人感到粗俗,也要有禮貌;碰到晚輩可等晚輩先說話,並且應言而答。
熟人寒暄最好用讚美式和應變式。作為一個社會成員,都需要別人的肯定和承認,需要別人的誠心誠意的讚美。比如,你的同事小王穿一套新西服,你可以讚美道:“小王,你穿上這套西服,更加有風度了!”如果女同事新穿一件連衣裙,你可以用讚美的語氣說:“小周,你穿上這件連衣裙,更加漂亮了!”小周會很高興的。如遇上年齡大的朋友或同事,你可以說:“老張越來越年輕了。”老張也會很高興,並報之以感謝的目光。讚美式寒暄能夠造成一種和諧氣氛。
應變式寒暄,就是根據見麵的具體場景,觸景生情,根據不同的時間靈活運用。如果是早晨在門口或路上遇見朋友,你可以說:“早晨好!上班去?”如果在食堂碰見,你可以說:“吃了嗎?”等等,這種寒暄隨口而來,但一定要得體,有能亂用。如:“吃了嗎?”這句話一般在早上、中午、晚上用餐時間使用較為妥帖,若在上午十點或下午三點時二人相遇,用“吃了嗎?”來問候,便有些不會時宜了。曾經有這樣一個場麵,一個同事剛剛從廁所出來,另一個同事並非惡意地問了一句:“吃了嗎?”如果,對方誤會了,很不高興地回了句:“你去吃吧!”可見打招呼的話,也並非可以隨手拈來。
見麵寒暄幾句,雖說是一般的生活常識,然而不容忽視。它不但是社會交往的一種手段,而且幾句“正中下懷”的寒暄話,可以為擴大人與人交往的其他話題尋找突破口,避免“話不投機半句多”的現象。寒暄要講究分寸,要適可而止。特別是帶有恭維的寒暄,更要慎用,否則將適得其反。恰當地運用好寒暄,可以溝通感情,發揮這種應變式寒暄應有的作用,使交談順利進入一個新的世界。
寒暄既然是非正式的交談,因此,在理解對方問候言語時,也就不必仔細回味其字麵的真正含義。盡管寒暄的內容無特定的限製,別人也不會當真對待,但是,在交往中使用寒暄語,要考慮到是否與特定的環境和特定的對象相諧調,“到什麼山唱什麼歌?”“見什麼人說什麼話”。比如,中國人見麵喜歡問“吃飯了嗎?”說這句話的人根本就沒想過請對方吃飯,但是,如果遇到一個不懂這句話僅僅是中國人日常使用的一般問候語的外國人,那可能就麻煩了,他很可能以為你想請他吃一頓,那會使你的處境很窘。寒暄中,難免要恭維對方一番,但一定要得體,不要過分,過分就會顯得虛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