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一體化(續)
區域經濟一體化綜述(續)
4.發展中國家間經貿合作存在的問題
綜觀上述各地區發展中國家間區域經貿合作及發展的曆史與現狀,其間也存在一些問題:
(1)區域經貿合作所產生的短期利益並不顯著,尤其在較落後地區的經貿合作組織中表現得較突出。如南部非洲及北部非洲的自由貿易區,因自身的經濟困難和出口競爭力較差,合作產生的貿易創造和貿易擴大效果不顯著,貿易增長乏力,在全球貿易比重仍較低,整個非洲僅占1992年全球貿易的3%,而1960年曾達6%。這無疑使各參加國對中期目標的成效產生疑問。
(2)區域內各成員國間產業結構的差異不大,產品相互競爭的可能性遠遠大於相互間的互補性。加之彼此間經濟發展程度較低,短期內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可能性較小,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各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意願。如拉美、南亞的經貿集團,其集團內成員國出口的商品類別無多大差異,彼此間是世界市場上同類商品的競爭者,要走向共同協調一致則較困難。
(3)區域經貿合作產生的經貿利益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益分配不均的現象,這對域內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不利,必然會影響域內一些國家促進經濟一體化更高層次發展的積極性。
(4)域內各國存在政治經濟體製上的差異也影響域內的經貿合作。宗教、文化、習俗的差異也影響各國促進全麵的共同協調發展。
(5)域內缺乏主導國家的積極推動,是發展中國家間的區域經貿合作組織難以在其經貿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重要原因。因為沒有積極推動貿易自由化的主導國,則無法在短期內對因政治與經濟方麵的影響,特別是在經貿方麵產生的損失提供補償,從而難以在域內全麵推行經濟合作計劃。
(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間的區域經貿合作
發展中國家除了加強其間的經貿合作外,也努力尋求與發達國家的區域經貿合作。
1.歐洲地區
南歐的部分國家,如希臘、葡萄牙、西班牙較早地與歐共體合作,先後於1981年1月1日、1986年1月1日(葡、西同時)加入歐共體,得到了歐共體內較發達國家在技術、經濟上的援助及政策改革方麵的幫助,加上積極利用外資,使其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的增長。
1995年1月1日奧地利、芬蘭和瑞典加入歐洲聯盟。歐洲聯盟在向發達國家擴展的同時,也積極向中、東歐國家擴展。波蘭、匈牙利、捷克共和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6國已正式申請加入歐盟,1994年12月9日歐盟12國加上上述3國已一致對一項吸收東歐6國參加的籌備工作計劃、並決定對東歐的立法與歐洲聯盟統一大市場和競爭規則相協調的問題、以及它們對歐盟農業政策的影響問題進行研究。在此之前,歐盟執委會委托英國的國家經濟研究會對東歐產品進入歐盟市場,將對歐盟產生的影響進行研究。其結果表明,在1987年至1995年期間,對歐盟整體與較發達的製造業與農業會產生減少0.2%國民生產總值的極小影響,從1987-2010年,則會帶來增加0.8%的國民生產總值的積極影響。但在短期內,由於歐盟中發達國家的製造業與農業相對喪失競爭力,對生產與勞動力就業會帶來壓力,會使這些部門對東歐產品進口積極尋求限製措施。另外,對歐盟中發達程度相對較低的希臘、葡萄牙、愛爾蘭、北愛爾蘭、意大利南部與西班牙的大部分地區,由於擔心東歐的加入會影響歐盟對其援助資金的再分配,也會阻礙東歐的加入。
2.北美地區
墨西哥總統薩裏納斯1988年12月上任之後,便積極尋求與美國的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後加拿大主動加入談判。3國於1991年6月12日在多倫多召開第一次部長級會議,經過14個月的談判,1992年8月12日宣布3國就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達成協議。克林頓上任後積極推動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有關勞工與環保的附屬條款,並於1993年8月13日美加墨3國達成附屬條款的協議,以保障美國勞工權與墨西哥生態環境。
北美自由貿易區從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其人口3.67億,國民生產總值近7萬億美元。這一市場的實力足以與歐洲聯盟對抗(其人口3.8億,國內生產總值7萬億多美元)。北美自由貿易區將在15年內實現商品的自由移動。
1994年12月10日,美洲34個國家的領導人在美國的邁阿密簽訂協議,同意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並將2005年確定為完成談判的最後期限。在美洲國家首腦會議《原則宣言》中,確定了美國與其他國家的“發展與繁榮夥伴關係”,通過經濟一體化和自由貿易促進社會與經濟的繁榮,在2005年前就貿易和投資障礙的逐步取消列出時間表。認識到投資與服務業發展的重要性,決定建立強有力的機構,通過共同合作促進投資,以建立一個更開放、更透明、更一體化的市場,並促進資本市場的發展和逐步一體化。作為繁榮的基礎,美洲各國(除古巴外)決定在電信、能源與交通運輸等領域作出共同努力,加強合作,爭取建立西半球內較先進的服務設施,以便商品、服務、資本、信息與技術能自由移動。考慮到本地區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宣言》也規定對發展中國家及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給予優惠待遇,以免受製於大、中等國家經濟。各國也強調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如果這一目標能夠實現,則將在西半球出現一個世界最大的市場,其消費人口達8.5億,購買的商品和服務達13萬億美元。
3.亞太地區
1989年由澳大利亞倡議召開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首次部長級會議在堪培拉召開,1992年9月第四屆曼穀部長級會議決定成立常設性秘書處,拉開了亞太地區經貿合作的序幕。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包括14個東亞和拉美成員(日本、中國、韓國、香港地區、中國台灣省、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文萊;越南、墨西哥、智利,後3國是1994年11月才參加的。)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共18個國家和地區。1994年11月15日在印尼茂物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首腦非正式會談達成協議,會議發表的《茂物宣言》“確定了亞太地區和全世界今後經濟合作的道路和方向”,確定發達國家在2010年前,發展中國家在2020年前實現區域內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各國一致同意在人力資源開發、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科學與技術、環境保護、中小企業發展、公共部門的參與等部門加強合作。《宣言》要求部長級會議和事務機構就關稅、基準認證、投資原則、妨礙進入市場的行政障礙問題提出改善原則。鑒於歐洲和其他地區國家擔憂亞太經合組織可能會逐步演變成一個同世界其他地區相對抗的貿易集團,《宣言》強調“堅決反對建立一個不謀求實現全球自由貿易的內向的貿易集團”;1995年以來該組織有了進一步發展。
(三)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區域經貿合作進一步加強的原因及存在的問題、趨勢
1.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間的區域性經貿合作進一步加強的原因
(1)振興經濟是世界各國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變化後的重點考慮事務。東西方冷戰基本結束,全球性經濟“熱戰”卻拉開序幕。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都認識到,隻有發展本國經濟,開拓市場,才能立於競爭的不敗之地。因此,無論是美國,還是拉美國家;無論是西歐國家,還是東南亞的發展中國家,世界各國都把發展國民經濟放在首要位置。例如,拉美國家為擺脫80年代沉重外債負擔造成的經濟危機,主要致力於發展經濟,以新自由主義學派的市場經濟理論為基礎,通過調整經濟結構、緊縮公共開支、開放國內市場、吸引外資等措施促進經濟貿易發展和自由化。
(2)實行開放的自由貿易是各國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目前世界經濟國際化趨勢加強,各國隻有加強同其他國家的經濟合作和貿易關係才能保證經濟的持續發展。所以,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都主張推進自由貿易,希望通過彼此間開放市場,擴大本國產品與服務的出口。例如,美國一直認為拉美地區是其有較大貿易順差的唯一地區。預計到2003年,美國對拉美地區的出口額將接近3000億美元。同時,美國在拉美地區的投資也逐年增加,到1993年已達1200多億美元。加之拉美地區資源極其豐富,美國視之為重要的市場和生產基地。而拉美的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基礎薄弱,技術力量落後和缺乏建設資金,經濟發展後勁不足,擔心落後於世界潮流。為此,拉美發展中國家近幾年在加強其自身經貿合作的同時,也尋求與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合作,而美國又是拉美的重要出口市場和主要投資國。因此,美洲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也是符合拉美國家的意願與需要的。
總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彼此間都需要借助對方的力量發展本國經濟,通過貿易加強其經濟合作。
(3)發展中國家經貿發展速度加快,亞太地區與拉美地區是全球經濟增長較快、貿易地位不斷上升的國家與地區,促使世界大國紛紛製定其全球經濟與安全戰略,以求在未來的世界經濟發展中占據有利地位。美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的經濟學家及外交家普遍認為“21世紀將出現亞太時代”,“世界經濟的重心將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轉移”。東亞地區是全球經濟活力最強、發展速度最快的地區。從經濟增長率、外貿差額、外貿在全球貿易中的比例來分析,東亞均名列世界前茅。1994年世界貿易前15位的國家與地區,亞太地區有北美、日本、中國、“四小龍”,占了8位。而貿易增長最快的國家與地區有新加坡(25.2%)、中國(20.9%)、韓國(18.6%)、香港(14.6%)、西班牙(18.6%)。出口增長較快的全是東亞國家。美國商務部認為,在90年代後期,東亞的增長速度可能是北美的2倍,西歐的3倍。到本世紀末,西歐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中的份額將從1/4降到1/5;而東亞將從現在占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1/4增至1/3。美國商務部副部長加騰認為克林頓政府在製定對外政策及經濟政策時應將重點轉向太平洋地區。亞洲是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美國與亞洲貿易總額約占美國對外商品貿易總額的40%;美國在亞洲的直接投資1993年達920億美元。因此,美國極力推動與亞太地區的經貿合作,拉美國家也實現了國民生產總值連續三年的穩定增長,所有這些都促使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經貿合作的願望加強。
(4)發達國家出於全球安全戰略與地緣政治利益考慮,積極尋求同周邊國家與地區的區域經貿合作。美國曆來重視其“後院”的拉美地區。近幾年拉美各國加強了同歐洲與亞洲的經貿往來,這引起了美國的警惕,擔心自己的“後院”變為他人的市場,因此想通過創建美洲自由貿易區,密切同拉美各國的關係,從而增強其與歐洲和亞洲經貿集團抗衡的實力。而日本身居亞洲,但在“明治維新”後,為擠進西方發達國家行列,提出所謂“脫亞入歐”的口號,東南亞及東亞的中國、韓國、中國台灣省、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繁榮又使日本從自身經濟與安全利益出發,發出一片“脫歐返亞”的呼聲。近幾年,日本掀起向東南亞投資的熱潮,投資額大幅度上升,其經濟重心已轉向亞洲,欲同東南亞建立起“準備再次飛躍的夥伴關係”。澳大利亞與新西蘭從90年代初也將其戰略從傳統的歐美轉向亞洲,加強同亞洲發展中國家的經貿合作。這是亞太經濟合作組織能迅速發展的極其重要的原因。
歐洲大陸的發達國家一直將建立“統一的歐洲大廈”視為其經濟與政治、安全的最終目標。作為發達國家,在考慮援助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時,必然首先將發展同東歐、中歐發展中國家的經貿關係視為重點,積極推動與這些國家的合作,力圖將這些國家納入自己的全球戰略體係之中。
(5)世界範圍內的經貿集團化浪潮,促使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都積極尋求自己經貿發展的良好環境,加入區域經貿一體化進程之中。美國加快與美洲、亞太發展中國家的經貿一體化就是基於認識到歐共體的不斷擴大、歐洲聯盟形成的壓力。歐洲共同體與歐洲自由貿易聯盟1991年10月22日達成協議,從1993年1月正式建立“歐洲經濟區”。該區北起冰島、南至希臘,人口總數達3.8億,1993年貿易量占世界進出口額的43%,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這對美構成強大的競爭壓力。為此,美製定了伸向3個不同方向的經濟跳板:伸向亞太地區的亞太經合組織;伸向33個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美洲自由貿易區;通過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伸向歐洲市場。對日本來說,由於與美、歐的貿易摩擦不斷出現,加之歐共體的擴大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其內部的優惠使日本對其出口困難加大,故日本也轉向亞太地區,積極尋求建立自身能起較大影響的“東亞經濟圈”。但由於“東亞經濟圈”排除了中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而東南亞國家又擔心二戰期間日本推行的“大東亞共榮圈”戰略,使其設想未能實施,轉而建立亞太經合組織。
在全球經貿一體化浪潮中,盡管發達國家聲稱其經貿集團不對發展中國家構成損害。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史表明:區域經貿集團內部的優惠,使其內部貿易額擴大,與域外國家的貿易額減少,貿易轉移效應必然影響域外國家的貿易利益。這使發展中國家不得不從維護自身貿易利益出發,加強與發達國家的區域經貿合作,成為經貿集團內部的一員,更好地維護本國經濟利益。
2.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區域經貿合作存在的問題
(1)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相差甚遠,利益分配不均,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貿易競爭力無法與發達國家抗衡,這會影響經濟一體化的步伐。例如亞太經合組織,美國、加拿大人均年國民生產總值達2萬美元以上,而中國僅400美元。美洲自由貿易區較發達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也僅僅在2000-4000美元。就國民生產總值而言,更無法與美、加、日、西歐國家相比,這會使發展中國家在一體化過程中的步伐放慢。
(2)各國在環境保護、勞工就業、社會意識形態等方麵存在的較大差異也會影響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區域經貿合作,特別在亞太地區表現最為明顯。
(3)北美自由貿易區運行一年後,墨西哥的貿易逆差從1993年的60億美元擴大至1994年的260億美元。其中200億美元是對美、加貿易逆差,進而引發國際收支較大逆差和金融危機。這也是墨過快實施貿易、投資自由化所致。這使廣大發展中國家不得不謹慎地實現貿易與投資自由化,減緩經濟一體化步伐。
3.發展趨勢
盡管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經貿合作存在一些消極因素,但應承認加強經貿合作,走共同繁榮、共同發展的道路是大勢所趨。發展中國家應著重製定適宜的貿易與投資自由化政策,漸進式地推動區域內經貿合作,充分認識到自身經貿競爭力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否則就會導致本國經濟的較大波動。
四、戰後經濟一體化出現與發展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經濟一體化得以迅速發展,不是簡單、孤立的,它有著深厚的經濟與政治基礎。主要原因有:
(一)經濟的重建、恢複與發展是經濟一體化在全球形成與發展的曆史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國際政治學家和經濟學家對兩次大戰爆發的原因進行了反思。很多有識之士認為經濟民族主義(EconomicNationalism)是導致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放棄的金本位製度,雖一度恢複,但在30年代大危機的衝擊之下,又被迫放棄。各國紛紛實行外彙管製,本國貨幣不斷貶值;同時以高關稅、獎出限入的超保護貿易主義在各國極其盛行,築起貿易保護的壁壘,嚴重阻礙了國際貿易的正常發展。因而,二戰結束前,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世界各國都極力倡導自由貿易,重建多邊支付體係、重建國際經濟和主張國際合作。為此建立了具有世界性的國際經濟貿易組織,如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及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等,同時也開始出現了地區性經濟合作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