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國教育工作者張明珠
張明珠,1942年出生於印尼,1960年,在伯父張國基的感染下,回歸祖國,並畢業於廣州暨南大學,1971年到北京師範大學附中任英語教師。醫院的走廊上,站著幾十位中學生,他們手裏拿著一束束鮮花,臉上的表情焦慮而急切。他們已經在這裏足足等候了一個小時!
“我們隻看張老師一眼”。他們已經得知,張老師已身患絕症。醫生難以拒絕孩子們一雙雙企盼的眼睛,最後同意師生見麵,但時間隻有一分鍾。
張老師見到曾與她朝夕相處的學生們時,激動不已。而學生們想對張老師說的千言萬語已被他們的淚水所代替。他們的張老師昨天還在課堂上談笑風生,而今天卻病魔纏身。他們的心碎了。此時張老師正頻頻向同學們點頭致意,臉上依舊是他們熟悉的微笑。他們恭恭敬敬地獻上鮮花。隻對張老師說了一句話:“祝您早日恢複健康”。他們滿足了,等一小時隻為與張老師這一分鍾的會麵。
對祖國:赤子紅心
1960年,18歲的張明珠受伯父張國基的感染和影響,辭別了父母,回到盼望已久的祖國。當時正是國家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生活很艱苦,父母心疼地再三催促正在國內念高中的女兒回印尼。對此,張明珠十分理解,但她和同學們同甘苦共患難,苦中有樂,所以根本不想回去。她寫信給父母說:“既然我已經回到祖國了,就讓我在這裏好好學習吧。等高中畢業後再回去。”可高中畢業時,她又說,等大學畢業吧。就這樣,一拖再拖,等到從廣州暨南大學畢業後,張明珠報效祖國的信念反而更堅定了!伯父的言傳身教使她懂得,一個人應該為國家效力,盡管自己的國家很窮。
1971年,張明珠被分配到北京師大附中任英語教師直至今日,期間她擔任了15年的班主任工作,6年年級組長,並連續3年教高三畢業班。20多年來,她為了祖國的教育事業可謂兢兢業業,嘔心瀝血。這期間她從未想過離開祖國,即使在前些年社會上出現“出國熱”的浪潮時,她都絲毫沒有想到過要離開她的學生們。特別是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下的今天,有的外語教師紛紛跳槽,或去掙大錢,或去從事輕鬆的工作,或去國外。而張明珠憑著她所受過的良好教育,她完全可以在國外享受舒適的生活,從事輕鬆的工作。況且,這中間,國家體委多次邀請她做比教師職業輕省得多的資料翻譯工作,都被她婉言謝絕。她執著地在育人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著。她離不開祖國,更離不開她的孩子們。她說:“祖國就是我的根。我既然回到祖國,就再也不會離開她。”在她寫給父母的信中曾多次流露過這樣的想法。在充滿淚痕的信中,張明珠一次次割舍了骨肉親情。
“育人是最崇高的師德。”她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實踐著她的追求。她的愛國思想無不深深感染著學生們。她時常把這種思想滲透到課堂。一次課上,張明珠在給學生講到“中國”(China)一詞時說:“寫China時,一定要寫出我們中國人的驕傲,‘C’字要寫得大大的。”
決定中國申辦奧運能否成功的那一夜,張明珠和她的學生們同樣經曆了一個不眠之夜。第二天,她邁著沉重的腳步走進教室,看著情緒沮喪的學生,她用英語對大家說:“我理解大家,看了電視後,我同你們一樣難過。但是一次的失敗並不能代表什麼,輸得起的民族才是真正的民族”。接著她指出,目前我們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實力還不夠雄厚,她引導學生要發奮圖強,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把祖國建設好,使祖國以足夠的實力屹立於世界先進之林。
張明珠的學生深有感觸地說:“我們從張老師身上,真正讀懂了什麼是愛國。”
對學生:情深如水
張明珠對祖國的愛,對祖國的報效之情,時時融於她對學生的關心之中。每到節假日,張明珠就會收到雪片一樣多的賀卡和來信。她所教過的學生們從祖國的大江南北紛紛給這位曾對他們人生觀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的老師寄來他們的祝福和問候,充滿溫馨地回憶著張老師與他們在一起的那些難忘的日子。
“記得有一次,我和您一起坐車回家,您和我說了那麼多話,直到下車後很久,我都沉浸在幸福中,和您在一起真好!”
“您本可以過上舒適優裕的生活,但卻甘願天天吸那嗆人的粉筆末。每當見到您被嗆得咳嗽或是嗓音沙啞的時候,我的心就會感到一陣陣的酸楚,繼而是對您那崇高的精神境界的敬佩。”
“我們喜歡上您的課,喜歡聽您唱歌,喜歡看您微笑,要是能永遠和您在一起我別無所求。”
“您不僅教給我們知識,還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無論課上課下,您所表現出的優雅風度令全班同學敬佩,我們都把您當作楷模,希望自己也能成為像您一樣的人。”
學生們還在班報《幻想風》中《獻給媽媽》的散文裏這樣寫道:“她每天和我們在一起,她關心著我們51個人的一言一行。在你過生日時,她為你買來蛋糕;在你生病時,她為你做飯送藥,在你失望時,她扶起你低垂的頭……她的目光環繞著你,融著多少慈祥和愛意。在北海,在紫竹院,在香山、在天壇,她的歡笑同我們的歡笑一起融進大自然……講課時,她是活潑的孩子;解答問題時,她是耐心的老師。她是誰?是媽媽,是朋友,哦,是我們的張老師。許多許多不能用語言來表達的,卻是會永遠地珍藏在我們心底。”
張明珠教過的一名學生在大學裏曾參加一次題目是“我最敬佩的人”的作文比賽。這個學生看到題目後,未加任何思索就寫了張明珠。他那篇作文獲得了一等獎。
一名在高中就入黨的學生畢業後升入清華大學,後來他回到母校,給母校的同學講青年學生應如何實現人生價值,在整個講話中有一半時間他都用來講張明珠對他的學業以及對他人生觀形成產生的巨大影響。
張明珠是學生心目中的天使和偶像。究竟是什麼東西使這些孩子們對他們的張老師如此刻骨銘心?
學生們稱張明珠是親切和藹的老師,慈祥溫柔的媽媽、倍受信賴的朋友。
“聽張老師的課是莫大的幸福,更是一種美的享受”。聽過她課的學生們都有同感。張明珠的教學水平是一流的,她是全區首批學科帶頭人之一,她的課曾獲北京市中年教師評優課一等獎。有些教師、學生慕名來聽她的課。有些外班的學生竟在張明珠上課時,站在教室門口,扒著門縫聽她的課,一站就是一節課。張明珠通過多種方法,引導學生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她使學生在和諧寬鬆的氣氛中吸取養分,她把零零散散的知識以無懈可擊的準確與精深源源不斷地輸送給學生。她輔導學生練習寫英語作文,並對每篇作文逐字逐句進行批改,作文上麵的紅字有時比作文本身的字數還要多。這無疑加大了她的工作量,但她仍不斷地給自己加碼。
“每日英語”是張明珠長期堅持上的一課。張明珠利用講課前的5分鍾,讓同學們用英語講述各種各樣動聽的故事,或講述自己身邊發生的趣聞軼事,既活躍了課堂,又引發了大家的學習興趣,使同學們受益匪淺。但每次英語課,隻有一次這樣“5分鍾”的機會,因此每個同學都非常珍惜這一個學期才能輪上一次的“5分鍾”。
張老師與同學相處,不管是課內課外,她都一視同人,平等對待。
一次,市教育局組織各校老師到師大附中觀摩外語教學,正好趕上張老師上課。若在平時,無論誰講“每日英語”都會無拘無束地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完成,不準確的地方自有張老師糾正。而今天,那麼多外校老師坐在後麵,如芒刺在背,萬一講錯了影響多不好。“5分鍾英語”偏偏輪到基礎不太好的S同學。同學們不禁為他捏了一把汗。張老師能叫他嗎?老師應該靈活多變,改換英語尖子呀。S自己呢?心裏也很緊張,準備了半天,如果老師不叫我回答多難堪,明明輪到我而改換別的同學,這不等於公開宣布我是差等生嗎?今後臉往哪兒放?可是……可是張老師要真叫我回答,萬一說錯了又怎麼對得起老師和同學們呢?……
張老師健步走上了講台,依然是往日的笑臉,依然是親切的話語。好像她麵對的,依然隻是她熟悉的同學們。張老師一如往常的自然情緒,很快感染了全班同學,他們似乎忘記了身後的十幾雙眼睛。
張老師並沒有改變常規調換尖子同學,而依然是按次序輪流,叫了S同學。這使S同學非常感動。他覺得必須為張老師爭口氣,發揮出最好水平。他沉著地站起來,清了清嗓音,開始講“5分鍾英語”。他的話音未落,教室裏已然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張明珠認真對待她所教的每一個學生,無論是學習成績好的學生,還是基礎較差的學生,她都一視同仁。難怪學生都這樣覺得:“張老師對我最偏心。”她使每個學生都感到對自己的偏愛。有時上公開課,張明珠往往專門上英語基礎較差班的課。一次,電視台來采訪,張明珠就以這樣的班為背景,並鼓勵學生,調動他們學英語的積極性。原來基礎較差的、不愛上英語課的學生在張明珠的幫助鼓勵下戲劇般地愛上了英語,並每天盼著上她的課。張明珠認為:不能讓學生覺得自己水平差,沒有前途,應該努力幫助他們樹立信心趕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