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分工的發展(2 / 3)

四、國際分工影響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

隨著國際分工的發展,使國際商品結構與各國的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發生變化。二次大戰後,這種變化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工業製鹹品在國際貿易中所占比重超過初級產品所占比重

二次大戰前,由於殖民主義宗主國與殖民地落後國家的國際分工以垂直型分工為主,故初級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一直高於製成品。從1953年起,工業製成品貿易在國際貿易中所占比重超過初級產品貿易所占比重。到1990年工業製成品所占比重已達到71%,而初級產品所占比重則降到29%。

(二)發展中國家出口中的工業製成品增長

隨著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分工形式的變化,發展中國家出口中的工業製成品不斷增加,所占比重從1970年的18.5%提高到1990年的54.0%。發展中國家出口製成品在世界貿易中所占比重也在增長。

(三)中間性機械產品的比重提高

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和跨國公司在國際分工中地位的提高和作用的加強,工業內部、公司內部貿易增加,中間性機械產品在整個機械工業製成品貿易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在各主要發達國家製成品貿易中約占70%以上。

(四)服務貿易發展迅速

服務貿易在近年來,特別是在發達國家有了迅速的發展。服務貿易在各發達國家對外貿易中都占很大比例。世界服務貿易額從1967年的700-900億美元劇增到1994年的10800億美元。

五、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利益

國際分工可以擴大整個國際社會勞動的範圍,發展社會勞動的種類;可以使貿易參加國揚長避短,發揮優勢,有利於世界資源的合理配置;可以節約全世界的勞動時間,從而提高國際社會的生產力。因此,國際分工的發展是一個進步的過程。但是,由於國際分工的產生與發展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進行的,它代表了生產力發展的進步過程,同時也體現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係,因此,國際分工也成為舊的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貿易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資本主義國際分工體係中,帝國主義國家的分工是比較平等或平等的關係。但是,在帝國主義國家與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後國家間的分工卻是中心和外圍的關係,兩者之間是控製與被控製、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這種不平等的分工關係決定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後國家的不平等的貿易關係。

帝國主義國家憑借自己在市場上的獨占地位,在國際貿易中高價賣出,低價買進,進行不平等交換;通過對外貿易、轉嫁經濟危機,把國際貿易中的利益大部分、有時甚至是全部占為己有,使殖民地、落後國家的貿易條件不斷惡化,大大影響了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

二次大戰後,隨著發展中國家在政治上取得獨立、民族工業的不斷發展、在國際政治經濟舞台上的不斷鬥爭,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有所改善,貿易利益隨之增多,但是還未發生根本性、實質性的變化。

六、國際分工與對外貿易依存度

對外貿易依存度也叫對外貿易係數,是一國對外貿易額(出口額與進口額之和)在該國國民生產總值(或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

國際分工的發展使各國對外貿易依存度不斷提高。

1.隨著國際分工的發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分工的深入發展,整個世界貿易依存度都在不斷提高,世界出口依存度已從1950年的8.5%提高到1980年的17.1%。它表明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入發展,世界經濟生活在不斷地國際化。

2.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入發展,國際分工已成為各國國民經濟運轉的一個必需條件,國際貿易的重要性有了顯著的提高。不同類型的國家的出口依存度都有了程度不同的增長。從1950年到1980年間,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出口依存度從7.7%增長到26.8%。

3.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入發展,也使貿易方式向著多樣化發展。

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學說

國際貿易學說是經濟學中最古老的學科之一。國際貿易問題也經常是經濟理論中爭論得最為激烈的問題。早在16世紀,西歐重商主義者就開始對國際貿易問題進行了探討。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國際貿易理論研究工作在18-19世紀日益發展。古典經濟學的最重要代表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為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提供了理論基礎。在他們之後,經過其他經濟學家的發展,特別是赫克歇爾和俄林的完善,使這個理論至今仍在西方經濟學界占據支配地位。

從亞當·斯密到現代西方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理論,大體經曆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說。

第二階段,是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這是一個關鍵階段。

第三階段,是赫克歇爾、俄林要素稟賦學說。這是兩位瑞典經濟學家,他們把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與生產要素聯係了起來。

第四階段,是裏昂惕夫反論所引起的對要素稟賦學說的擴展。

一、亞當·斯密的國際分工學說

亞當·斯密(AdamSmith,1723-1790)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古典學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理論的創始者。他處在從工場手工業向大機器工業過渡時期。在其代表著作《國富論》中,他提出了國際分工與自由貿易的理論,並以此作為他反對重商主義的“貿易差額論”和保護貿易政策的重要武器,對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理論做出了重要貢獻。

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他認為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原因是:(1)分工能提高勞動的熟練程度;(2)分工使每個人專門從事某項作業,可以節省與生產沒有直接關係的時間;(3)分工有利於發明創造和改進工具。他還以製針業中手工工場的例子來說明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斯密認為根據當時的情況,在沒有分工的情況下,一個粗工每天連一根針也製造不出來。而在分工的情況下,十個人每天可製造48000根針,每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幾千倍。因此,他認為在生產要素不變的條件下,依靠分工勞動生產率可以得到提高。

在斯密看來,適用於一國內部的不同職業之間、不同工種之間的分工原則,也適用於各國之間。他主張如果外國產品比自己國內生產的便宜,那麼最好是輸出本國在有利生產條件下生產的產品去交換外國的產品,而不要自己生產。他舉例說,在蘇格蘭,人們可以利用溫室生產出很好的葡萄,並釀造出同國外進口一樣的葡萄酒,但要付高出30倍的代價。如果真這麼做,那就是明顯的愚蠢行為。斯密認為,每一個國家都有其適宜於生產的某些特定的產品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去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後彼此進行交換,則對所有交換國家都是有利的。因此,斯密這個理論也稱為絕對利益理論(TheoryofObsoluteAdvantage)。

斯密認為:自由貿易會引起國際分工,國際分工的基礎是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生產條件。它們都可以使一國在生產上和對外貿易方麵處於比其他國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國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產條件進行分工和交換,將會使各國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將會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加物質財富。

由於這個理論是按各國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進行國際分工,所以,他的分工理論又叫地域分工說(TheoryofTerritorialDivisionofLabour)或絕對成本理論(TheoryofObsoluteCost)。

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說

大衛·李嘉圖(DavidRicardo,1772-1823)是英國工業革命深入發展時期的經濟學家,是當時英國工業資產階級的思想家。其代表著作是《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

(一)比較成本說的產生

1815年英國政府為維護土地貴族階級利益而修訂實行了“穀物法”。“穀物法”頒布後,英國糧價上漲,地租猛增,它對地主貴族有利,而嚴重地損害了產業資產階級的利益。昂貴的穀物,使工人貨幣工資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潤減少,削弱了工業品的競爭能力;同時,昂貴的穀物,也擴大了英國各階層的吃糧開支,而減少了對工業品的消費。“穀物法”還招致外國以高關稅阻止英國工業品對他們的出口。總之,“穀物法”大大傷害了英國產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出於發展資本、提高利潤率的需要,英國產業資產階級迫切要求廢除“穀物法”,從而與土地貴族階級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為了廢除“穀物法”,工業資產階級在全國各地組織“反穀物法同盟”,廣泛宣傳“穀物法”的危害性,鼓吹穀物自由貿易的好處。而地主貴族階級則千方百計維護“穀物法”。他們認為,既然英國能夠自己生產糧食,根本不需要從國外進口,反對在穀物上自由貿易。

這時,工業資產階級迫切需要找到穀物自由貿易的理論依據。李嘉圖適時而應,他認為,英國不僅要從外國進口糧食,而且要大量進口,因為英國在紡織品生產上所占的優勢比在糧食生產上優勢還大。故英國應專門發展紡織品生產,以其出口換取糧食,取得比較利益,提高商品生產數量。為此,李嘉圖在進行廢除“穀物法”的論戰中,提出了比較成本說(TheoryofComparativeCost)。

(二)比較成本說的主要內容

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說是在亞當·斯密絕對成本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根據斯密的觀點,國際分工應按地域、自然條件及絕對的成本差異進行,即一個國家輸出的商品一定是生產上具有絕對優勢、生產成本絕對低於他國的商品。李嘉圖進一步發展了這一觀點,他認為每個國家不一定要生產各種商品,而應集中力量生產那些利益較大或不利較小的商品,然後通過國際貿易,在資本和勞動力不變的情況下,生產總量將增加,如此形成的國際分工對貿易各國都有利。

為了說明這個理論,李嘉圖沿用了英國和葡萄牙的例子,但對條件做了一些變化。

葡萄牙生產酒和毛呢,所需勞動人數均少於英國,從而英國在這兩種產品的生產上都處於不利地位。根據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兩國之間會進行國際分工。而李嘉圖認為,葡萄牙生產酒所需勞動人數比英國少40人,生產毛呢隻少10人,即分別少1/3和1/10;顯然,葡萄牙在酒的生產上優勢更大一些,雖然它在毛呢生產上也具有優勢;英國在兩種產品生產上都處於劣勢,但在毛呢生產上劣勢較小一些。根據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應“兩利取重,兩害取輕”。即英國雖都處於絕對不利地位,但應取其不利較小的毛呢生產,葡萄牙雖都處於絕對有利地位,但應取有利較大的酒生產。按這種原則進行國際分工,兩國產量都會增加,進行國際貿易,兩國都會得利。分工後投入的勞動人數雖沒有變,但酒的產量卻從2單位增加到2.125單位,毛呢從2單位增加到2.2單位。如果英國以1單位毛呢交換葡萄牙1單位酒,則兩國都從這種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中得利了。因此,這種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對兩國都是有利的。

李嘉圖認為,在資本與勞動力在國際間不能自由流動的情況下,按照比較成本理論的原則進行國際分工,可使勞動配置更合理,可增加生產總額,對貿易各國均有利。但其前提必須是完全的自由貿易。他說:“在商業完全自由的製度下,各國都必然把它的資本和勞動用在最有利於本國的用途上,這種個體利益的追求很好地和整體地普遍地結合在一起。由於鼓勵勤勉獎勵智巧並最有效地利用自然所賦予的各種特殊力,它使勞動得到最有效和最經濟的分配;同時,由於增加生產總額,它使人們都得到好處,並以利害關係和互相交往的共同紐帶把文明世界各民族結合成一個統一的社會。”

(三)對比較成本說的評價

1.比較成本理論在曆史上曾起過進步作用。它為自由貿易政策提供了理論基礎,推動了當時英國資本積累和生產力的發展。在這個理論影響下,“穀物法”廢除了。這是19世紀英國自由貿易政策所取得的最偉大的勝利。因此,比較成本理論在19世紀加速社會經濟發展方麵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2.這個理論的出發點是認為這個世界是永恒的,是一個靜態均衡的世界,是一個各國間、各經濟集團間利益和諧一致的世界。他認為現存社會製度是當然的,資本主義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是自然的永恒的現象,企圖把工業國家的理論模式擴大到所有國家、所有社會。

與此相反,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範疇及規律具有曆史相對性。因此,資本主義的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等經濟範疇和經濟現象隻具有曆史暫時性,而不能看作是永恒的規律。

3.比較成本理論的分析方法屬於靜態分析,李嘉圖提出了九個假定作為其論述的前提條件。

(1)隻考慮兩個國家(英國與葡萄牙)兩種商品(葡萄酒和毛呢);

(2)堅持勞動價值論,以英葡兩國的真實勞動成本的差異建立比較成本說,假定所有的勞動都是同質;

(3)生產是在成本不變的情況下進行的;

(4)沒有運輸費用;

(5)包括勞動在內的生產要素都是充分就業的,它們在國內完全流動,在國際之間不能流動;

(6)生產要素市場和商品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市場;

(7)收入分配沒有變化;

(8)貿易是按貨物物物交換的方式進行;

(9)不存在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國際經濟是靜態的。

總之,李嘉圖在論證他的比較成本說時,把多變的經濟狀況抽象成為靜態的、凝固的狀態。

4.比較成本理論隻提出國際分工的一個依據,未能揭示出國際分工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原因。成本、自然條件等因素對國際分工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唯一的和根本的因素。實際上,生產力、科學技術、社會條件等都對國際分工有重要的影響。

5.比較成本說未能揭示出國際商品交換所依據的規律,即價值規律的國際內容。由於未充分理解勞動的兩重性,在分析方法上跳過了中間環節,加上客觀上存在一些困難(如世界市場還未充分發展),使李嘉圖在把支配一國商品交換的價值規律運用到國際商品交換時,迷惑不解,止步不前,作出了“支配一個國家中商品相對價值的規則不能支配兩個或更多國家間互相交換的商品的相對價值”的結論。具體而言,“英國將以100個人的勞動產品交換80個人的勞動產品。這種交換在同一個國家中的不同個人間是不可能發生的。……但卻可能用100個英國人勞動的產品去交換80個葡萄牙人、60個俄國人或120個東印度人的勞動產品。”李嘉圖認為,資本由一個國家轉移到另一個國家以尋找更有利的用途是非常困難的,不如在一國內轉移來得方便。由於資本在國際間不易流動,因此,各國之間利潤率無法趨於一致,這就是一個國家包含少量勞動的商品之所以能夠和另一個國家包含多量勞動的商品相互交換的原因。因為“隻要資本能自由流向運用最為有利的國家,利潤率就不會有任何差別,商品的實際價格或勞動價格,除去把它運往各個銷售市場所需要的追加勞動量外,也不會再有其他的差別”③。在李嘉圖看來,他的勞動價值論在國際貿易領域內失去了普遍意義。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決定外貿商品的價值呢?他認為,一切外國商品的價值是“由用來和它們交換的本國土地和勞動產品的數量來衡量的,所以,即使由於新市場的發現而使本國一定量的商品所能換得的外國商品數量增加一倍,我們所得的價值也不會更大”④。這樣,他就把國際貿易中價值決定的問題轉移為交換價值的決定問題,以交換價值來取代價值正是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不完善的具體表現,因為他仍然沒有從交換價值中抽象出價值來。

對於以上的問題,馬克思從堅持勞動價值論的立場出發,運用勞動價值論的基本論點,給予了科學的回答。馬克思指出:“投在對外貿易上的資本能提供較高的利潤率,首先因為這裏是和生產條件較為不利的其他國家所生產的商品進行競爭,所以,比較發達的國家以高於商品的價值出售自己的商品,雖然比它的競爭國賣得便宜。隻要比較發達的國家的勞動在這裏作為比重較高的勞動來實現,利潤就會提高,因為這種勞動沒有被作為質量較高的勞動來支付報酬,卻被作為質量較高的勞動來出售。對有商品輸入和輸出的國家來說,同樣的情況也都可能發生;就是說,這種國家所付出的實物形式的物化勞動多於它所得到的,但是它由此得到的商品比它自己所能生產的更便宜。”馬克思進一步指出:“不同國家的工作日相互間的比例,可能像一個國家內熟練的、複雜的勞動同不熟練的、簡單勞動比例一樣”,因此,“即使從李嘉圖理論的角度來看,……一個國家的三個工作日也可能同另一個國家的工作日交換。”這就是說,後一個國家的一個工作日作為熟練的、複雜的勞動,等於是倍加的簡單勞動,與前一個國家三個工作日的不熟練的簡單的勞動所創造的商品價值相等。因此,它們之間的交換仍然符合等價交換的原則。馬克思通過這樣的論證,解決了李嘉圖在國際交換中所遇到的矛盾和困難。

三、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說

古典學派的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理論在西方經濟學界占支配地位達一個世紀之久,到了20世紀30年代,才受到兩位瑞典經濟學家的挑戰。他們就是赫克歇爾(EilFilipHeckscher1879-1952)和他的學生俄林(BeltilGotthardOhlin,1899-1979)。俄林的代表著作是《域際和國際貿易》,他曾於1977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由於他的理論采用了其師赫克歇爾的主要觀點,創立了較完整的要素稟賦學說(FactorEndowmentTheory),因此又叫作赫克歇爾-俄林原理(TheHeckschor-OhlinTheorem),或簡稱赫-俄原理(H-O原理)。

古典學派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商品所費勞動時間決定的。而以俄林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則反對這一學說。他們用在互相依賴的生產結構中的多種生產要素的理論代替了古典學派的單一生產要素的勞動價值理論。李嘉圖認為國內價值的決定不能適用於國際貿易,而俄林則把國內價值理論擴大到區際貿易和國際貿易上。

古典學派認為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是各個國家在生產各種商品時勞動生產率的差異,而且各國勞動生產率及其差異都是固定不變的。俄林則在他的生產要素稟賦理論中,假定各個國家在生產商品時所使用的生產技術是一樣的,因而排除了各國勞動生產率的差異。

(一)要素稟賦學說的三個主要結論

1.每個區域或國家利用它的相對豐富的生產諸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從事商品生產,就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而利用它的相對稀少的生產諸要素從事商品生產,就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因此,每個國家在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體係中生產和輸出前麵那些種類的商品,輸入後麵那些種類的商品。

2.區域貿易或國際貿易的直接原因是價格差別,即各個地區間或國家間商品價格不同。

3.商品貿易一般趨向於(即使是部分地)消除工資、地租、利潤等生產要素收入的國際差別,導致國際間商品價格和要素價格趨於均等化。

(二)赫-俄學說的一些假定(為了理論分析的方便)

1.在各個域際或國家內部,生產諸要素是完全自由流動的,但在區域和國家之間,它們是不能自由流動的;

2.假定貨物流通中的一切限製都不存在;

3.假定隻有商品貿易,貿易是平衡的,出口恰恰足以支付進口;

4.假定生產諸要素是完全可以分割的,單位生產成本不隨著生產的增減而變化,因而沒有規模經濟的利益;

5.假定隻有兩個區域或兩個國家;

6.假定兩國技術水平相同,生產函數相同。

(三)要素稟賦說的主要內容

要素稟賦說有狹義和廣義之分。所謂狹義的要素稟賦說是指生產要素供給比例說,它通過對相互依存的價格體係的分析,用不同國家的生產諸要素的豐缺解釋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和一國進出口商品結構的特點。所謂廣義的要素稟賦說,除了生產要素供給比例說之外,還包括要素價格均等化說。該學說研究國際貿易對要素價格的反作用,說明國際貿易不僅使國際間商品價格趨於均等化,還會使各國生產要素的價格趨於均等化。現分述如下:

1.生產要素供給比例說

俄林的生產要素供給比例說是從商品價格的國際絕對差開始逐層展開的,其內容有以下七方麵:

(1)價格的國際絕對差。俄林認為,各國所生產的同樣產品的價格絕對差是國際貿易的直接基礎或直接原因,即國際貿易之所以產生是由於價格的不同。當兩國間的價格差別大於商品的各項運輸費用時,則從價格較低的國家輸出商品到價格較高的國家是有利的。在許多情況下,一些國家可以生產出與進口貨的質量同樣好的貨物,但必須付出高昂的代價。例如,美國可以生產咖啡、香蕉,英國也可以種植葡萄,但生產成本要比進口貨高得多。另一些情況是,有一些國家缺乏資源,如日本為發展工業必須進口石油。

(2)成本的國際絕對差。俄林認為價格的國際絕對差來自成本的國際絕對差。同一種商品的價格的國家之間的差別,主要是成本的差別。所以,成本的國際絕對差是國際貿易發生的第一個原因。

(3)不同的成本比例。俄林認為國際貿易發生的第二個條件是在兩國國內各種商品的成本比例不同。

(4)相同的成本比例。俄林認為,如果兩國的成本比例是相同的,一國的兩種商品成本都按同一比例低於另一國,則兩國間隻能發生暫時的貿易關係,見表3-3(b)。

在這種情況下,隻能是美國的小麥和紡織品都單方向英國輸出,而英國沒有任何產品可輸出,因美國對英國貿易出超,英國入超。英國需大量買入美元來補償,則美元彙價就會上升,英鎊就會下降。美元彙價的上升意味著以英鎊計價的美國商品價格的上漲,就會抑製美國的出口。在彙率達到一定水平時,雙方的進口值恰好會等於出口值,這就建立了貿易平衡。但在兩國成本比例相同時,兩國間均衡彙價就會按美元(或英鎊)計算,美國商品的單位成本完全等於英國的單位成本。因此,將不會再有貿易關係產生。此例中,美元彙價上漲一倍就會使兩國兩種商品的單位成本完全相等。由此可見,俄林認為比較成本差異是國際貿易的重要條件。

(5)生產諸要素的不同的價格比例。為什麼存在著比較成本的差異呢?即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成本比例呢?俄林認為是因為各國國內的生產諸要素的價格比例不同。不同的商品是由不同的生產要素組合生產出來的。在每一國,商品的成本比例反映了它的生產諸要素的價格比例關係,也就是工資、地租、利息、利潤之間的比例關係。由於各國的生產要素價格不同,就產生了成本比例的不同。

那麼,每種生產要素的價格是如何決定的呢?它們是由供給和需求決定的。對一種要素的需求是來自對其產品的需求。因此,對汽車的需求增加,對工人、原料、資本的需求也會增加。既然每種生產要素的價格是由供求決定的,那麼兩國的生產要素的價格的不同比例關係,也就是兩國諸生產要素的供給與需求存在著不同的比例關係。

(6)生產諸要素的不同的供求比例。各國在生產要素的供給方麵是不相同的,即各國所擁有的各種要素的數量、種類和質量是不同的。國際貿易就是建立在各個國家各種生產要素的多寡不同和價格的高低不同的基礎上。另外,即使生產諸要素的供給比例是相同的,對這些生產要素不同的需求也會產生生產諸要素的不同的價格比例,從而為國際貿易提供一個基礎。

(7)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基礎和利益。俄林從價格的國際絕對差出發,分析了成本的國際絕對差,又探討了不同國家內不同的成本比例,進而探討了生產諸要素的不同的價格比例,最後分析了生產諸要素的不同的供給和需求比例。

他認為,在這個鏈條中,供給比例是最重要的環節,但沒有一個單一的環節是國際貿易的最終的基礎。各個環節之間的互相依賴的關係決定了每一個國家的價格結構。而各個國家的價格結構決定了它們在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體係中的比較利益,同時這也就構成了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基礎。

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最重要的利益是各國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種生產要素。在國際分工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的最有效的利用將會比在閉關自守的情況下得到更多的社會總產品。

俄林還認為國際生產要素不能充分流動使生產達不到理想結果,但是商品的流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國際間生產要素缺少流動性的不足,即通過國際貿易可以部分解決國際間要素分配不均的缺陷。

(四)要素價格均等化說

赫克歇爾和俄林,不僅認為不同國家的不同的要素稟賦是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而且還進一步論述了國際貿易將會導致各國生產要素的相對價格和絕對價格的均等化,即所謂要素價格均等化說(Factor-PriceEqualizationTheory)。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遜(P.A.Samuelson1915-)發展了這個理論。他認為,國際要素價格均等化不僅是一種趨勢,而且是一種必然。由於他對赫-俄原理的引申,因此這個理論又稱為赫-俄-薩原理(H-O-STheorem)。

按照這種理論,雖然生產要素在國際間不能自由流動,但在國際間商品的自由流動將會導致這兩個國家的工人取得同等的實際工資、資本獲取同樣的利息、土地獲得同等的地租。這是因為兩國在實行分工和發生貿易之後,各自經常大量使用本國豐裕要素進行商品生產,從而使這類要素價格日趨上漲;同時,由於各自不斷進口本國稀缺要素生產的外國產品,將使本國這類要素價格不斷下跌。這樣,通過國際貿易導致了兩國間的工資差異和利息差異的縮小,並使要素價格趨向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