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佛與魔,並不是宗教思想,也不是封建,佛與魔之間的關係,一直以來都被善與惡、是與非、黑與白、真與假、明與暗、美與醜所代替,無論世界如何變遷,這種兩極分化的現象都會存在,隻要保持兩者相對平衡,社會才會和諧發展。
有大善必然會有大惡,善意的謊言往往容易被接受,直白的實話偏偏會遭受抵製,真可謂是:忠言逆耳利於行,當頭棒喝無人聽,良藥苦口利於病,糖衣炮彈喜相迎。
是是非非爭論了幾千年,可是到現在仍然沒有一個定論,佛祖曾經為救世人以殺止殺,也曾為救餓虎而割肉,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誰也分不清。
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都是宇宙循環的一部分,白天工作學習,夜晚休息娛樂,人們在白天觀察雲朵,在夜晚遙望星空,如果都是白天或者都是黑夜,那世界就亂了。
拚命的讚揚真,拚命的打擊假,可是沒有了假,又哪裏會有真,如果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是真的,那真還是真嗎?隻要有假存在,真才是真。
光明的地方總是很受歡迎,而陰暗的角落卻倍受嫌棄,光明和陰暗是相互平衡的,光明照射在物體上,會產生陰暗,而陰暗處,也會產生隻屬於陰暗的生物和隻能在陰暗處生長的植物,如果沒有了陰暗,世界將會變的不完整。
美的東西總是很容易被認同,而醜的東西想要被認同,就要付出很多倍的努力才行,世上沒有百分之百的完美,完美的本身就是一種醜,外表的美並不代表內心的美,同樣,外表醜也並不代表內心醜。菠蘿的表皮和葉子不但難看,而且會刺傷皮膚,可是果肉卻異常甜美;鍾馗的外表比鬼更凶惡,可是他卻才高八鬥高中狀元,即使被人嘲笑後自殺而死,也不記恨任何人,反而在留在冥界懲治惡鬼;一個滿臉肉疙瘩和疤痕的老人,步履蹣跚的走在路上,千萬不要表現出厭惡和嫌棄,因為他是一個建國前的老兵,在一次戰鬥中,為了救老百姓,被一顆炸彈的碎片毀了容。
所以,世界上的任何一種東西,都有其存在的意義,沒有絕對,隻有相對,自古隻有陰盛陽衰,陽盛陰衰,哪裏有陰盛陽滅,陽盛陰滅之理?就像太極的形象,陰陽交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隨時都有可能被對方吞噬,隻有平衡才是永恒,我們所崇尚的自然,也必須以平衡為基本,其中就包括人的身體和日常生活。
在佛篇和魔篇裏,講述一下佛教中佛與魔的定義,以及諸佛與諸魔的介紹。
佛篇:
佛,是佛陀的簡稱,意為“覺者”,覺有三義:覺自、覺他、覺行圓滿,是佛教中的最高果位。凡夫此三項俱缺,比丘、羅漢缺後二項,菩薩缺最後一項,隻有佛陀才三項俱全。小乘“佛”,隻用作對釋迦牟尼的尊稱。大乘“佛”,泛指一切覺行圓滿者。
空間三世佛:西方佛阿彌陀佛、中央佛釋迦摩尼佛、東方佛藥師佛。
西方佛阿彌陀佛:
主管西方極樂世界,他有兩位脅侍:“大勇”大勢至菩薩和“大悲”觀世音菩薩,號稱西方三聖。一般祈禱於阿彌陀佛,主要目的在於祈求死後的解脫。漢傳佛教認為,阿彌陀佛主要是以其願力,引渡眾生到極樂世界,脫離苦難的輪回,故亦號“接引佛”,也因為此佛有無量壽命與光明,亦稱“無量壽佛”、“無量光佛”。在藏傳佛教,他被稱為月巴墨佛,也是長壽的象徵。
中央佛釋迦摩尼佛:
主管中央娑婆世界,他有兩位脅侍,“大智”文殊菩薩和“大行”普賢菩薩,號稱華嚴三聖。他是這個世界的教化者,是佛教教主。他的法身是藏傳佛教崇敬的大日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