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廓,字子度,濟陽(今河南蘭考東北)考城(今河南東部)人。博涉群書,言行以禮,在外為官清廉,在家事兄軌如父,凡家事無論大小,都前往征求長兄意見,俸祿及賞賜也交長兄管理。
東晉末,蔡廓曾出任豫章(今南昌市)太守,及解職歸,用積蓄準備建兩處宅院。不久,東宅建成,給了兄軌,西宅還未建成,蔡廓不幸病亡。此時,已是南宋元嘉二年(公元425年)。蔡軌聽弟病逝,從長沙趕回,與家人商量,送50萬錢房價給蔡廓之妻郗氏。蔡廓有子叫興宗,時方10歲,頗有其父之風。見大伯送錢來,忙將母親叫到別室,說道:“我們與大伯本是一家人,從來豐儉與共。今日大伯所送房價,我們不能收,若是先父健在,也定會同意。”郗氏聽後,心中非常高興,撫著兒子的頭說:“我兒頗有父風,依禮行事,你說得對,我們不能收大伯房錢。”說完,返回原室,將興宗的意見告訴了蔡軌,蔡軌聽後,麵顯愧色,當即將錢收起,告辭退出。
蔡軌回到家後,對他的兒子說了事情的全部經過,然後道:“我年已六十,行事竟不及10歲小兒!”
俗話說“父行子效”。蔡興宗頗有其父之風,知禮節,識大體,在對待房價問題上,表現得是那麼明智、大度。而蔡軌送錢,雖出於好意,但骨肉情誼,豈是金錢所能衡量?正是基於這一點,蔡軌才感慨說出:“我行事竟不如10歲小兒。”正所謂:“家和萬事興。”
《孟子》上說:公孫醜問道:“君子不親自教育子女,為什麼叱?”孟子說:“由於情勢不通。教育子女一定要用正確道理,用正道正理沒有成效,接著就會憤怒。一憤怒,就會傷感情。兒子會這樣反問:‘您拿正道正理教育我,您的所作所為都不合乎理義。’那到父子之間就相互傷害,感情自然不好。古時候相互交換教育子女使父子間不求好而互相指責。求好而相互責備,就會使父子間產生隔閡,父子間有了隔閡,那是最壞的了。”又說:“因求好而相互責備,這是朋友之間遵守的準則。父子之間為了求好互相責備,就可能使兒子忘卻父母的恩德。”父親教育兒子,本來是愛護他,但達不到目的,使用憤怒來對待兒子,又傷害了兒子,兒子反過來責備父親,又傷害了父親。所以父子相互責備,但父親有恩於兒子,相互指責就背離了天性,傷了天理,沒有比這樣的事更壞的了。
舜,虞時皇帝的名字。瞽瞍,是舜的父親。舜的父親為後妻所迷惑,溺愛小兒子象,曾準備殺了舜。孟子說:“舜的父親叫他去修理穀倉,待舜上了倉頂,便抽去梯子,他父親放火燒穀倉。後來又要舜去打井,籌舜下井以後,父親與象一起將井口填了,不料舜卻從旁邊的井眼中出來了。所說的這些事,表明瞽瞍太不仁道了。”
《尚書·大禹謨》記載:“舜帝從前在曆山負罪隱居,一年後見到父親,總是加倍孝敬謙恭。父親也能接受。”是講舜從前對待父親十分恭敬,就連瞽瞍那樣最沒仁慈的人也被舜感化了。
孔子說:“舜,實在稱得上大孝了。他的道德高尚稱得上聖人,他的品行尊貴高尚,可稱為天子。”
古人雲:家和萬事興,家齊國安寧。足以見得,家庭對於社會的意義是舉足輕重的,對於個人而言又是不可或缺的。
家庭關係是影響和諧家庭最為主要的原因。家庭生活中最複雜的一門學問,就是家庭關係的處理上。列夫·托爾斯泰就曾講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婚姻家庭中的個人,其倫理道德、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觀念都發生了不少變化。而這些變化便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家庭關係,再加上代溝的存在,婆媳之間、上下輩之間,如果沒有一種關係上的協調,則很容易引發“戰爭”。這勢必影響這個家庭的和諧。可以說,家庭關係的好壞是影響和諧家庭的主要原因。
和諧家庭不僅是人生美麗的港灣,更是人生成功的重要條件。有了和諧就會產生無窮力量,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去迎接挑戰和競爭,去創造奇跡,去實現人生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