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經濟大蕭條困擾全球的時期,也波及了巴菲特的家鄉。在他剛滿周歲時,他的父親,身為銀行證券銷售商的霍華德·巴菲特就失業了。他們全家遷移到了別處,父親與人合夥開了一家公司。公司卻又很快陷入了困境,巴菲特一家的生活變得有些艱難,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三四年。這樣的家境使巴菲特從小就對錢產生了特別的興趣。
巴菲特後來回憶道,童年的那段艱難歲月使他當時就萌發了一種強烈的願望:長大後一定要擁有大量的財富——“總有一天,我的名字和照片會出現在傳媒上。”
巴菲特在童年時代就對數字十分著迷,心算能力很強。他經常和夥伴們記錄著街上來來往往的車輛的車牌號碼,晚上展開《奧瑪哈世界先驅報》,計算著每個字母在上麵出現的次數。每到周日,巴菲特都被梳洗一番,去教堂做禮拜,坐在長老會教堂的長椅上,他都是以計算宗教作曲家生死年限來打發時間的。他感興趣的不僅僅是數字,而是金錢,他在數著他想象中的財富的過程中成長。
5歲時,沃倫·巴菲特開始在家門口擺上口香糖向過往行人出售。不久,他開始與朋友拉塞爾在鬧市兜售檸檬汁。6歲時,在與家人去郊外度假時,他用25美分買了6聽可樂,然後在湖邊以5美分一聽的價格賣給了遊人。稍大後,他帶領小夥伴到球場撿有錢人用過的高爾夫球,然後轉手倒賣,生意頗為紅火。有時,巴菲特還從父親的雜貨店裏買來蘇打水,挨家挨戶銷售。他想一點兒一點兒地掙到很多很多的錢。
巴菲特8歲時,便開始閱讀他父親的有關股票市場的書籍。1940年,10歲的巴菲特隨父親去了紐約。在這個世界金融中心,他被華爾街股票交易所的景象迷住了。他對股票、債券單據懷有濃厚的興趣,每天義務為父親供職的哈裏斯·厄普漢姆公司做股價牌的記錄。
11歲時,巴菲特就在他父親擔任經紀人的公司開戶。之後,這個少年進行了第一次股票投資,以每股38美元的價格買進了一種公用事業股票——市政服務公司優先股。不久,這隻股票的價格上升到了40美元,巴菲特將股票拋出。除去1美元的傭金,沃倫·巴菲特第一次在股市上獲得了5美元的純利潤。首次投資雖然賺得不多,但卻給他帶來了無比的喜悅。
父親霍華德·巴菲特的朋友卡爾·福爾克家是巴菲特常去玩的地方。一天,他在福爾克家吃午餐,他一邊喝著福爾克太太做的雞麵湯,一邊宣布:“我將在30歲以前成為一個百萬富翁。”福爾克太太問他:“為什麼想賺那麼多的錢?”12歲的沃倫·巴菲特回答說:“我覺得賺錢並看著它慢慢增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感悟:
多數人把創造財富的過程,認為是一件很累很辛苦的事情。這樣使他們生活得很壓抑,也感受不到生活所帶給他們的幸福。人都要在這樣的狀態度過自己的一生,不妨把創造財富看作是一件很幸福很有意思的事情。隻有這樣,才能收獲到更多財富,同時也能收獲快樂。
貪欲能使一個人的靈魂,由輕鬆變得沉重
某機關一個小公務員一直過著安分守己的日子。有一天,他忽然得到通知,一位從未聽說過的遠房親戚在國外死去,臨終指定他為遺產繼承人。
那是一個價值萬金的珠寶商店。小公務員欣喜若狂,開始忙碌地為出國做種種準備。待到一切就緒,即將動身,他又得到通知,一場大火禁毀了那個商店,珠寶也喪失殆盡。
小公務員空歡喜一場,重返機關上班。他似乎變了一個人,整日愁眉不展,逢人便訴說自己的不幸。
“那可是一筆很大的財產啊,我一輩子的薪水還不及它的零頭呢。”他說。
“你不是和從前一樣,什麼也沒有丟失嗎?”他的一個同事問道。
“這麼一大筆財產,竟說什麼也沒有失去!”小公務員心疼得叫起來。
“在一個你從未到過的地方,有一個你從未見過的商店遭了火災,這與你有什麼關係呢?”這個人看得很開。
可不久以後,小公務員死於憂鬱症。
感悟:
貪欲能使一個人的靈魂由簡單變得複雜,由輕鬆變得沉重。很多時候,一個人的大部分痛苦都是來自於貪欲。其實,再多的錢財與健康比起來,都是微不足道的。要知道:為了本不該屬於自己的錢財而煩惱,是得不償失的;能健康地活著,對我們來說就是一種莫大的福氣。