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國教育家張國基(1 / 3)

歸國教育家張國基

張國基1894年3月生於湖南益陽,1920年2月去新加坡,1958年10月正式回國定居。回國之後,投入華僑、歸僑的教育和領導工作。曾任中國僑聯主席、名譽主席。1992年8月30日,張國基病逝於北京。

艱難歲月曆程路

1894年陰曆3月10日,在湖南益陽縣護城鎮峽口中,一個男孩降生了,他就是張國基,號頤生。他4歲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7歲至16歲,他在家鄉私塾讀書。

1912年,清政府已被推翻,中華民國剛成立。張國基到益陽縣成德學校求學,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和一些誌同道合的同學一起向封建迷信及神權思想宣戰。他們搗毀了白鹿寺1000多尊泥塑佛像,將成德學校遷入寺內。又將縣城城隍廟內的偶像毀掉。在那裏辦起師範講習所。張國基在1958年寫的《自傳》中寫道:“這在今天看來,固然算不得什麼,可是在那封建勢力還很雄厚的當時,我們這種粗暴而幼稚的行動,不能不說是含有一種重大的革命意義。”

在他21歲時,張國基考取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一些著名領袖如毛澤東、蔡和森等都在這所學校求學,學生中的革命思想十分濃厚。張國基的思想也受到熏陶。

在第一師範學習期間,他認識了毛澤東。毛澤東住在湖南大學籌備處的半學齋,張國基等幾個同學住在附近的屈子祠。他們經常在一起學習討論問題。11月,統治湖南的北洋軍閥頭子傅良佐被桂係軍閥譚浩明趕跑。當譚軍未到時,長沙已成一座空城,一支失敗的北洋軍閥部隊到達長沙郊區。毛澤東率領學校的誌願軍前去包圍敗軍。張國基參加了這次戰鬥,繳獲不少槍支彈藥。張國基在《和毛澤東相處的日子》一文中說:“在他的教育熏陶下,我懂得了革命道理,追隨毛澤東同誌參加了革命活動。今天回想起來,這是我一生中不能忘掉的光榮曆史。毛澤東同誌是我的恩師。他指引我走上了革命道路。”他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說:“毛澤東同誌是我黨偉大的組織者、創始人之一,也是指引我走上革命道路的良師。”1918年4月,蔡和森、毛澤東等發起組織新民學會,不久,張國基參加了該會。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在湖南產生強烈反響。各地學生紛紛罷課響應,並組織湖南學生聯合會。張國基擔任第一屆學生聯合會的會計和第二屆的副會長。

學生聯合會利用軍閥派係之間的矛盾,分別派人向各派軍閥遊說。張國基被派到衡陽與吳佩孚接洽。在與吳的會談中,張國基痛陳人民群眾的疾苦和不滿,要求吳協助驅逐張敬堯。吳答應向上反映情況,還寫了一封給長沙李根源司令的信。張國基回到長沙先把吳的信麵交毛澤東,並作了詳細彙報。1919年秋冬,長沙各界群眾展開聲勢浩大的驅逐張敬堯運動。張國基日夜奔波,因為無錢乘車,他就步行奔走於各校之間,一個暑假跑爛了兩雙布鞋。

1920年1月,新民學會在上海開會,決定一部分會員赴法國勤工儉學,另一部分到東南亞華僑學校教書。正在這時,新加坡華僑中學校長塗開輿到上海招聘教員,經長沙一師原校長孔昭綬及學監王季範的推薦,張國基於1920年2月離開長沙赴上海見塗開輿。4月下旬,張國基乘法國郵船離滬赴新加坡。毛澤東特地趕去碼頭送行。他親切地握著張國基的手說:要牢牢記住,“改造中國與世界”是新民學會的宗旨,要切實執行。

張國基到新加坡後,在道南學校任教,兼華僑中學和南洋女子中學的教員,講授中文、曆史、地理等課。

在新加坡,張國基常同內地保持聯係,述說當時的形勢及陳說自己的觀點。他在寫給毛澤東的信中,就新民學會的會務提出一些建議。1920年9月19日,又去信介紹湖南人在東南亞的工作概況。11月25日,毛澤東複信說:大體讚成有關會務的六項建議。認為湘人赴南洋應取世界主義而不采殖民政策。他指出:“世界主義,願自己好,也願別人好,質言之,即願大家好的主義。殖民政策,隻願自己好,不願別人好,質言之,即損人利己的政策……。世界大同,必以各地民族自決為基,南洋民族而能自決,即是促進大同的一個條件。”梁英明主編:《張國基詩文選》136~137頁。

1921年2月,張國基因母親在家鄉病逝,從新加坡回國奔喪,剛抵家門,即收到毛澤東的兩封信,其一是表示哀悼,其二是認為應站在時代的前麵,辦喪事不搞任何迷信的東西,希望他料理喪事後速來長沙。張國基在家隻住了兩周,即到長沙見毛澤東。毛澤東召集新民學會會員開會,討論會務及發展方向等問題,然後由張國基等人向會員們介紹東南亞及法國情況。

不久張國基回到新加坡繼續教書。1921年,英國殖民當局製定華僑學校注冊條例,打擊、限製華僑教育的發展。張國基對英國殖民者的行徑強烈不滿,於1922年離開新加坡,轉赴荷屬東印度(今印尼),任爪哇北加浪岸(Pekalongan)中華學校校長,兼教文史地理。他把新文化運動和愛國主義的內容貫穿到講課中,深入淺出,深受學生的歡迎和家長的信任。

1925年10月,張國基與張庭英受荷屬東印度華僑學務總會委派,參加長沙舉行的第11屆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會議並考察祖國教育。隨後回印尼向各地代表作了傳達。1926年12月,張國基從印尼回祖國參加大革命。

1926年1月在長沙清水塘見到毛澤東。他們交談了國內外情況。毛澤東告訴張國基:過幾天他將去湘潭、湘鄉、衡山、醴陵等地作農村考察,並問張國基住在哪裏以便聯係。張國基:《難忘的歲月》,載《新湘評論》1983年第7期。不久,毛澤東前往武漢。2月,毛澤東電請張國基到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工作。其間,張國基參加了鎮壓麻城反動地主武裝及粉碎軍閥夏鬥寅及楊森部隊進攻武漢的兩次戰鬥。

1926年4月,張國基由毛澤東、周以粟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7月寧漢合流,農講所停辦,他同徐特立、方維夏兩位老師前往江西參加八一南昌起義。張國基被革命軍事委員會委任為中央獨立第一師師長。這支部隊散布在湘鄂邊區,即嶽陽、臨湘、崇陽、通城、蒲圻、嘉魚一帶。8月2日,他向蔣大剛團長、一位姓肖的參謀、徐特立及方維夏辭別革命軍事委員會,離開江西,於8月6日潛回武漢。8月9日,張國基從農講所搬行李途中見到毛澤東,向他簡要介紹了南昌起義情況。因毛澤東當天就要離開武漢,未能多談,匆匆分手了。

隨後,張國基同張祖硯(國民政府勞工部科長、共產黨員)等到各縣整編部隊,隨去衡陽,收編劉夢龍與林淼的部隊曆時兩月。回到武漢時,白色恐怖籠罩著武漢,原定同張國基接頭的張祖儉被捕,漢口蘇聯大使館的堯爾克(蘇聯人)先生亦離開,失去了聯絡。在武漢處境危險,張國基即潛回長沙活動,命令部隊化整為零分散遊擊。到12月初,長沙亦不能立足,他跑到上海。由於無法同閩贛邊區蘇維埃政府取得聯係,在上海輾轉3個月。張國基於1928年4月重返印尼巴城(今雅加達)。

千辛萬苦,獻身教育

冒著被捕的危險,張國基輾轉返回印尼。之後擔任巴城廣仁學校校長,當地國民黨反動分子曾寫匿名信向荷蘭殖民政府密告,企圖暗害他。在友人的保護下,張國基化險為夷。

在國外,他時時為華僑的教育事業著想,為創辦華僑學校而努力。1932年7月,張國基轉任巴城八華學校訓育主任兼文史教員。八華是1901年華僑創辦的新式學校,在印尼華僑教育史上曾起過重大作用。但到30年代後卻落後於形勢。它偏重英文教育,董事會過多幹預行政與教學事務,作風不民主,經常打擊張國基等進步教師,使他們十分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