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新仇(2 / 2)

本來要說在兩軍廝殺之時,死個裨將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這死去的裨將趙盾卻還有一個弟弟也在官軍之中當兵,名叫趙慈,而且從秦頡羞辱、殺死波才,到後來的黃巾賊俘虜暴動,發生這一係列事情的時候,這趙慈也都在一旁,隻不過他隻是個普通的士兵,在將軍麵前說不上話,因此隻能看著秦頡羞辱、殺死波才,看著秦頡兩次將自己的哥哥踢翻在地,卻無能為力。然而哥哥被黃巾賊所殺,這筆賬趙慈卻記到了秦頡的頭上,因為他認為隻要秦頡不殺死賊酋波才,黃巾賊俘虜是不會發生暴動的,而自己的哥哥也就不會死。

於是,兩年之後,也就是中平三年(公元186年),趙慈為替哥哥趙盾報仇,在江夏借著秦頡克扣兵士糧餉之事,煽動一眾兵士起義,殺死了秦頡。

而這一刻,秦頡逃出了郟下城之後,城中的黃巾軍們也緊跟著追了出來,但城外軍寨中的官軍兵士由於廝殺、忙碌了大半夜,十分的疲憊,同時覺得這荊北的黃巾賊主力業已擒殺、撲滅,因此此刻尚在安心的呼呼大睡之中,並未防備。

就這樣,許多的官軍兵士被黃巾軍們殺死於睡夢之中,而更多的官軍將士雖在寨中喊聲大起之時醒轉了過來,但是在倉促之間不及應戰,死傷無數,朱儁隻得率著殘軍望宛城方向逃去。

而黃巾軍這邊,由於經曆了一夜的敗戰,還全體被官軍所俘虜,渠帥波才又為秦頡所殺,雖然此時暴動成功,殺了官軍一個措手不及,但是總的來說依舊還是元氣大傷,整體士氣低迷,因此見到官軍逃走,也都不去追趕。

官軍逃遠之後,一眾頭目聚攏來商議,由於剛剛又死了渠帥,這首要的任務便是再選出一個渠帥來統領眾人。劉辟、何邑、黃邵等人雖是波才手下的部曲長,但是他們還是比較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現在是寄人籬下,有道是強賓不壓主,因此都明確表示不做這荊州的渠帥。這樣一來這荊州的部曲長便隻剩,龔都與廖淳二人了(孫仲由於一直以來作著壁上觀,因此眾人是不予考慮的)。

龔都要廖淳做渠帥,因為他覺得廖淳比自己聰敏,對付這詭計多端的朱儁還是要靠廖淳。

而眾人,包括廖淳在內,一致推選的還是龔都。廖淳的意見是,自己雖然是荊州的部曲長,但是長久以來都不在荊州;再者,自己部曲中的兵士,自打那次被屈銘打了埋伏之後,便一直隻有數百人,沒有再招募過,而近來這幾場敗仗下來,更是隻剩了百餘人了,這在整個荊北的黃巾軍的影響可謂是微乎其微了。

但龔都卻不一樣,目前這些所剩的黃巾將士中(不包括孫仲的部眾)半數是龔都部中的人馬,而他“火烈神”的名號,亦是響如天雷,即便是趙弘當渠帥的時候,這荊北黃巾軍中的許多兵士,也是唯他龔都的馬首是瞻的。

龔都拗不過眾人,隻得答應暫時統領眾人,不過他打死不願意做渠帥,也不許眾人叫他渠帥,並對一眾頭目說道:“大家以兄弟相稱多好,叫渠帥聽著多別扭。”

眾人選了龔都為統帥,龔都便與眾人商議棄了郟下往安眾去駐紮,這一決定無人反對,於是龔都命兵士帶上官軍留下的糧草輜重等器物,棄了郟下,率眾往安眾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