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說服攻心技巧(1)(1 / 3)

1.當麵戴帽

“戴帽”,取俗語“戴高帽”之意,即勸說時對對方某些固有的優點給予適度的褒獎,使對方得到某種心理上的滿足,減輕其挫敗的心理,使其在較為愉快的情緒中接受你的勸說。

一位雜誌社的編輯,說服作家很有一套。不論那些人如何地繁忙,他也有辦法使他們答應為他撰稿。本來他的口才並非一流,但奇怪的是,那些作家都無法拒絕他的要求。

“當然我知道你很忙,就是因為你很忙,我才無論如何得請你幫忙,那些空閑太多的作家寫的作品,反倒不會比你的好。”

據他說,這種說法未曾失誤過,一般說來,對方已有很充分的理由拒絕時,想讓他接受你的請求是十分困難的。如果你事先知道他們會用這些理由來拒絕的話,則更增強了他對抗的意念,那麼雙方的氣氛將更緊繃,此時也別談什麼說服了。但若能運用前述那位編輯的方法,先給對方來頂高帽,使對方無法拒絕,事情就好辦了。這就是巧妙地使對方的“不”成為“是”的一種說服技巧。

像這種心理技巧的運用,最適合化妝品的促銷。一位售貨員如果要說服顧客買某種化妝品,心理上應早有被對方拒絕的準備。有些顧客可能會推托:

“你的這些東西我已經有了,現在暫時不需要。”以此來委婉地拒絕你;此時,你若是處理不好的話可能會惹怒對方。這時你可以這樣說:

“你說得很對,況且你的皮膚一看就知道無須化妝也很好看!”聽到這句話,相信沒有一個女人會無動於衷,接著你再說:

“但是為了防止日曬……”不待說完,對方的錢包已開啟了一半。

當麵給人“戴高帽子”,有時為了取悅於人,在言辭上不免會帶點誇張,但話裏頭要有些實在性,這樣別人聽來才覺得順耳,這與毫無分寸、令人肉麻的阿諛奉承、吹牛拍馬屁是截然不同的。

2.背後鞠躬

人際心理學中言及一種勸說術,名曰“後鞠躬”:其立論依據是:一般人都具有這樣的心態,即一個人往往希望別人對他的印象與他的自我評估相同。如果別人的印象不同於他的自我感覺,他就會自覺地調整、修飾一番自己的言行,以糾正別人對他的看法。但是人大多喜歡聽好話,當麵評價一個人,多少要帶上一點兒恭維成分,並摻雜一些非理性因素。因此,“背後鞠躬”——即透過第三者佯作無意間轉述他人的某種意見,或創造某種條件,讓對方間接地聽到你對他的評價與關注,這往往容易收到意想不到的勸說效果。

有一次,有人告訴林肯總統說,外交部長埃德溫·斯坦頓曾罵他是個該死的傻瓜(顯然,傳話人是有意討好總統,撥弄是非)。林肯聽了,隻是漫不經心地說:“如果斯坦頓說我是個該死的傻瓜,那我很可能是的。因為他辦事一向認真,他說的十之八九是正確的。”這話很快傳到斯坦頓那裏,他極為感動,馬上到林肯麵前表示崇高的敬意。

從這個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到,林肯聽到傳言時意識到外交部長對他有意見,於是將計就計,當著傳話人的麵,對外交部長的說法給予肯定,並對其人給予高度評價,有意地借這個“義務傳聲筒”將話傳過去,從而有效地消除了外交部長對自己的不滿。像這樣不露痕跡地借中間人之口義務傳話,隻要所傳內容不走樣,通常其效果是不錯的。

在生活中,再隨和的人有時也有固執的一麵。人在固執時,其心理往往處於一種緊張、封閉的狀態,直言相勸恐怕會碰釘子。如果巧妙地製造懸念,通過賣關子來吊對方的胃口,鬆弛對方緊張、抗拒的情緒,轉移其注意力,誘發其好奇心,然後再進行勸說,則比較容易達到目的。

戰國時,齊國宰相田嬰打算在自己的領地薛地築城,但是幾乎所有的食客都反對這項計劃。他們為什麼要反對呢?道理是相當明顯的,當時齊國的王室,經常會彼此發生無謂的摩擦,這些摩擦都有可能導致田嬰下台。如果主人下台了,那食客又將以何為生呢?

因而食客們不斷地向田嬰進言,希望能中止他的築城計劃。麵對這眾多的反對意見,田嬰覺得很苦惱,他不想再聽到任何反對意見,便對家中的仆役說:

“如果再有客人來,不要讓他們進來。”

然而有位客人向仆役懇求,希望會見田嬰一麵。他在門外大聲說:

“我隻想說三句話,如果超過三句話,願受刀斧而死。”於是田嬰破例地接見了他。

這位男子匆忙跑過來,說了“海”、“大”、“魚”兩個字,說完轉身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