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熱心人

廣播電台的編輯部是統籌安排各項宣傳工作的樞紐,主要由編輯、記者、播音員和節目主持人組成,他們工作在廣播宣傳第一線,和技術人員、行政後勤人員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各項宣傳任務。

編輯、記者、播音員和節目主持人的工作各有重點,又互相聯係,不能分離。在中國的廣播電台,編輯和記者的工作一部分有相對的分工,大部分編采合一,在編輯部是編輯,外出采訪是記者;有的播音員也參加采訪;口齒比較清楚的編輯、記者,拿起話筒也播講;一部分節目主持人做到了編采播合一。盡管編輯、記者、播音員和節目主持人的工作有分有合,相互交叉,但從業務範圍、內容、素質來說,他們之間既有共同的方麵,也有各自的特殊要求。

編輯工作和廣播編輯:

一、廣播編輯的任務和工作

編輯工作是宣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各新聞單位的宣傳內容和宣傳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各種宣傳單位的編輯工作具有共同的規律,又各有其不同的特點。廣播電台既報道新聞、發表評論,又是規模最大的空中學校、文藝薈萃的空中劇院、人民群眾的服務台。它的宣傳內容和服務對象的繁多和複雜,遠在各種綜合性的、專業性的、對象性的報刊之上。從服務方式來說,廣播電台以口語廣播為特征。廣播電台的編輯工作內容豐富,要求多樣,時間緊迫,工作量大。在廣播電台的宣傳業務幹部中,從事編輯工作的占三分之二以上。

廣播編輯的主要任務是經辦節目。

廣播電台是通過各種節目來貫徹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是通過各種節目為聽眾服務的。黨、政府和聽眾也是通過廣播節目來檢驗電台的工作的。承擔經辦節目任務的編輯責任很重大。

廣播編輯的日常工作是製定和調整報道計劃,掌握廣播宣傳的政治方向;撰稿約稿,組織宣傳報道,落實報道計劃;取舍稿件,校正來稿中的各種差錯,嚴格把關;按照廣播特點對來稿進行“再創造”,把適合“看”的稿件改編成適合“聽”的節目;精心編寫和創作富有廣播特色的稿件和節目;編排節目,製作節目,安排播出;聯係聽眾,培養通訊員,根據聽眾意見改進節目。

編輯是節目負責人。廣播電台的每個節目都是編輯、記者、播音員、錄音員、複製員、機務員集體勞動的成果。編輯是連結各道工序的紐帶。哪一道工序遇到問題,編輯都要參與處理。在保證節目質量、確保安全播音方麵,編輯負有主要責任。

廣播編輯和報紙、通訊社的編輯一樣,要求具有比較高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修養,熟悉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掌握新聞理論和新聞工作的規律,有新聞敏感,有廣博的知識,有熟練的文字表達能力,有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嚴格遵守宣傳紀律。

二、對廣播編輯的特殊要求

廣播電台不同於報紙和通訊社,廣播編輯還需要具備以下一些特殊要求。

第一,精通廣播語言。

廣播語言的基本要求是:口語、通俗、準確、鮮明、形象、動聽。這是個看來簡單,做起來並不容易的要求。因為,從事廣播工作的同誌從上學到工作以至不斷更新知識的主要途徑是閱讀。改編和寫作廣播稿,是寫作思路和寫作習慣上的改革。廣播編輯要心有聽眾,要改變多年形成的用書麵語言表達思想、敘述事物的寫作習慣,堅持邊寫、邊念、邊聽、邊檢驗的寫作要求。四十、五十年代,廣播電台的文風比較好。經過“文化大革命”的破壞,一些新參加工作的青年在廣播語言方麵缺少基本訓練和嚴格要求,到了八十年代,廣播電台播出的一些稿件還有不少地方不符合廣播語言的基本要求。這已經引起中央電台和各地電台的重視,注意采取措施改進。

口語、通俗、準確、鮮明、形象、動聽,這十二個字是廣播語言的基本要求。不同體裁、不同內容的稿件對廣播語言還有不同的要求。新聞廣播編輯處理新聞、評論、通訊、特寫等,要求做到“明白如話”;對待政府聲明、國家公報、黨的決議等就要十分慎重,必要的時候可以壓縮,可以按照新聞的要求作必要的處理,重要的內容不能隨意更改;對一些涉外活動的消息,遣詞用語要符合外事工作的要求,消息一定要寫得“明白”,有時候不一定能“如話”。

不同的節目對廣播語言有不同的要求。講解文學作品的《閱讀和欣賞》節目同報告信息的《新聞》節目內容不同,語言風格就不一樣。

不同對象的節目對廣播語言的要求有相當大的差別。比如,少年兒童的心理和生理特點與成年人不同,又受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的限製,他們使用和理解的語言比成年人更簡單、更通俗、更口語化,也更難掌握。廣播電台的少兒廣播編輯經常深入學校、幼兒園,和孩子們交朋友,觀察他們的活動,了解各類兒童使用的不同語言;稿件寫成以後,常常拿到孩子們當中去念,聽聽孩子們的反應,讓孩子們聽了以後複述,選擇他們在複述中使用的語言來修改廣播稿。又比如,農民聽事喜歡開門見山、幹脆利落,不喜歡繞彎子、倒插筆,不喜歡故弄玄虛。他們喜歡聽他們熟悉的語言,不喜歡聽人咬文嚼字、賣弄“才華”,說些“繞脖子”的長話。廣播電台對農村廣播節目的編輯經常下鄉和農民交朋友,把還沒有廣播的節目放給農民聽,請他們修改,注意記錄農民的語彙、諺語,包括農諺、歇後語,以豐富廣播稿的語言。再比如,台灣的社會環境、生活習慣、用語等和大陸有相當大的差別,對台灣廣播節目就要適應台灣同胞的習慣,不能照搬大陸上的一套用語。台灣不同階層聽眾的語言習慣也不一樣,《對台灣軍政人員廣播》節目和《空中之友》節目使用的語言就有差別。

總之,掌握廣播語言是一門很重要的學問,廣播編輯必須下苦功夫研究廣播語言。

第二,爭分奪秒揚優勢。

廣播編輯,特別是新聞廣播編輯,要有很強的時間觀念,能在短短的時間裏熟練地處理各類稿件。以中央電台每天早晨的《新聞報摘》節目為例,幾位編輯要在兩個小時內從上百條消息和幾十家報紙中精選稿件,編輯加工,組成節目。幾千字的稿件,往往要求編輯在20分鍾、半小時、一小時內改寫成幾百字、一千字左右的摘要或者消息。為此,新聞廣播編輯要有比較高的政策水平和熟練的業務能力,要練就快編快寫的過硬本領,才能適應工作需要。

新聞廣播編輯還要有敏銳的應變能力。有時候,一組報道需要作多種準備,有的節目已經安排妥當,播出前幾分鍾突然要求撤去一條消息或增補一條消息。在這種情況下,編輯要在幾分鍾內果斷作出決定,要冷靜、細致、火速、周全地處理播出環節中一係列的複雜工作,保證安全播音。一九六九年八、九月間,越南勞動黨主席胡誌明病重。病情公報已經在中央電台連續廣播了幾天。九月三日,中午12點30分開始的《新聞節目》的錄音磁帶已經放在播出機器上。胡誌明主席的病情公報排在這次節目的第4條。節目播出前3分鍾,越南電台廣播,胡誌明主席病逝。病情公報必須撤換,撤提要、改提要、撤消息、撤結束語、補消息、加結束語,這一係列工作都要在兩分多鍾內完成。值班編輯和播音員、錄音員、機務員合作,緊張而有秩序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保證了順利播出。一九八一年四月二十一日淩晨,在南斯拉夫舉行的第三十六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舉行男女團體決賽,中央電台派駐南斯拉夫的記者每隔40分鍾給北京打一次電話,報告比賽進行情況。中央電台新聞部早班同誌從3點半到6點40分之間,不斷根據比賽的進展情況修改6點30分開始的《新聞報摘》節目和7點重播的《新聞報摘》節目的內容安排,先後4次製定方案,作了多手準備。男子團體決賽的結果6點32分才傳到北京,已經開始播出的《新聞報摘》節目,在6點45分左右報道了剛剛收到的消息:“我男子乒乓球隊榮獲團體決賽冠軍”,在節目最後重播新聞提要的時候,把我國男女乒乓球隊雙雙獲得團體冠軍改為第一條;在7點鍾開始的節目裏,把男女隊雙獲冠軍改放頭條,增加了新收到的消息“國家體委給乒乓球隊的賀電”,並配發了本台評論。頭緒紛紜的改動,幾位編輯是在已經開播的節目不能中斷、即將開始的節目必須準時播出的情況下完成的,工作時間總共隻有20來分鍾。廣播電台的新聞編輯必須有這樣嚴謹的工作作風,果斷的工作魄力,細致的工作方法,熟練的工作能力,隨時準備應付節目播出前最後一分鍾或者節目播出過程中發生的變化。這是電台新聞廣播的規律,也是廣播編輯工作的一個重要特點。

第三,編寫和製作有廣播特點的稿件和節目。

廣播編輯要把國內外各宣傳單位的精華采集來充實節目,使廣播內容豐富多彩。“彙天下之精華”,不是簡單地“拿來”就用。“拿來”的稿件首先要核對事實,要按照廣播的要求改編,不少稿件要查找資料增補內容,一部分內容要加以提煉和綜合。這些編輯加工,校正改寫,絕不是簡單的勾勾改改,而是相當複雜的再創作勞動。

對於本台記者、通訊員的來稿,編輯要按照編輯部的要求和節目的情況認真進行編輯加工。這方麵的編輯加工,在相當多的情況下是十分緊張的,因為本台記者傳回的大多是重要的、時間性很強的消息。以外事記者、體育記者傳回的現場報道為例,編輯收到他們傳回的錄音,往往離節目播出時間已經相當近了。編輯要在非常緊張的情況下邊聽邊檢查、審核內容,邊記下何處是精華,哪些是多餘的話和不必要的音響。聽完錄音,編輯腦中的節目已經有了雛形,立即和技術員一起剪輯處理,並把錄音翻製在適合播出的特定規格的磁帶上。以獲獎的現場報道《胡耀邦總書記瞻仰周總理詩碑》為例,聽眾聽到的是3分半鍾的節目,而記者傳回的錄音卻是10分鍾。編輯在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刪節這6分半鍾,要付出高難度的腦力和體力勞動,才能使節目臻於完美。這些無名英雄的勞動聽眾往往是不知道的。

知識性、教育性、服務性節目的編輯處理稿件的時間比較充裕,在改編來稿上更有條件細致地下功夫。許多編輯在保證節目播出的情況下,都努力在內容上精雕細刻,在形式上大膽創新,用心血凝聚成一件件成品奉獻給聽眾。中央電台青年部編輯何先玉約請一位青年寫一篇稿件,介紹他的父親——我國新聞界一位老前輩的青年時代,準備在《青年節目》的《革命傳統教育》欄目中廣播。約稿以前,她讀了介紹這位老前輩的有關文章,然後向作者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作者寫的第一稿,主題不突出,內容比較膚淺,她逐節逐段和作者一起分析研究,又和作者一起細讀這位新聞界老前輩的主要新聞作品和日記,對他的思想境界和革命胸懷加深理解,並且對第一稿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作者的第二稿有了很大進步,但是,主題的表述還不夠集中,主要情節還不夠突出,稿件的寫法也不大適合廣播。何先玉再次和作者一起分析研究,又具體介紹了寫廣播稿的要求。作者的第三稿在內容上比較接近要求了,希望電台能把這篇稿件製作成一個配樂節目。這樣,何先玉又按配樂廣播的要求對稿件作了比較大的編輯加工,並且和音樂編輯合作,製作出了一個質量比較好的配樂節目,在一九八○年春節期間廣播。完成這個節目的過程,是編輯學習新聞界老前輩的過程,是鑽研業務的過程,也是培養青年寫作廣播稿的過程。一九八三年三月一日,《人民海軍》報發表了一篇通訊《她把聲音留在人間》,介紹海軍某部女幹部左瑞豐的事跡,內容很感人,略加改編就可以成為一篇不錯的廣播稿。但是,中央電台軍事部的編輯張雨生和崔強沒有這樣簡單從事。他們從稿中了解到左瑞豐生前在病床上有一段講話錄音。他們找到了這段錄音,還專程去遼寧,在左瑞豐的父母處收集到她生前留下的全部唱歌錄音。改編的時候,他們以左瑞豐生前愛唱的歌《我愛你,中國》作開頭和結尾,以她生前的講話錄音為主線,把她短暫的一生中所做的一件又一件有如閃光珍珠的事跡串連起來,聽了感人肺腑。一些對比過原稿和播出節目的同誌,常常讚歎廣播編輯的改編工作是一項綜合性的藝術加工。

廣播編輯還要抓住時機,自己編寫一些有廣播特點的稿件,或參加一些采訪活動,製作一些節目,以便通過不斷的業務實踐來提高處理各類稿件的編輯水平。

總之,廣播編輯不僅要能寫、能編、能改各種體裁的廣播稿,而且要有一定的文學修養、音樂修養,善於編排節目,有高超的編輯藝術,還能掌握一些錄音、複製的技能,配合技術人員製作各種形式的節目。

八十年代以後,在廣播業務的改革和創新中,編播合一的作法有了比較大的發展,廣播編輯又遇到了一個新課題。有的節目要由編輯擔任主持人,直接麵對聽眾講話;有的節目要求編輯代表編輯部向聽眾談點什麼。這些過去都是寫成稿子由播音員代講,現在由編輯自己來講,加強了和聽眾的直接交流,增加了了解和感情,也顯得親切自然。編播合一的作法今後會得到進一步發展,為此,廣播編輯要加強口播鍛煉,學會普通話。提倡編播合一,並不否定播音是一門專業,隻是說明在編播之間沒有一條鴻溝,人人都可以作多麵手。

第四,管理節目。

在廣播電台,還有一些編輯擔負著節目管理的工作,他們的責任是編排節目表和組織播出。一個廣播電台往往有幾套節目,這幾套節目怎樣科學安排,各類節目占多少比例,各種節目安排在什麼時間,幾套節目如何交叉,以便在同一時間能有幾種不同的節目供聽眾選擇收聽,這些都是很複雜的事情。一個廣播電台每天要播音幾十小時,所有的節目都要通過節目管理部門才能播出。節目播出以前,節目管理部門的編輯要進行播前監聽,從內容到形式,從字音、語法、修辭、邏輯到錄音質量,都要全麵檢查,發現了問題,要協同節目負責人處理。已經安排好的節目,如果臨時有變動,節目管理部門的編輯要協助有關編輯部門共同妥善處理。遇上重大事件,有時候全天或幾天之內的節目都要加以調整,節目管理部門的工作更加繁重。

廣播電台的各個節目都要準時開始。各個節目難免有空時或者超時的現象。節目管理部門的編輯需要製作許多長短不一、情調不同的補充音樂,節目空時了,要播放適合的補充音樂;節目超時了,要作刪節處理。節目管理部門是廣播節目播出以前的最後一道關口,把好這道關口,對保證安全播音是十分重要的。

在廣播電台,編輯是無名英雄。他們的心血絕大部分凝結在別人的作品中,沒有留下自己的姓名,不被聽眾知曉。廣播編輯的辛勤勞動,有相當一部分是用在保證安全播音的各項平凡、瑣碎而又關係重大的事務工作上。廣播電台晝夜都有編輯值班。上早班和夜班的編輯,無論是炎夏酷暑,還是數九寒天,每天深夜或淩晨都要奔走在寂靜的馬路上,準時趕到辦公室,投入緊張的工作。每逢萬民同樂的節假日,往往又正是廣播電台工作最緊張的日子。在廣播戰線上,有數以萬計的編輯,別人休假他們上班,別人睡覺他們工作,幾十年如一日,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一點一滴支付著生命。廣播編輯是值得尊敬的。

記者工作和廣播記者:

一、廣播記者和集體記者

廣播電台作為最強大的現代化傳播工具,必須有自己的記者,采寫符合廣播特點的稿件。廣播電台的宣傳特點之一是“聲音”。“有聲”的“稿件”,是文字新聞單位無法提供的。

廣播電台的另一個特點是“快”,新聞事件剛剛發生就廣播,“正在發生”的事件也要廣播。這是隻有自己的記者才能完成的任務。

廣播電台在建立自己的記者隊伍方麵走過了一條曲折的道路。

革命戰爭時期,限於人力物力,延安(陝北)新華廣播電台隻有編輯沒有記者,隻有少量的采訪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