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三英(2 / 2)

酒至半酣,董卓問道:“未知三位將軍現居何職?”

劉備並未領會董卓之意,起身答道:“末將三人現在北軍中侯鄒靖帳下聽後調遣。”

聽到這三人在小小的北軍中侯鄒靖帳下董卓已然感到失望,但又追問道:“是何官職?”

劉備再次拱手答道:“白身。”

董卓頓時對三人大為蔑視,令左右撤去酒席,打發三人回營休息去了。

這劉備、關羽二人見董卓竟如此無禮,心中甚為不悅,而張飛則已是須眉倒豎勃然大怒,劉備急忙扯著他,三人一同退出了軍帳。

出了軍帳張飛大怒而罵:“我等浴血拚殺,救了這廝,他卻這般無禮!今若不殺之,難消我心頭之氣。”說著拔出腰間的佩刀便要回帳去殺董卓。

劉備、關羽二人見張飛怒氣衝天要壞大事,急忙製止,劉備道:“他乃朝廷命官,被天子拜為東中郎將,來冀州討賊,恩師讓我等回來便是助他,汝豈可擅殺之?”

張飛恨恨道:“不殺這廝反倒要在他帳下聽令,吾心實不甘,二位兄長若必要在此,弟自投別處去了。”

劉備拉著關羽、張飛二人的手歎息道:“我三人桃園盟誓,義同生死,豈可相離?益德若不願在此,我等不若就此離了此地,都投別處去。”

張飛至此方才壓下些心頭的火氣,說道:“如此,稍解吾恨!”

而那廣宗城的城牆上,二娃子何邑躺在地上伸了個長長的懶腰從美夢中蘇醒了過來,口中還含混不清的說著:“淳哥,我怎麼就睡著了。”

但此刻的廖淳是一臉的凝重,他望著廣宗城內外密密麻麻鋪滿在地上的屍體一語不發,“刀槍不入、肉身不亡”的魔咒在清晨初升的陽光下消散了,那些原本四處遊蕩的殘破的肢體終於又安靜的躺在了地上。五萬的黃巾義軍與將近五萬的官軍,十萬健兒於一夜間殞命在廣宗城下,這便是“立黃天”的代價嗎?太平道中那慈悲的“中黃太一”老祖,難道看不到這塗炭的生靈嗎?還是自己太過婦人之仁了?自打舉義以來諸多的疑問此刻在廖淳的心底裏噴湧出來,他轉身衝著他最最崇敬的大賢良師喊了出來:“為什麼?!”

然而就在廖淳轉身的瞬間,張角仰天倒了下去,臉色蒼白到看不出一絲的血色。廖淳、眭固二人見狀趕緊去扶,二娃子何邑也連滾帶爬的從地上站起來趕到張角的身邊。然而卻不知張角性命如何?

注:張飛,表字益德。“翼德”乃是訛傳,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張飛字翼德,《三國演義》雖然與宋元時期的“說三分”甚具淵源,但早期的《三國演義》均無承襲宋元時期通俗文學的訛誤,仍據正史以張飛字作“益德”。嘉靖本《三國誌通俗演義》(約1522年刊)及早期的周曰校本《三國誌通俗演義》(約1591年刊)亦皆如是。嘉靖本作為據史演義的本子,著力將曆史通俗化,故大部份內容依據史書,是以張飛之名沿用“益德”。就現存材料而言,“翼德”之說在《三國演義》版本中首見於萬曆十九年(1591)經修訂後刊行的周曰校本《三國誌通俗演義》,可見周曰校本《三國誌通俗演義》修訂前後是“益德”訛為“翼德”的重要過渡。

《三國誌》裏張飛字作益德,而《華陽國誌》作翼德。

以上注釋出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