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大學校
廣播電台是多功能的宣傳工具,舉辦教育性節目的目的主要是向聽眾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科學文化知識。
教育性節目種類多,內容廣。其中,有進行馬列主義理論教育的節目,有為特定對象舉辦的綜合性教育節目,有傳播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知識的節目,有正規的和係統的教學節目。廣播電台的教育性節目堪稱是一所課堂最大、課程門類最多、教育方法多種多樣、學生最廣泛、人數最多的空中大學校。
中國廣播電台的教育性節目主要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發展起來的。當時,黨和國家需要對全國人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幫助他們了解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傳播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理論知識,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質和科學技術水平。新中國的主人——工人、農民、解放軍、知識分子以及婦女、青年等各界群眾也迫切希望提高自己的政治覺悟、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人民的廣播電台具有最廣泛的群眾性,最適於承擔這個重要的任務。
“文化大革命”以前,廣播電台對教育性節目作過多方麵的探索,有些節目辦得很有廣播特點,深受聽眾歡迎。“文化大革命”的狂風暴雨摧殘了廣播工作者多年精心培植的花朵。一些節目被戴上“封、資、修”的帽子,勒令停辦,一些節目被迫“脫胎換骨”、“改名換姓”,失去了原來的麵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使教育性節目恢複了勃勃生機。經過幾年的辛勤培育,中國廣播電台的教育性節目又是鳥語花香春滿園了。一九八四年,全國廣播電台的教育性節目在自辦節目的時間中占到23%。
中國的廣播電台把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為自己的基本任務,各種節目都以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教育為核心。教育性節目尤其突出了這一基本內容。
對全國人民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理論教育,幫助他們樹立無產階級世界觀和革命人生觀,對他們進行理想和紀律教育,解答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理論問題,是社會主義中國電台的重要任務,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廣播的標誌之一。
新中國一成立,不少電台就開辦了理論講座或理論學習節目。當時的收聽工具少,節目的主要對象是黨政機關幹部和新參加革命工作的知識分子。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一九五○年四月到十月先後舉辦了《社會發展史講座》(艾思奇撰稿並主講)、《政治經濟學講座》(於光遠、王惠德撰稿並主講)、《帝國主義論講座》(郭大力撰稿)。廣播的時間大都安排在機關幹部理論學習時間,在全國影響很大。全國27個省市的許多機關、團體、學校、工廠組織收聽了前兩個講座,光是直接和中央電台聯係的就有400多個單位。據其中190多個單位統計,有組織地收聽的人數在8萬人以上。五十年代中期,中央電台舉辦了《政治經濟學》、《馬列主義基礎》、《哲學》等講座,主講人或撰稿人大都是高級黨校的理論專家。這些講座受到廣大幹部的歡迎,《哲學講座》廣播稿出版後發行達110萬冊。
五十年代初期和中期,許多地方電台轉播或重播中央電台的理論學習講座,選播一些輔導專文和問題解答。同時,按照地方黨委宣傳部門的要求,舉辦一些幹部理論學習講座,如《社會科學基本知識》、《中國革命基本問題》、《共產主義與共產黨》、《學習聯共黨史》、《新民主主義》、《唯物主義講話》、《政治常識》、《經濟建設常識》等。這些講座或講話的主講人或撰稿人大都是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理論界的專家、學者,對推動本地區幹部理論學習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中央電台和各地電台都舉辦了一些講座,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重大政治任務從理論上作了通俗的說明,如《過渡時期總路線宣傳節目》、《第一個五年計劃通俗講話》、《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宣傳節目》、《“八大”文件學習講座》等。光是中央電台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宣傳節目》,全國有組織的聽眾就達幾百萬人。
一九五七年以後,廣播電台的理論宣傳大大削減,有的電台長期停辦了這類節目。一九六二年以後,中央電台和地方電台辦了一些講政策、講理論的學習講座,有一部分內容是介紹學習毛澤東著作的體會。在“左”的思想影響下,有些文章對毛澤東思想作了絕對化和實用主義的解釋。
“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在毛澤東著作“一句頂一萬句”的錯誤口號和“活學活用,立竿見影”的錯誤方針指導下,中央電台和地方電台舉辦了《毛主席語錄》、《老三篇天天讀》、《毛主席著作選讀》等節目,每天反複播送毛澤東著作原文和語錄。有的理論學習節目改名為《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或《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廣播了“四人幫”一夥炮製的不少反黨文章,把許多馬列主義原理和社會主義原則當作修正主義或資本主義理論進行批判。
一九七七、一九七八兩年,中央電台和地方電台舉辦了許多廣播講座,闡述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批判“四人幫”的反革命謬論。一九七八年開展了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對於明辨曆史上一係列重大問題的是非,解放人們的思想,實現偉大的曆史轉折有著重大的意義。有些電台的理論廣播節目積極參加這一討論,廣泛宣傳了關於真理標準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這一年十一月,中央電台舉辦了《理論與實踐問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講座》。這是全國第一個係統講解、全麵闡述真理標準問題的講座,對全國開展的真理標準問題討論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有4家出版社出版了這個講座的廣播稿。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提出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思想和把工作重點轉移到四個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曆史任務。一九七九年初,胡耀邦在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指出:理論宣傳工作的根本任務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普遍真理同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偉大實踐密切結合起來,研究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盡可能地使我們的思想理論工作走在實際工作的前頭。使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指導我們奪取新長征的勝利。”方針、任務明確以後,廣播電台的理論宣傳工作者繼承和發展了五十年代的優良傳統,使新時期的理論宣傳出現了嶄新局麵。
八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相比,廣播電台的理論學習節目有許多新的特點。
第一,節目對象有了變化。
五十年代理論學習節目的對象主要是機關幹部和知識分子。八十年代理論學習節目的對象擴大為基層幹部和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群眾,顯示了廣播電台理論宣傳的廣泛群眾性。
第二,節目安排多層次。
基層幹部和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聽眾是一個龐大的聽眾群。電台的理論節目安排,要適應不同職業、不同文化水平的多層次聽眾的需要。
廣播電台舉辦的理論節目,有連續、集中、深入、係統地講解基本理論的輔導講座,以適應有一定理論水平、對係統的理論學習有較多要求的聽眾;也有靈活多樣、生動形象、豐富多采的理論問題小欄目,以吸引各方麵聽眾,特別是青年聽眾關心理論問題,提高理論學習的興趣和自覺性。各地電台舉辦了多種多樣的輔導講座。上海電台舉辦的輔導講座有4種,即普及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的講座,講解黨的方針、政策的講座,宣傳愛國主義、共產主義思想的理論講座和闡述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講座。上海電台經常在同一時期舉辦兩三個講座,供聽眾選擇收聽。
中央電台和地方電台的分工也體現了節目安排的多層次。中央電台了解中央的要求比較早,和製定方針、政策的部門聯係比較密切,舉辦的理論學習講座一般可以做到問題抓得比較準、比較早,有一定的權威性。比如,黨的十二大結束不久,他們舉辦了《學習十二大黨章問答》,特約中共中央書記處政策研究室綜合組撰稿,對十二大黨章的精神及時作了闡釋,受到基層黨員幹部的歡迎。又如他們舉辦的《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講座》、《學習〈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廣播講座》、《農業經濟問題廣播講座》等,撰稿人中既有領導機關的負責人,也有各方麵知名的專家、學者,所論述的又是重大政策、原則問題,因而受到各方麵的重視。
地方電台舉辦的學習講座,既有係統、深入的優點,又注意聯係當地社會實際和群眾思想實際,聽眾稱讚“廣播講座是我們學習的輔導老師”。北京電台舉辦的《學習〈鄧小平文選〉廣播講座》的廣播稿編印成書,發行量達200萬冊,暢銷全國各地。
第三,節目內容主要麵向改革和“四化”建設。
廣播電台的理論宣傳和學術部門、教育單位的理論研究、理論教學有很大區別,它的針對性強,和現實聯係緊密,時代特征鮮明。
一九七九年以後,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四化”建設是全黨全國的工作中心,也就是全國最大的政治。理論廣播不僅要普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宣傳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更重要、更迫切的任務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對“四化”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從理論上加以闡釋。從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四年,中央電台和地方電台理論宣傳的內容很豐富,舉辦的理論講座數以百計,光中央電台就有78個。
新時期理論宣傳的重點是改革和“四化”建設這條主線。許多電台的理論宣傳中,經濟理論占三分之一,有的達到50%左右。一九七九年以後,黨和政府確定了一係列關於城鄉經濟改革的重大方針、決策、措施,需要從理論上加以科學的闡述和論證;迅猛發展中的改革實踐,需要從理論上加以總結和概括;幹部、群眾在改革實踐中提出的一係列認識問題,需要從理論上給以說明和回答。有些理論問題過去沒有遇到過,不能期望在經典著作中找到現成的答案。中央電台和地方電台的理論宣傳工作者麵向改革,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經過調查研究,訂出舉辦係統講座的選題,約請理論工作者和經濟部門的領導人寫稿,對改革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做出科學的解釋。中央電台在一九八二年四、五月間舉辦的《農業經濟問題廣播講座》中提出了農業中的所有製結構、農業生產布局和農業區劃、農業生態、農業的專業化和綜合發展、鄉鎮企業、農工商聯合經營等27個題目,約請專家、學者撰稿,對中國現階段的農業政策和中國農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問題作了係統的論述。這套廣播講座稿在全國農村讀物評獎中被評為二等獎第一名(無一等獎)。
第四,按照廣播的特點辦理論廣播。
理論宣傳是講道理,講道理就要強調科學性、邏輯性,但在宣傳方法上,廣播電台的理論宣傳和報刊的理論宣傳又各有特點。從一九七九到一九八四年這一段時期,廣播工作者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在宣傳方法上進行了大膽的改革。
廣播電台的理論宣傳,主要的、大量的是舉辦學習輔導講座。學習輔導講座采用的方法大體上有兩種,一種是係統講解;一種是就一個事例加以分析、引申。
係統講解式的方法一般用得比較多。這類講座,繼承了五十年代的優良傳統,內容係統、完整,辦得及時,播講方法比較嚴肅,大多由播音員播讀或撰稿人主講,有時候也采用對話、問答或男女播音員對播的形式,力求講解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就事論理、分析、引申的方法,由淺入深,比較生動,地方電台用得比較多。這類講座的廣播稿往往在開頭舉一個與論題有關的有趣故事、典型事例、傳說、寓言或典故作為楔子,引出正題,然後再層層論述道理。上海、天津、內蒙古、吉林、山東、浙江、江蘇、四川等許多省、自治區、直轄市電台在這方麵下了很大功夫,作了許多探索,力求理論宣傳通俗易懂,形象生動,吸引聽眾。江蘇電台早在五十年代就舉辦過這種講座。一九七九年底,他們決定舉辦《哲學漫話》講座的時候,又進一步探討理論講座的通俗化問題。分工舉辦這個講座的編輯範成斌、陶皆良等,到農村調查了44天,又學習了艾思奇寫的《大眾哲學》等通俗哲學著作,經過半年多的編寫、修改,這個講座在一九八○年七月開播了。廣播以後,收到聽眾來信700多封。盱眙縣維橋公社楊滿年在信中說:“聽講哲學,不比看戲聽書那樣吸引人。奇怪的是,你們辦的《哲學漫話》也很吸引人。我的一位鄰居——七十五歲的楊家福老人準時收聽。我被他感動,也打開了收音機。嗬!《哲學漫話》每講前麵都有一個生動的故事,而且緊緊圍繞故事來闡述哲學道理,就是沒有書本,形象的畫麵也能在腦海裏留下深刻的記憶,這實在是個創造。”這以後,陶皆良、劉運堂等又編寫了《漫話市場調節》、《邏輯趣談》、《自然辯證法入門》等6個講座。一九八四年,他們進一步研究聽眾心理,提出理論廣播的宣傳內容要和聽眾直接相關;理論廣播的宣傳形式要生活化、群眾化。他們在一九八四年五月舉辦《關於發展農村商品生產的理論通信》,請從事政治經濟學教學、研究的人員給農民寫信,題目有《商品生產姓什麼?》(談商品生產的起源和性質)、《發展商品生產是權宜之計嗎?》(談社會主義製度下發展商品生產的必然性)、《八億農民搞糧食行嗎?》(談農村發展商品生產的重要性)等。江蘇電台的理論宣傳已經形成自己的風格,多次在理論廣播宣傳座談會上介紹經驗。
第五,“老師”講,“學生”也講。
廣播電台多年來舉辦的理論講座,主要是“老師”(電台)講,“學生”(聽眾)聽。為了加強和聽眾的聯係,全國許多電台的理論學習節目都設立了《理論信箱》、《學習信箱》、《學習谘詢》、《學習園地》、《讀書之聲》、《大家問、大家答》、《理論知識測驗》等欄目,由編輯、專家解答聽眾提出的理論問題,或者由聽眾提出問題,在廣播裏征求答案,歡迎聽眾各抒己見,互相補充,共同解答。對不正確的意見,編輯以平等的態度作善意的分析、解釋。聽眾非常歡迎這種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